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这句话一直是封建社会束缚女性的经典教条,毕竟那时候只有男人才能考取功名,建功立业,女人却要一辈子守在后院。《红楼梦》里志大才高的贾家三小姐探春就说过:“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出自哪里(女子无才便是德)(1)

但探春还是只能被关在贾府的深宅大院中,继续和姨娘斗。再举个例子,宝玉、黛玉、宝钗还有贾家三千金等人曾经聚在一块起诗社,有一回贾宝玉说,我把你们写的诗拿给外面人看了,他们都称赞不已呢!黛玉、宝钗听了,说他“胡闹”,因为闺阁笔墨“不该传到外面去”。

林黛玉、薛宝钗都是聪敏灵秀的才女,但在外面,她们一点才华都不敢展示,只能做个本本分分的闺秀。都说《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时古人确实对女子有才华这件事,抱着不赞同、不欣赏的态度(大部分人)。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出自哪里(女子无才便是德)(2)

不过,《红楼梦》创作的时间是清朝,明清时期对女人的束缚严重一些,唐朝、宋朝时,还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才女,比如鱼玄机、上官婉儿、薛涛、李清照等等。而“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最开始把这句话收录下来的,是明朝人陈继儒。

他把一套长辈的教诲记录了下来,原话是“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出自哪里(女子无才便是德)(3)

也就是说,那时的长辈觉得,女子有才华,又通晓大义,是贤德的表现,只是这样的女子比较少;而只喜欢看戏曲小说,品德也差劲的女子,还不如不识字。后来,这话又被清朝文人张岱引用,他说:“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为未确。”

所以,“女子无才便是德”其实还有上半句,只可惜少有人知。而且,这两个人提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时,并没有传达女子就一定不能读书、有才的意思,而是在强调,不管是男是女,德行都应该摆在才华前面——如果德不配位,认识再多字也没用;如果没有才华,那就用德行去评判他(她)。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出自哪里(女子无才便是德)(4)

但到了后来,有心人断章取义,只保留了下半句,用来宣传女人不该读书。清朝还有一个文人李渔,非常不赞同这流行的下半句,他认为,这话肯定是一个在女人那里吃了亏的愤青传播出来的,有人吃了为官的亏,就劝后人别做官;有人吃了美女的亏,就劝后人远离美女。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出自哪里(女子无才便是德)(5)

同理,有人在才女那里吃了亏,就希望女人都不要有才华,不然他就会被比到尘埃里去。不得不说,李渔虽然是个古人,但他的观点非常新潮。他的妻妾都没有才华,所以李渔常常感到很寂寞,没人能当他的解语花。可见有时候,古人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落后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