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32年。这是一场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的争霸之战。这场战争使许多小国被卷入其中,因而成为一场关联许多国家的著名战争。更令人感兴趣的是,这场战争还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

众所周知,这个时期的“周天子”——周襄王已无力驾驭中原地区的各个诸侯王了。于是,中原地区陷入了诸侯混战,“你方战罢我登场”,都想争当中原第一霸主的时期。这个时候,齐国已无力争霸,秦国又偏处西隅,只有楚国和晋国有力量争取中间地带,从而想方设法称霸。

城濮之战晋文公为什么要退避三舍(城濮之战晋文公及其将领从)(1)

城濮大战

城濮之战发生的导火索:宋国背弃楚国依附晋国。晋国的流亡公子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前,曾受到宋国国君宋襄公的恩惠。当重耳坐上国君的宝座之后,他对晋国旁边的这个小国宋国格外关照。于是宋国便抛弃了原先所依附的强势大国楚国、转而投靠了晋国。

此时的楚国实力还在不断膨胀。周围很多小国都依附于它。楚国为了保持自己在中原已经取得的优势地位,就联合附属国陈、蔡等国,出兵伐宋。宋国不得已只好向晋国求救。

晋文公先是派兵攻打楚国的附属国卫国和曹国。但是效果不佳。这时晋国将军先轸给晋文公出了一招:让宋国给齐国和秦国送礼,请这两个大国出面让楚国退兵;同时扣留曹国国君,把曹国、卫国的田地分给宋国,以补充宋国的损失。晋文公一听有理就照办了。

这一招很快凑效了。得知晋国与齐、秦结盟后,楚成王下令撤出宋国。但是,楚国大将子玉却很不服气。楚成王不同意子玉去追击晋军的打算。他说晋文公在外流亡多年,终于回国当上国君,这说明上天给他的德行很高,这种人不能与之抗衡,我们要适可而止,知难而退。但是子玉一定要跟晋军决战,于是楚成王只给了他一部分军队。

城濮之战晋文公为什么要退避三舍(城濮之战晋文公及其将领从)(2)

退避三舍

战争进程:楚将子玉一意孤行追击晋军,最终导致大败。

子玉派使者去向晋军传话,让他们放了曹国和卫国,楚国就从宋国退兵。晋国大臣狐偃给晋文公提议,把楚国使者囚禁起来,同时私下里允诺不再攻击曹、卫,让这两个国家与楚国断交。

子玉得知这一消息大怒,立即出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想起自己流亡楚国时,曾受到楚成王热情款待。晋文公当时曾答应,如果日后两国交战,晋军必然后退三舍,请求原谅。于是,他就命令部队后退三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践行当初的承诺。于是,晋军就退到了城濮这个地方。

楚军强势进攻,晋军假意不敌继续后撤。结果楚军深入敌后,把战线拉得过长。晋军后退中出其不意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拦腰冲杀,两面夹击等方法,终于使得追击的楚军溃败。子玉无颜面见楚成王,只得羞愤自杀。

战争结果:晋国大胜,晋国以战车七百乘、五万多兵力击败楚、陈、蔡、郑、许五国联军十余万众,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争结束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河南原阳西南)。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从而成就了晋国的霸业。

城濮之战晋文公为什么要退避三舍(城濮之战晋文公及其将领从)(3)

晋文公

晋军获胜的原因是:

其一,君臣协力,上下同心。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知人善任。他耐心听取手下将军的意见,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正确方针。楚成王则与子玉各执己见,从而抵消了楚军的力量。

其二,晋国很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楚国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地位。同时,晋军则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舍”后发制人,看似被动其实是处于主动地位。

其三,晋国在交战时很讲究战术,将军们指挥有方。他们采用了避其强击其弱的方针,佯装失败从而诱敌的巧妙战术。

总之,晋楚城濮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退为进的战争范例。“退避三舍”也因此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