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一年一度的《我和我的XX》系列再度来袭。
该系列的第一部聚焦“祖国”,共有七个故事,分别从不同角度挖掘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其中最受好评的是宁浩葛优合作的《北京你好》。
因为它足够“小”,足够市井,足够普通。
一个出租车司机的无心善举,也是值得被历史铭记的时刻。
第二部聚焦“家乡”,已经没有我喜欢的短片了。说教意味浓厚,刻意强调“舍小家为大家”的取向,将“为家乡奉献”与“成功学”划等号,第一部里的平民视角开始崩塌。
直到这个国庆,我们等来了《我和我的父辈》。
影片由四个章节构成:《乘风》《诗》《鸭先知》和《少年行》。它们分别对应着革命建国中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前夕和当下四个时间段,由吴京、章子怡、徐峥和沈腾四位演而优则导的演员执导。
个人的观感是:《鸭先知》>《诗》>《少年行》>《乘风》。
徐峥依旧展现出精明的商业头脑;
章子怡多亏碰上了一个靠谱编剧;
沈腾带领开心麻花玩着万年不变的烂梗加科幻;
吴京用小学生写作文的方式抒发自己的老直男审美趣味,让我在一片杀杀杀中昏昏欲睡。
但这些都无伤大雅,这片让我感到不适的是祖国中尚能容下满嘴京片子的出租车司机,家乡里还有没钱的农村表舅求医无门,不知怎么,我们的父辈里这些人全消失了。
《我和我的父辈》讲的是父辈,但恐怕也有很多人看不到自己最熟悉的那种父辈。
影片在赞颂某些人物和精神的同时,似乎又无形中忽略了一些人群。
在《鸭先知》和《少年行》中,这种对比更加明显,也导致影片后半段有些从致敬先辈滑向致敬成功的嫌疑。
而它整齐划一的价值取向,又使得整部电影不得不沾染上“爹味”。
咱一步步唠。
01
既然题目名为“我和我的父辈”,那么解题的思路应该是:
我是谁?我的父辈是谁?我和我的父辈是什么关系?
我,可以是这段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人。
我的父辈,既可以是“我”生物学上的父母,也可以是“我”在精神上被影响,乃至承袭和超越的对象。
我和我的父辈的关系,既是可以是一个小家庭的亲子关系,也可以是两个时代之间的联系。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电影选取什么样的人来代表“我”和“我的父辈”。
《乘风》的背景是抗日战争。
老马是骑兵团团长,是这个时期的“父辈”。
乘风是队员,也是老马的儿子,是子辈,也是故事中第一个“我”。
老马为了保护一方百姓,牺牲了“我”的性命,换取了更多人的生命。
村民中的孕妇生下了一个小婴儿,母亲给他取名“乘风”。于是,一个新的“我”出现了,而他的生命是老马牺牲骨肉血亲换来的,老马也就是他的“父亲”。
《诗》和《少年行》中的父辈,分别是不同时代的科学家,《诗》中的父母研究火箭,《少年行》的父亲研究人工智能。
他们全都丧命于科学研究的中途。
《鸭先知》中的父辈,是一名国企领导。他在1978年这个特殊的年份,组织拍摄了全中国第一支广告,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新时代的序幕由此拉开。
诚然,这四组“父辈”的形象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革命时期,面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众多无辜生命摆在眼前,老马代表的是革命先烈们舍身取义的牺牲精神。
而这种献身精神,也体现在建国初期的科学家们身上。
那是百废待兴、一切从零开始的时代。他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甚至亏欠了自己的子女,其目的几乎沥干了利己的部分。
这份纯粹太过伟大,所以也十分难拍。
这里必须表扬章子怡,她拍出了这种伟大中的诗意,也只有她明确点出“父辈”指的是“父母”,将父母亲的贡献放在了同等地位上。
而其他男导演对母亲的贡献都是蜻蜓点水微微掠过。
但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部电影的主角们都是对国家建设起到引领性作用的社会栋梁。
以他们为主角固然没错,毕竟,栋梁之才身上必定凝聚着美好的人性光辉,这些也必定是普通电影或者是献礼片乐于呈现的重点。
我只是觉得很可惜,在这部片子里没看到一个更平凡更普通,甚至事业也没那么伟大和成功,但同样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角色。
也许他们不够聪明,没法走在时代前沿,但他们不也是我们很多人的父辈吗?
这个IP一直都在塑造新中国的群像,然而从第一部的七个主角删减到这一部的四个主角,被删掉的主角们,更能反映时代的弦外之意吧。
话说回来,《鸭先知》和《少年行》中倒是出现了普通的“父辈”形象。
然而,还不如没有。
忽视普通人也就罢了,这两部短片还非常不友好地刻意矮化普通人。
《鸭先知》是观赏性最强的,但也是最鸡贼的。
徐峥在创造了一个头脑活泛,有创新精神的父亲形象的同时,为了衬托主人公的优秀,还以漫画般的夸张刻画了一对浑身横肉、头脑迂腐的小市民父子。
聪明能赚钱=成功=值得赞颂的父辈。
安于现状拿死工资=愚蠢=活该被嘲弄。
最后,徐峥成了广告第一人,又在浦东买了房,而那对普通的父子呢?
恐怕永远赶不上趟。
可是,永远赶不上趟的不才是国人中的大多数吗?
仅仅赞美那个跑在最前面的人,将美好品质都安在他身上,把不那么美好的特质留给剩下的人,仿佛暗示着成功的人才是大写的人。
然而,《鸭先知》的结论其实并不能经得起推敲。当结尾放出那些活在观众童年记忆中的广告时,情怀是满分的,可背后的隐忧却被选择性遗忘。
徐峥扮演的赵平洋拍的第一支广告卖的是参桂养荣酒。这之后,中国的广告业井喷式爆发,而一款更加家喻户晓的养生药酒鸿茅药酒也靠着广告深入人心。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
成功的人,赶上时代风口的人,在道德品质上就一定高于常人吗?
很遗憾,《鸭先知》在最后彻底放弃了二者之间的关联,转而着重强调赵平洋在个人利益上的日益成功——比如,又买下了浦东第一套商品房,等等。
故事说到这里,父辈的精神层面已经在逐渐变“小”,向着精致的利己主义靠拢。
这类影片本来应该是视角小,格局大,结果《鸭先知》成了视角小格局也变小。
02
聊完“父辈”,再看看下一辈的“我”。
电影里的“我”,就不得了了,全都不约而同选择继承父辈遗志。
《诗》中的“我”成为一名宇航员,《少年行》中的“我”三十年后发明了全世界第一台可以时空穿梭的人工智能。
《鸭先知》中的儿子,长大后成为国际著名建筑师,建造了全世界第二的高楼上海中心大厦。
每个时代的“我”个个都要上天——
窜上宇宙的,搞时光穿越的,建摩天大厦的。
都挺高的,也挺冷的。
坐在电影院的我一边打着寒颤,一边盘算着待会回家是坐地铁呢还是打车呢,毕竟挺晚了打车更快,但是坐地铁可以省一顿饭钱。
这样比起来,我的格局实在太小了。
没有上太空,没有成为科学家,没有考上名牌大学,没有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反而每天琢磨着如何有效摸鱼揩资本家老板的油,每天期盼着赶快下班周末在家躺平。
但是转念一想,也不能怪我。
毕竟电影里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优秀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因为他们的爸妈是一个成功的优秀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毕竟,电影里普通的爸妈都是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
《鸭先知》里还是暗戳戳的,到了《少年行》,那就是大大方方的拼爹大赛。
开家长运动会,总有些讨厌鬼小孩带着自己的讨厌鬼父亲粉墨登场,又蠢又坏,不停给主角父子使绊子。
到了人工智能展示环节,总有一些看起来就不太灵光的爸爸和同样看起来不太灵光的小孩闹出笑话。
然而主角“我”因为有一个科学家爸爸,所以格外有天赋,小小年纪就捣鼓出了无人机,虽然在比赛上出了岔子,但其实都是误会。
三十年后,他果然成了开创历史的科学家。
当年那些在亲子运动会上笨手笨脚的小孩呢?
没人知道。
说了这么多,这部电影拍的是“父辈”,但却是拍给“我”看的。
《鸭先知》里借小时候的“我”之口说:
神奇的是这个拍中国第一支广告,在浦东第一个买商品房的爸爸吗?
不,神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
这话什么意思?
就是你不神奇也得神奇的意思。
电影为你拍了这么多神奇的爹妈,就想告诉你:
你爹没机会了,但在坐在电影院看电影的身强力壮的你还可以再神奇神奇。
今天你是“我”,明天你就是“父辈”了
你想做怎样的“父辈”呢?
像沈腾、徐峥扮演的父亲那样,做人中龙凤,被时代的大电影浓墨重彩地书写。
还是像他们身边总在使绊子的普通人那样,做着普通的工作,心胸狭隘,被历史遗忘甚至嘲讽?
你不能选择后者。
因为《少年行》里2050年的沈腾到2021年转了一圈,带回一张属于2021年的小广告,上面写着:
2021 高薪可期
所有人为之欢呼。
这么好的大环境下,如果你还选择普通,选择躺平,那就真的是罪过了。
多么痛的领悟啊。
这就是这部电影给“我”,给所有年轻人最后的规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