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新闻客户端9月22日讯(杨健 陈睿旷 王柯然)一条条穿梭城市大街小巷的公交车,交织成了城市交通网络,不但是城市变迁的“活化石”,更是融合了不同年代百姓故事的“民生字典”。对今年迎来40周岁生日的9路公交,更是如此。
1982年12月1日,9路公交线正式开通,40年间,车型不断迭代、线路持续延伸、功能愈发智能的9路,穿行于烟台南北向纵轴线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利民惠民的初心,与城市交通的脉搏同频共振。从集资包干到集约化经营,再到规范化特色品牌创建的40载,更成为城市公交持续变迁的缩影。
2017年“公交都市”创建以来,我市累计投入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1.8亿元,购置各类新能源公交车辆1088辆,优化公交线路142条,新增运营里程170余公里;建成公交专用道206.1公里,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达到91.4%……
昔日旧车老路,进城路漫漫,而今黄金通衢,越走越宽阔。
出行之变:
从步行换乘,到公交线路延伸到家门口
40年前的9路车,车票分段计费,月票3元,全程票价1角5分,最便宜5分,乘务员随车售票。在那个还没有私家车的时代,大部分人出行还要靠自行车,9路优惠的票价和笔直的路线,吸引了众多市民“尝鲜”,进城务工的村民、背着大包小篓的个体户,让公交车承载了城乡融合、勤劳致富的美好愿景。
然而,开通之初的9路,却并非一路坦途。“当年我们从陌堂进城,要先从村里走到‘小巴’停靠点,挤着小面包车来到黄务站点,然后坐9路车到市里。步行加上换车,经常近两个小时才到火车站,遇到下雨下雪,人挤人、天天坏、透风撒气的老公交车开得格外慢,别提多耽误事了。”身为9路公交近20年的老乘客,西陌堂村民钱美玉对“行路难”记忆犹新。
“现在好了,从家里走不到一刻钟就到场站,3、4分钟就能赶上一辆始发车,不但座椅舒服,空调车冬暖夏凉,45分钟就一路直达市区了!”钱美玉说。新能源空调公交车愈来愈多,覆盖路线愈来愈广,乘车体验愈来愈舒畅,是港城乘客格外真切的感受。
而令“钱美玉们”更加欣喜的,是“接地气”的9路走出了场站,开到了家门口——2000年,9路更新了22台黄海牌公交车并向南延伸,穿过了珠岩大桥,驶进了福山区东陌堂村,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2014年,9路区间车再向南延伸至回里镇谭家庄。近年来,9路车相继开通振华员工定制班车、莱山机场拥军车和谭家庄区间车,方便不同类型特殊乘客出行同时,持续打通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40年来,9路“亲民”的步伐愈发迅疾:通勤里程由之前的9.6公里,增加至区间总里程29.5公里;东陌堂场站的设立,更是方便了南部市区乘客就近登乘。
不断向田间地头延伸服务半径,只是公交覆盖面与日俱升的缩影。作为狭长的带状组团城市,烟台跨区通行存在天然劣势。2020年,我市公交出行量创历史新高,日均乘客达90万人次以上,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26.5%,对老年人、学生、上班族的通勤保障意义不言而喻。
着眼市民出行新需求,“十三五”期间,我市充分考虑出行需求及乘客反映的热点区域,累计优化公交线路142条,填补公交空白路段170余公里,出行“微循环”进一步畅通。同时,建设智能电子站牌248座、港湾站468个,公共汽电车港湾式停靠站设置率由2017年的5.5%,提升到14.0%。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这也意味着,市区乘客步行10分钟之内,就能找到公交站点。同时,聚力“免费微循环接驳 快速主干线通行”的公交出行新模式,5年来,我市开辟9条微循环公交线路,以及“快1路”“快21路”“快61路”3条大站快线,形成了串联市区各组团的“快线”网络。定制公交、通勤公交、助学公交、旅游专线集体发力,乘客多样化出行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车辆之变:
从乘客推车,到步入纯电动公交车时代
“9路车是烟台南部最‘资深’的公交线,我在9路工作近30年,从货车改装的‘大头车’,到‘铰链式通道车’,从柴油车再到纯电动新能源空调公交车,几乎所有车型都开过。”1993年就担任驾驶员的王健伟,既是9路变迁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旧车方向盘特别沉重,要两只手紧紧抓牢才能转向;离合器要踩很深才有反应,一天下来常常脚底起泡,而文化路立交桥则是每个驾驶员的‘鬼门关’,由于车辆动力不足,遇到路面结冰,必须要喊全车乘客一起下车,边洒防滑沙边推车;周边的3个站点因行驶惯性,往往只能选择其中1个停靠,虽然车上有1名驾驶员和2名售票员,但收钱、给票和报站,基本全靠‘吼’。”
29年前的王健伟,结束一天的工作,往往是腰酸背痛、喉咙嘶哑。但如今,崭新的新能源公交车,却给她带来了翻天覆地的驾驶体验:在东陌堂场站,王健伟轻打方向盘,车辆扭动着灵活的身躯完成检录,驶出场站,稳稳当当地驶入站亭。“纯电新能源公交车密闭性好,几乎没有噪音,自动挡驾驶舒适操控性好,开车和乘车的人都格外舒坦!”
上世纪80、90年代,集约化经营的烟台公交,大多是烧着汽油的“大通道”车型,车辆偏少、车速缓慢,一路黑烟滚滚,人人掩鼻。如今,汽油柴油车辆早已谢幕,新能源公交车全面抢占都市出行“C位”。烟台公交集团营运管理部部长夏明介绍,1962年烟台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时,市区仅有6条线路、9辆老福特改装车,即便最繁华的南大街,也只有一条“老1路”。1970年之后,自行组装的天津产客车以及广州产铰接式客车开始投入使用,公交进入“柴油时代”;2002年,最后一辆柴油中巴车正式退出“现役”,一个时代就此画上句号。
新世纪以来,烟台公交在节能环保的“快车道”上大步流星:2001年至2004年,短短三年间900部节能环保大巴逐一上岗;绿色公共交通车辆占比由2017年的81.9%,直升至2022年的92.9%;新增常规公交运营车辆新能源比例达100%,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达到17.1标台。今年8月17日,我市2022年624台新能源公交车全部“上岗”,提前4个月完成全年目标。造型憨态可掬的“海豚”、车体敦厚壮实的“大通道”,满满的“黑科技”不但令市民出行如沐春风,更为全省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蓝本。
科技之变:
从给车化冰,到光伏发电走在全省前列
“早年没有新能源公交车的时候,机务和维修最怕的,就是冬天的第一场雪。”在公交维修战线奋斗了30余年的9路技术员王奉恩,回想起当年“与天斗与地斗”记忆犹新。“早年的9路车,全部是旧车,小毛病特别多。维修工要赶在始发车出站前半小时来到场站,对车辆进行全面‘体检’。必须保证车辆前牌、腰牌和后牌‘三灯全亮’、转向和刹车万无一失,才允许出站。最冷的一、二月份,要用烤灯烤化气管里的冰碴,甚至要动用启动液,才能确保车辆准时发车。”
然而,即便王奉恩和工友们精益求精,由于车辆“年事已高”,9路仍不时发生故障,由于当时条件简陋,维修工露天维修,常常在车底下一躺就是几十分钟,数九寒冬,腰都被冻出了毛病。故障多、人手少,站内的路队长、驾驶员和维修工一起修车,几乎是家常便饭。
而今,困扰场站的“检修难”早就迎刃而解。伴随着新能源车辆的日渐普及,车辆检修时间和难度大幅下降同时,场站功能也在发生华丽蜕变,有了专业化的维修车间、高水准的维修队伍、明厨亮灶的食堂和休息室。
伴随着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光伏充电 新能源公交”的充电站建设思路,高新区、东里、宫家岛3处场站分别建设光伏发电充电站,省内首次将光伏发电技术应用于公交运营,除满足日间车辆充电需求外,剩余电量可并入电网,输送到输电线路上,光伏发电利用率达到78%。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同时,也促成了公交产业持续绿色转型。
截至今年8月,我市已建成公交场站73处,总面积达60公顷,公共汽电车车均场站面积由97.7平方米/标台提升到153.6平方米/标台,公共汽电车进场率由67.4%提升到92.7%。智能调度平台将所有公交车纳入实时监控,提高了调度作业的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了公共交通正点率;公交服务手机客户端全面升级,市民可以实时查询车辆到站情况,实现“掐点乘车”,而伴随着公交全面进入移动支付时代,全国乘客都可在烟台通过手机扫码支付,非现金支付比例占总支付额的85%,在省内位居“第一梯队”。
责任编辑:柳林
审校:纪春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