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魏——司马氏重演曹氏代汉

建安二十五年(220)十月,魏王曹丕废汉献帝自立,改国号魏,都洛阳。曹操在北方的数十载经营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其打击豪强,任人唯才而不拘泥名声品行,依法查办曹洪宾客仗势拒绝应征案的长社县令杨沛、强迫豪族刘节充军服役的济南郡管长司马芝等均被擢升提拔。另曹操兴桑田,轻徭赋,使北方农业生产大为改观,以致战乱期间赴辽东避难的青州流民纷纷浮海返归故土。

上述各项措施,在魏文帝曹丕时继续得到贯彻执行,而曹丕以后诸帝长期过着养尊处优的宫廷生活,缺乏进取精神及治国才干。魏明帝曹叡虽有破鲜卑,使之种族离散,强者远遁,弱者服帖及击杀公孙渊,降服辽东的高光亮点,然后期却极尽奢华,耽于享乐,朝政日趋腐败。而齐王曹芳时,辅政重臣司马懿利用大将军曹爽随帝出谒明帝高平陵之际,发动政变迫使幼帝罢免曹爽职务,自此军国大政逐渐落入世家大族司马氏掌中。

司马师继父执掌朝政后废曹芳,另立14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而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秉政时,进封晋公,篡夺曹魏之心已路人皆知。曹髦不甘充当傀儡,于260年持剑登辇,率宫中宿卫、仆役讨伐司马昭,失败被弑,可谓与其苟且偷生,毋宁高贵赴死。

2.蜀汉——二世而亡

222年,陆逊火烧蜀军“树栅连营七百余里”,刘备退居奉节白帝城抑郁而终,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受托孤辅政。

失去荆州的蜀汉政权在三国中处于相对弱小的地位,然凭借诸葛亮的殚精竭虑,蜀地“仓廪实,器械利”,得以长久与魏、吴呈鼎足之势,并剿抚南中安定内部。时南中益州郡大姓雍闿发难反蜀,而牂牁(zāng kē)太守朱褒和越嶲xī豪酋高定则起兵响应,一时间南中诸郡“并皆叛乱”。诸葛亮亲往征讨,俘杀高定,渡泸水(金沙江)深入蛮荒地,七擒孟获使其诚心归附,自此南中地区成为蜀汉稳固的战略大后方。

234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亡五丈原后,蜀汉国势渐次衰弱。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宠信宦官黄皓,朝廷乌烟瘴气。诸葛亮以后的执政者蒋琬、费炜尚能维持蜀汉安定,而姜维秉政后,因畏惧黄皓迫害屡次伐魏,“玩戎黩武,民劳卒敝”。263年,魏将钟会、邓艾入成都,刘禅出降,蜀汉灭亡。后司马昭在洛阳设宴,刘禅竟只知闻乐,不思蜀也,毫无亡国悲痛。

魏蜀吴三国历史背景及演变(魏蜀吴三国君主世系图)(1)

3东吴——苟延残喘待戮颈

东吴的兴衰成败,同开国君主孙权的立国方略和政策措施息息相关。秉承“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国策的孙权,在与东南豪强势力联盟后“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其晚年却失去锐意进取精神,且对文武臣僚常怀戒备,杀戮颇多。孙权子孙亮、孙休统治时期,权臣相争及宗室相残的悲剧一再上演,其中孙亮即被权臣孙綝lín废黜为会稽王。

景帝孙休崩逝后,群臣谋立年长者为君,以应对蜀汉消亡,交趾叛乱的混沌局面。由此时年23岁的孙皓被推举为风雨飘摇的东吴舵手。然孙皓却枉顾期许,沦为荒淫残暴之君,其举政错乱,肆意诛杀,又奢侈靡费,横征暴敛,致使东吴“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畜”,幸亏陆抗等重臣的全力支撑才得以苟延残喘。280年,晋军攻入建业,孙皓出降,东吴亡。自董卓之乱开始,延续90余年的分裂局面至此终结。

魏蜀吴三国历史背景及演变(魏蜀吴三国君主世系图)(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