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我们似乎天生就有这样的能力:无论面临多少个选项,都能够将其砍到两个,并且提取两个选项中最显著的特征,将它们对立起来,问自己:我要走哪一边?

这就叫做“单一维度的二元对立思维”,这是个很长的概念,因为它有三个关键词:单一维度,二元,对立。不妨简称为二元思维。

我们会希望,一切事物都是可预知、可理解的。一切问题都有答案,一切现象都有结论,一切故事都有终结。因此,我们会下意识地对事物进行“简化”,抽象出事物最显然、最突出的特征,来为事物贴上标签。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一个后果,那就是以偏概全。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内向与外向

vs

生活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哲学(生活中的对立哲学)(1)

关于内向

周末朋友带孩子来家里做客。

进门后,那个十岁的男孩安静而腼腆,一直埋着头紧紧拽着他妈妈的手腕。

他的妈妈催促他向在场的大人问好,被催了几次,小男孩在怯生生地叫了声叔叔阿姨后,便躲到角落去默默翻一本儿童画册了。

他妈妈有点尴尬地向我们解释:“太内向了,多包涵。”

我们对外向的人总是不吝赞美,却认为内向的人,是弱势的一方,但其实内向的人,嘴上无言,心里有光

海伦·麦格拉斯在《隐形人格》中谈及:

外向人通过不停地说话来理顺自己的思绪与感受,他们处理事情是说出来商量着解决,而内向的人则是沉默思考,遇到问题给人一种逃避的感觉,但内向人思考后做出的决定往往很难被人动摇。

据说,世界上70%以上的成功者都是性格内向的人。

比如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斯皮尔伯格、爱因斯坦、村上春树、罗斯福、甘地……

关于外向

随着科学的发展,“性格内向”逐渐得到了社会的正名,从原本的“动不动就害羞”“不爱说话”,渐渐变成大家心中的“冰山朋友”“内心很真诚”。那么“性格外向”呢?它真的就只是通常概念中的“喜欢交际”“爱出风头”吗?

心理学家 Ellen Hendriksen,她认为,人们经常把“外向”与“内向”对立起来,所以她简单总结了大家对“外向”的 3个常见错误观念:

| “外向的人能通过社交给自己‘充电’”


我们经常说“外向的人能从社交中获得动力”,不过这句话只说了一半。研究已经证明,不管外向还是内向,在合适的环境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感受到社交给自己带来的积极作用

| “外向的人不会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的来源,是一种“总觉得人人都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害怕被别人评判或拒绝”的心态,它并非内向者的专享。即使一个人喜欢社交的热闹,内心也许还是会暗中跟自己较劲儿,比如担心“实际上大家并不喜欢我”,或者把别人对自己的好理解成“只是出于礼貌“等等,有点像社交网络上之前流行过的一个词“外向型孤独”。

| “外向的人不需要跟自己独处”


社交疲劳不分性格。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发现,参加“外向型”活动(比如聚会、演讲),通常会在三个小时之后出现疲劳症状,而且“人越多越累”。因为类似的活动通常需要长时间保持积极向上的面貌,任何人在情绪上都撑不了太久。高强度的社交之后,谁都需要休息。

其实“外向性”,仅仅占到了一个人性格成分的20%(不确切地说)。它只是用于形容一个人在社交上的倾向,并不能用来支撑所有的性格特质。但是,我们很容易就用「外向」「内向」去代表一个人,把20%,当成这个人的100%。

这就是把多个维度简化,把所有的性格特征,简单归因为单一维度,并用二元对立来划分类型。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有偏差的。

始与终

生活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哲学(生活中的对立哲学)(2)

由始到终是通常的方向,但诸多事情的起始是心中一定要有“终”,才知道应该怎么“始”

想象一下,假如你需要建造一栋大楼,你会怎么开始?喊着“兄弟们,跟我上“的口号,干起来再说,这显然不行。盖大楼,必得先设计,从基础、主体、外墙再到室内,始终循着图纸干。

要先通过基于心智的第一次创造,设计出大楼——也就是“终”,然后才能通过基于实际的第二次创造,从“始”出发,建造出大楼。第一次创造的“终”是第二次创造的“始”,这就是以终为始

黑与白

生活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哲学(生活中的对立哲学)(3)

一艘游轮遭遇海难,船上有对夫妻好不容易来到救生艇前,艇上只剩一个位子,这时男人却把女人推向身后独自爬上了救生艇。女人在渐沉的大海上,向男人喊了一句话……

讲到这里,朋友问我:“你猜,女人会喊出什么话?”我情绪激愤,说“我恨你”?“我瞎了眼”?

朋友说:女人喊了句——照顾好我们的孩子!”下面,我把这个故事讲完。”轮船沉没了,男人回到家乡,独自带大女儿。多年后,男人病故,女儿整理遗物时,发现了父亲的日记。原来,父亲和母亲乘坐游轮时,母亲已患了绝症。关键时刻,父亲冲向了那唯一的生机,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多想和你一起沉入海底,可我不能。为了女儿,我只能让你一个人长眠在深深的海底……”

世间的善与恶,对与错,有时错综复杂,难以分辨,所以,不要用既定的价值观来思考事物,轻易做判断。不要用今天的现状去判断任何人的未来,包括自己。

生活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哲学(生活中的对立哲学)(4)

1、这世上的事情,很少是非黑即白的。大多数事情,都落在中间的灰色地带上。过早的站队,贴标签,定性,形成对立,都是不恰当的。

2、我们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不要匆忙、草率地给一个事物定性,更不要随意站队,尤其是在没有充分足够信息的前提下。

3、学会深度思考,不是长时间的思考,而是去深入探求事物背后的原理和逻辑,享受生活中对立又统一的智慧。

资料 | 十点读书、5分钟商学院、好奇心研究所、黑天鹅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