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无数惊艳的人物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楚辞汉赋、唐诗宋曲……
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领军人物推动文学领域的发展,而明清最受欢迎的文学作品自然非小说莫属。
而改编次数最多、最受欢迎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更是陪伴了无数人度过自己的童年。上至八旬老人,下至三岁小儿几乎都知道几个西游记相关的故事。
图1
《西游记》无疑是一部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作为我国小说的巅峰之作之一,很少会有人怀疑其故事情节的合理性。
不过在3年前,有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却在自己的读书笔记里提出了对《西游记》的质疑,并且在课堂上指出了她发现的错误。
事情一经发酵后,这位小女孩儿不仅没有受到网友的指责,反而有专家表扬她勇于提出疑问的语气。这个小学生究竟指出了什么错误,让专家都无法反驳她呢?
一位小女孩儿的惊人发现众所周知,《西游记》不仅被改编成了儿童读物出版,还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名扬海外。2018年12月,为了能够提升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杭州市九莲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给班级里的学生留下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写一篇《西游记》的读后感。
图2
儿童正处于想象力天马行空的年纪,他们在看待问题时往往选择的是与成年人截然相反的角度。
而五(3)班的语文老师在批改这些笔记的时候发现班里一位名叫马思齐的学生写的那份读书笔记观点非常清奇,而这篇笔记名为:《我读西游记——西行路上的“宴会菜”》。
与班级里其他孩子对西游取经路上的向往和渴望不同,马思齐这篇笔记的是从师徒四人一路上吃的的食物、宴菜进行分析的。
她认真分析了唐僧师徒每一次参加宴会时餐桌上所出现的食物,却发现里面出现的食物竟然是高度相似的,无论走到哪里,每每在吃饭时主食都是米饭几道出名的淮扬菜更是频频出现。就连妖怪们在抓到唐僧后,请手下、兄弟们吃的大餐也都和人类宴会相差无几。
就以我们国家为例,北方人的主食大多为面食,而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各地的特色美食更是不胜枚举。
就连中国的南北方的饮食都存在巨大差异,唐僧师徒走过了十万八千里的取经路,途径那么多地域风情截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饮食文化为何却如此单调呢?
图3
为此她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文章里这样写道:“你可曾发现,无论作者写得有多精彩,吃的菜竟如此雷同。”紧接着举出了《西游记》原著里的多个片段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对于一个五年级的孩子而言,马思齐的这篇笔记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不仅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字里行间更展现出了自己深厚的知识积累。
语文老师在看到她的这篇文章后,直接给了她“优”的评价。几天后,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们讲《猴王出世》这篇文章,班级里有不少学生开始讨论起了《西游记》里的情节。
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够维持课堂纪律,老师决定让学生们举手回答问题。
在几位同学分享完自己的观点后,老师问道:“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还有同学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吗?”听到老师这句话,仍在犹豫中的马思齐举起了自己的手。
“来,思齐同学你有什么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吗?”只见她站起来,用清脆而又坚定的语气说:“老师,我发现《西游记》里有一个错误!”
图4
话音刚落,班里的学生有些按捺不住了,“怎么可能呢?”“是什么呀?”一石激起千层浪,班里的学生争先恐后地小声讨论起了马思齐的这句话。
看着学生们开始骚乱起来,老师提醒道:“大家注意保持安静,让思齐同学来说一下自己的发现,我们再来接着讨论。”
“《西游记》里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吃的都是米饭,我觉得这是不科学的……”
等到马思齐发言结束以后,班里的学生纷纷为她鼓掌,老师也对她提出了特别表扬,“思齐同学能够在阅读时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棒的表现。
大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也要多多向思齐学习!”
积累知识,敢于质疑而马思齐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知识储备和言语表达能力,得益于她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长久以来的坚持。
她的妈妈葛嫣平时就非常喜欢读书,在妈妈的熏陶下,她从五岁开始就开始独立阅读了。在妈妈的鼓励下,她开始学着做读书笔记,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就去查字典或者向妈妈请教。
如果遇到比较有趣的片段,就会把它们勾画出来,还会留下一些自己的批注和感悟。就这样,随着她阅读量的增加,她的识字量不仅远超同龄人,知识储备也愈发深厚。
图5
因为看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书籍,马思齐知道了世界原来很大很大,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和习俗。
她知道中国的气候条件其实非常多样,唐僧从长安出发后,一路西行,途径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一路几经波折最终顺利抵达了印度,也就是所谓的“西天圣地”。
纵观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上的吃食,因为唐僧作为出家人要戒荤,所以他们的吃食主要以素菜、米饭为主。
而他们每日所吃的米饭却是文中最大的漏洞。不说阿富汗等国家,就算是他路过的中国敦煌等地也多是沙漠地区,在那样干旱少雨的地方,又怎么会有亚热带气候盛产的稻谷、米饭呢?
不仅如此,里面出现的宴会菜大多是淮阳菜,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马思齐提出这个问题后,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要知道,《西游记》里唐僧其实指的就是唐朝贞观年间的名僧玄奘,公元627年,玄奘只身前往印度,历经几年后带回了六百多部佛经,进一步推动了佛教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由他口述、他的弟子撰写的《大唐西域记》详细记录了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更是记载了途中二百多个国家和城邦、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这本书上有关我国西北地区的记载,不仅填补了正史地理志、西域传记的空白,更是研究印度、中亚以及南亚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后来《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一书的横空出世为玄奘西行的故事平添了许多奇幻元素。
自此,唐僧取经的故事在街头巷口传播开来,并且被改编成了小说、戏剧等各种形式。《西游记》一书就是建立在各种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
明白了《西游记》的创作来源,我们再来看一下马思齐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西游记》一书中的食物如此单调匮乏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提起《西游记》的作者,相信每个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同一个名字——吴承恩。
图6
在清代学者吴玉搢的《山阳志遗》一书中,他在文中说:“嘉靖中,吴贡生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
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关于《西游记》作者的记载。因此,出生于淮扬的吴承恩是这部奇书的作者,也成了目前学术界的普遍共识。
这样一来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游记》原著中会频繁地出现淮扬菜了,因为作者本就是江苏淮安人士。
吴承恩生于明朝中后期,他的父亲是一位商人,从小就希望儿子有朝一日能够考取功名、光耀门楣,所以为他取名为“承恩”。
他也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从小聪颖好学,过目成诵,不过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各种志怪小说。但是他的官途却并不顺利,从嘉庆10年到嘉靖16年,他三次参加科举,全部名落孙山。屡试不第给他带来的打击,让他有了潜心创作的想法,嘉靖21年,他于家中完成了《西游记》的初稿。
专家回复,证实错误嘉靖29年,在南京国子监读书的吴承恩得到了一个机会成为了一名贡生,一年后担任河南新野县知县。
由于他为人正直,做官清廉,不愿与人同流合污,推行的也都是利国利民的政策。嘉靖37年,他因为被人诬告,心灰意冷之下一身清贫的辞官回乡。
仕途不顺、穷困潦倒的生活让他意识到了社会的黑暗,他的郁郁不得志的愁苦之情全部都通过奇幻怪诞的志怪小说抒发了出来。
图7
难道吴承恩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发现里面关于食物的这个漏洞吗?对此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院长楼含松教授也表示,这其实并不能怪吴承恩,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注定了他的作品会存在一些瑕疵。
吴承恩做官清廉,辞官后更是一身清贫,小说中的许多故事情节都取自民间传说和戏曲,所以难免会有些漏洞。不仅如此,明朝自建国以后就实行禁海令,当时的百姓几乎无从得知他国的情况,吴承恩自然也是一样。
又因为他地处江苏,做官时也都是在河南等中原地区,饮食文化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因此在他笔下西域各国的饮食文化和明代的百姓也相差无几,宴会更是以淮扬菜为主。
纵然《西游记》中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但终究还是瑕不掩瑜的旷世奇作。我们可以从《西游记》中看到作者将世间百味用一种诙谐怪诞的手法娓娓道来,言至深处也不乏一些辛辣的讽刺。
他通过妙趣横生的写作手法,巧妙地将批判和神话结合起来,发人深省。而这本书不仅开辟出了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的全新门类,也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在此之后,明代无数作家开始投身于神魔小说的创作。
图8
它不仅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开创者。
马思齐的问题不仅得到了专家的回复,还被多位专家公开表扬,许多网友也都因此认识了这个勤于思考、勇于发声的小女孩儿。
马思齐也因为这件事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她开始尝试着将自己在阅读时写的一些笔记和平时有感而发的作文寄给各大少儿刊物。
幸运的是,她的不少作品都被录用了,她也在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了知识成果带来的成就感。
不仅如此,她的写作能力也在随着阅读量的日积月累逐年提高。三年前,她报名参加了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
果不其然,她非常顺利地挺进了决赛,而她也凭借《体育课——内脏故事》一篇构思奇巧的作文一举拿下了第六届作文大赛的特等奖。评委在点评她的作文时,称赞到:“思路清晰、内容详实且颇富童趣……”在拿到特等奖以后,她还获得了对应的10000元奖金。
在比赛结束后,马思齐已然成了学校里的“红人”,同学也纷纷开始借阅她的读书笔记。
马思齐无疑是许多人学习的榜样,因为她身上不仅有坚持阅读、不懈进取的毅力,更有着敢于提出质疑的难能可贵的勇气。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反而缺少了将自己沉淀下来的时间。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都渴望能够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但是却只能被熙熙攘攘的人群所裹挟。与其漫无目的的寻找,倒不如沉淀下来,学会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