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我一直喜欢的洒脱逸放的诗人,读他的诗,那是一种好酒入喉的滋润和甘甜。李白,号青莲居士,青莲么,我理解自是很清高的意思。有个头条友常常拍荷花,又配以诗文,很是雅致,也让我常常想起李白。前几日,去了趟兴庆宫,在沉香亭附近溜达了一圈,自然又重温了一遍李白的《清平调》三章,还记得那句“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牡丹是名花,有国色天香之谓。牡丹姹紫嫣红盛开,倾国美人迷醉的脸,梨园弟子丝竹轻抚,李龟年展喉,玄宗玉笛伴奏,那歌舞升平的清平之音,在那个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氛围里,哪个不动心,不开心的呢?

宋时宫中有梧桐树(唐代翰林院今安在)(1)

李白作《清平调》三章,是典型的乐府诗,时间大约为公元743年或是公元744年,李白那时候的身份是翰林院待诏。待诏么,字面理解是有时代起草个重要诏书,一般诏书由中书舍人干呢,再就是等待诏见,备皇帝咨询了赋诗写词,跟随皇帝左右,充点门面,充当花瓶之用。李白一腔热血希望有很好的政治抱负,但不得重用,心中郁闷,常常酒肆饮酒,据说他写清平调时,就是快喝醉了被叫去的,被李龟年泼了一瓢冷水才醒。李白有才,片刻挥就。第一首是写杨贵妃无与伦比的美貌,用娇艳的牡丹衬托杨贵妃的容貌,认为她比牡丹还要艳上几分;第二首则是写杨贵妃深受皇帝的宠爱,宠冠后宫 。李白用压低前朝时期著名的美女赵飞燕等人,抬高了杨贵妃的地位;第三首则是总结了前两首,将御花园中正盛开的牡丹花与杨贵妃、唐玄宗结合在一起,构思十分的精巧,辞藻也是非常的华丽,极大的显示了李白的文学天赋 。

宋时宫中有梧桐树(唐代翰林院今安在)(2)

《清平调》的三首组诗,用词都十分的精致华丽,充满着宫廷的富丽之感,全诗景、物、人三者交融,相互连接,是不可多得的好诗 。难怪当李白写完献给唐玄宗后,唐玄宗与杨贵妃都十分的满意 。

宋时宫中有梧桐树(唐代翰林院今安在)(3)

“翰林”之名汉代已有,本指文学之林,是文翰荟萃所在。唐代开始作为官及官署名,最初的性质是“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见《唐会要》卷57“翰林”),有擅长吟诗词赋的,有精通经术、僧道的,有擅长书画琴棋的、,有懂阴阳的,各色人等以其专长听候君主召见,称“翰林待诏”。唐玄宗时,较多地选用文学士人,称“翰林供奉”,用于起草诏令,议论时事。能充任翰林者多是精通经史、饱读诗书之士。多为社会精英。为人熟知的历代名流如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初的宋濂、方孝孺,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宋时宫中有梧桐树(唐代翰林院今安在)(4)

翰林是个侍从官,秘书一类的角色,没多少实权,待遇不高,相当于个知县待遇,偶尔还可以当个乡试考官,但社会地位高,是皇帝身边的人,就是个摆设,但一般没人敢惹。翰林院是个储才机构,人多为清流,饱学而清高,有时会被重用,能进入翰林,那也是读书人的梦想。科举时代,每年状元,榜眼,探花一般都有被点翰林的机会,出人头地那自然挤破头皮引以为豪。

宋时宫中有梧桐树(唐代翰林院今安在)(5)

出于对李白,对沉香亭,对翰林的花絮一般的碎片记忆和兴趣,大年初四我来到大明宫里去寻踪。没有不夜城的繁华喧嚣,大明宫遗址公园里只有空旷和冷寂,年头里的风还很清冷,顺着龙首原,向东走,穿过右银台门广场左拐,在大明宫的偏僻的西北角见到了唐翰林院遗址的字样,眼前没有高巍的楼阁,也没有出入的文人雅士,只有冬日里干枯的草丛和一排长长的乱石,十分荒凉。

宋时宫中有梧桐树(唐代翰林院今安在)(6)

所有的记忆都是看过的电视剧,都是看过的书,读过的书幻化出来的,那个飘逸的诗人,那个斗酒诗百篇的豪放都是历史的记忆。

宋时宫中有梧桐树(唐代翰林院今安在)(7)

这里出过很多的名人,这里经历了繁华和战乱,但你提起他,还是怀着崇敬和敬意,他是大唐光灿里的一团烟花,是沉香亭前文人的放肆,是金龟换酒的恣意,是无数科举人梦想的天堂。

宋时宫中有梧桐树(唐代翰林院今安在)(8)

大明宫里翰林多

青莲曾赋清平乐

诗在人远迹难觅

莫让有才穷哆嗦

宋时宫中有梧桐树(唐代翰林院今安在)(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