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脚下,京畿之地,中国农业大学历经百年风雨,卓然而立。追随她的脚步,不仅能感受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还能领略傲人绰约的绝代风姿:心怀家国、敢闯敢试的先行者是她;披坚执锐、星夜兼程的奋勇者是她;心中有梦、步履不停的追光者是她……今天,我们的主角——中国农业大学,迎来了117岁生日!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1)

先行者——

百年沧桑,源远流长

拨开历史风云,中国农业大学积淀深厚。

1898年,中国近代意义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建立。1905年,作为京师大学堂八个分科大学之一的农科大学开始筹建,这便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最早源头。时光的脚步向前走,学校的校名和组织机构不断演变,但育人之心始终不变。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2)

几经辗转,历经中断和延续,学校终于在1949年迎来了“新生”。

1949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所大学的农学院合并,1950年正式命名为北京农业大学。此时,学校已基本形成了学科门类相对齐全的农业高等教育和科技研究中心,对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和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重大,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1952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合并成立,1985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3)

199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规模更大、学科设置更趋综合化,中国农业大学的历史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双剑合璧,翻稼穑新篇,怀揣一腔报国志,中国农业大学岁稔百年终相见。

从百余年前八分科之一的农科大学到如今农业高等教育的先行者,中国农业大学因农而生,也因农而兴。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4)

百川入海,汇强农之力,中国农大以破竹之势,一次次刷新着自己的荣誉和辉煌。在国内外各大权威榜单中,亦能看到中国农大奋进的身影——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5)

2022年6月9日,QS教育集团发布了2023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农业大学位列世界大学第591-600位,相比上一年度进步明显。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6)

2022年6月18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发布了2022“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国农业大学共有76个专业上榜,18个专业获评A 。同时,学校13个专业位居全国第一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7)

2022年9月8日,科睿唯安公布了最新ESI统计数据。中国农业大学14个学科论文总引用量进入了全球前百分之一,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2个学科的总引用量保持在全球前千分之一,农业科学总引用量保持全球前万分之一。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8)

百年沧桑历险阻,砥砺奋进争先锋。从1905年到2022年,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

如今,中国农大这位心怀家国、敢闯敢试的先行者,依然引领着无数师生在田间地头努力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

奋勇者——

群贤毕至,灼灼其华

人才是兴邦之基、强国之本,是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117个春秋,一批又一批名师大家汇聚这座巍巍学府,不忘初心路,笃行育新人,共同建设农业领域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9)

1956年,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戴芳澜、俞大绂、沈其益、林传光、熊大仕、黄瑞纶、李连捷、陆近仁、周明牂、娄成后等10人评为首批一级教授,入选人数居全国高校第2名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10)

人才是强国的根本,同样也是强校的根本。中国农业大学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大力实施“315人才引进工程”“2115人才培育工程”,一支朝气蓬勃、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正在中国农业大学不断壮大。如今,学校拥有全职院士13人,国家级领军人才及青年人才、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等各类高层次人才超过400人次

在延绵不绝的时间长河里,一代代农大人把一颗颗赤子之心、满腔报国热情,洒遍祖国的每一寸热土。从小麦“东方红1、2、3”到玉米“农大108”,从畜禽遗传理论创建到“农大褐3号”等品种培育,中国农大始终将种业研究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引领我国种业发展。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11)

中国农大组织开展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项目,累计推广面积1.08亿亩,产生经济效益74.15亿元,实现“北粮南运”,昔日盐碱地,终成米粮川,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誉为中国农业的“两弹一星”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12)

许启凤培育的玉米品种“农大108”,推广至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年推广达4000万亩。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13)

张福锁院士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2009年,张福锁院士创建了科学家与农民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科技小院”精准扶贫新模式。截至2021年10月15日,已在全国建立了291个科技小院,覆盖60种作物产业,示范面积上千万亩,培训农民20多万人次,推广应用技术5.6亿亩,实现增产增收和环境保护共赢。2018年,张福锁院士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14)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廖小军教授带领的果蔬加工教师团队,几十年如一日,扎根教学科研一线,潜心教书育人,并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等奖励,2022年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15)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从教37年,一直从事农业高效用水与水资源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同时,牵线搭桥帮助在河西走廊贫困地区建设8所希望小学,助力边远农村教育发展,荣获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16)

时光流转,岁月成河,中国农大披坚执锐、星夜兼程的奋勇故事不断上演,一个又一个农大人倾洒光热,聚力发轫,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悉心竭力。在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气质,那是土地赋予他们的踏实、诚朴,是悠久的农耕文化赋予他们的勤奋、包容,埋头苦干,扎根田野,他们的双脚沾染着泥土的芬芳,或许没有人比他们更“接地气”,也没有人比他们更能深刻懂得每一粒米的意义

追光者——

青春正盛,继往开来

学农、知农、爱农、兴农是无数农大人的追求和坚守。经过117年的洗礼,“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信念在农大人心中变得愈发坚定,他们用青春与热爱,让这刻在骨子里的印记常新常青;他们将知识报国的拳拳之心化为百姓的粒粒口粮,也激励着更多新生力量一起加入这项伟大的事业。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17)

目前,中国农大这位心中有梦、步履不停地“追光者”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5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他们从中国农大走出,带着满腹学识,成为了一束束耀眼的“光”。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18)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56届校友匡廷云,六十多年投身光合作用的研究,致力于揭开光能转化之谜,是我国光合膜结构与功能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为国家农业、能源等重大战略提供基础性、前瞻性理论和技术支持,为我国光合作用研究走向世界做出杰出贡献。她是优雅的科学家,也是一生的追光者。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19)

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届校友张克勤,扎根云贵高原,专注植物病原线虫生物防治研究。通过揭示微生物与线虫互作分子机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线虫生物农药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开创了线虫防治的新途径。他以第一获奖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特等奖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20)

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届校友朱有勇淡泊名利,一心扑在田间地头。他研发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在世界范围都堪称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典范。他以科技成果改写了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贫困历史,写下了“科技扶贫”的传奇。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一个个顶天立地、熠熠生辉的前辈先贤是指引农大学子不断前行的灯塔和火光。接过接力棒,新一代的农大人不忘传承,他们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边疆、农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21)

中国农大人文与发展学院外语系毕业生初雯雯,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创始人,这位“90后”女孩致力于自然保护工作,荣获第26届“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兽医专业毕业生邓玉胜,放弃了在城市发展的机会,回到家乡运用所学知识植根于农村,当起了现代化养殖“猪倌”,在生猪养殖市场中开辟出一片小天地;“农大夫妻”张彬彬、杨亚丽二人经营一家专业种植合作社,建立春秋蔬菜大棚50余个,每年生产优质安全的各类蔬菜共计600余吨,产值100余万……

青春正盛,选择学农;脚踏黄土,追光前行。走在农业发展这条接续奋斗的道路上,无数农大人为祖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续写着中国农大的土地情缘。

青岛农大的秋是什么样子(117载芳华正盛一粒种子)(22)

老水塔、老校门、教学楼,农大的“老三件”迎来送往,见证着农大的历史,也默默陪伴着学子们成长。一砖一瓦皆为历史,漫漫山水镌刻故事。校园里的一景一物,无不述说着农大人的自豪与骄傲——山水一程,三生有幸。

今天,中国农业大学117周岁了。愿农大人归来如往,同揽风光,送上一句祝福:中国农业大学,生日快乐!

欢迎关注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头条号!

本文素材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官网、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中国农业大学档案与校史馆、中国农业大学学生会官微、新华网、教育部官网、中国科学院学部、求是网、QS世界大学排名官微、青塔、软科、最佳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