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门启,新学期始

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子

怀揣各自的梦想

来到燕园

当奋斗化为以北大红为底色的录取通知书

当希冀随着踏入校门变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他们

想对自己,对北大,对未来说——

迎接大学新生的感想(未来你好我是北大新生)(1)

万竞屹:循着“光”的指引前行

光华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

迎接大学新生的感想(未来你好我是北大新生)(2)

寻找光

我与北大的初识,在懵懂的六岁,年幼的我在燕园带走的不只回忆,还有梦的种子。而爱上光华,却是在高二下学期。贵州的夏天燥热,迎面而来的高考形成的巨大压力裹挟着迷茫席卷而来,让我不知所措。假期回家偶然看到《时光酿梦》,八月长安那句“在光华,拥抱更多的可能性”向我打下一束光,燕园的红墙绿瓦再次浮现眼前。我开始了解经管学科,开始向往用与社会方方面面相关的理论知识寻找生活的最优解,希望透过商业管理来认识并探索这个世界,爱上一种求知于书本却又深耕于社会的感觉。“就是北大光华。”我告诉自己。

遇见光

当收到那份古朴典雅的录取通知书,抚过“大学堂”的匾额时,我心情激动,终于可以步入我的梦中学府,探索属于自己的可能性。

我期待在经济学讨论班上探讨各种分配方式的优劣势,我期待在体育锻炼时挥洒汗水,我期待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全面发展,期待与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同学成为好友,一起奔向未来,宣讲、商赛、实习、交换……我知道,我将在光华遇见多姿多彩的生活,将在那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成为光

从最初“状元聚集地”的浅薄印象,到现在对未来的期许幻想;从高一高二对北大的“望而却步”,到查到成绩时的欣喜若狂。选择光华,因为向往,因为爱,推开光华的大门,我激动难耐,我满怀期待。

愿这四年,有坚定,有执着,有乐趣,有孤身一人的享受,也有众人拾柴的力量,有“自恨寻芳到已迟”的错过,亦有“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启发……我憧憬北大的四季,期待更好的自己,不负燕园四年的美好时光。

循着光的脚步,我来了!

郭奕凯:扎根燕园,向阳生长

元培学院2022级本科生

迎接大学新生的感想(未来你好我是北大新生)(3)

初入北大的一刹,忽觉我是一株从原乡被连根拔起的树,受风裹挟着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一所陌生的院校。楼宇间,古今交相辉映,新鲜感与陌生感相伴而行,又在我心底激起层层涟漪,泛出在这方沃土扎根的渴望。

站在起点处瞭望,四年的时间也许漫长。我愿首先做一名聆听者,聆听独属燕园的声息。我自叹已有的“知识探索”不过冰山一角,自哂曾经的“真知灼见”不过蜻蜓点水。所幸,当课本的人名具象为眼前的教授、导师、学者,字字珠玑的知识传授掷地有声,鼓舞我从一隅深井中爬出,拥抱广阔天地。历史亦于墙影斑驳间无声诉说,我希冀聆听那个动荡岁月仁人志士的振臂高呼;现实在粼粼湖光中轻歌曼舞,我希冀聆听阳光穿过繁枝茂叶对我的耳语,聆听北大人的心声汇成的那一首博雅协奏曲。

聆听时,我不是一名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的交流者。“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荟萃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思想碰撞擦出的火花是未名湖畔一抹鲜艳的亮色。你来我往,或赞同,或反对,或锦上添花,或唇枪舌剑,不同专业与学科融会贯通,让我不再餍足“单向度”的思维惯性。我也愿同“历史的”北大人交流,在瞻仰雕像时,从阅读著作中,感受并接续他们经世济民的人生重量。

最后,我将学有所成,北大的人文血脉将在我体内流淌,在人生的纸页上,我也将写下属于自己的“北大故事”。我有信心和热情,成为一名讲述者,向一代代赓续接力的北大人,向矢志叩问燕园学府之门的学子们,娓娓道来我在北大的一点一滴,娓娓道来我如何在北大收获沉甸甸的成长与感动,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火炬赓续传承。

梦想帆扬,我永远在路上。一路撒种,自会一路花开。

刘佳茵:学堂门启,逐梦燕园

历史学系2022级本科生

迎接大学新生的感想(未来你好我是北大新生)(4)

对我而言,“北京大学”曾一直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梦想,我心向往之,却又望而却步。直到升入高中时,受到一位北大学姐的高中经历的鼓舞,“北京大学”从看似遥不可及的最高学府成为了我下定决心要抵达的彼岸。

在升入高三的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大学举办的优秀中学生暑期学堂。在线上的“云游燕园”活动中,我第一次跟随镜头走进北大校园,游走在燕园一草一木之间。其中,介绍的老师提到,北大图书馆的桌子上有这样的一句同学写下的诗:“静,轰轰烈烈的静”。这首小诗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体现了图书馆中北大学子拼搏进取的热烈,亦描绘着北大的剪影——自百余年前风雨飘摇的年代,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阵轰轰烈烈地缔造着“觉醒年代”;而如今博雅塔依旧静静矗立,未名湖水波荡漾,却亦激荡起北大翻涌不息的生命浪潮。一代代北大人又何尝不是在静心脚踏实地治学的同时,承担起中国青年轰轰烈烈的非凡使命。

在进入北大历史学系之后,我对这句小诗又有了新的感触。历史并非当今热门,而其作为基础学科亦需要坐穿冷板凳的钻研。历史是一门理性与人文关怀兼备的学科,治史既需要谨慎地求证,也离不开贴近人性的温度。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之中,我亦期待着自己能有踏实钻研之“静”,也有倾注心血、饱有热情的“轰轰烈烈”。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燕园湖光塔影的轮廓从多年的期盼之中渐渐清晰,我的大学四年生活图景亦缓缓展开。愿自己能在未来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发掘真我,也愿我们都能不虚此行。

王瑞丰:从北大开始的数学生活

数学科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

迎接大学新生的感想(未来你好我是北大新生)(5)

当我与朝气蓬勃的新同学们一道走进北大的校门,阳光洒落肩头,我恍然意识到:我终于来到了理想中的学府,并将在这里开始四年乃至于更长的学习生涯,探索数学的无垠海洋。

数学是深邃而纯粹的科学。数学的爱好者自然期盼着在纯粹的环境里沉下心思索,与同学交流讨论,向大师求问请教。因此我来到了燕园。这里有清新的环境,有优秀的同学,有友善的师长。数学的美与力在思想交流间展露身影,数学的历史性与积累性在师生传承间得以体现。这里,是最适合学数学的地方。

我选择了来到北大,同时也是北大选择了我。谢冕先生曾说:“一旦佩戴上了北大校徽,每个人顿时便有被选择的庄严感。” 当从前只在历史书上被记载的建筑与景观出现在眼前,当从前只在著作作者一栏里的老师名字出现在授课名单中,这种被选择的庄严感就愈发强烈。在了解北大历史的过程中,我方才明白是北大前辈的终身奋斗和奉献孕育出燕园里的这种庄严感。这让我自然的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举止,叩问自己的目标与追求,也让我开始憧憬自己在燕园的未来。

我期待自己能在兼容并包的北大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见识,能接触和学习更深的数学内容并参与探索其中,能以喜欢的方式享受在北大的生活,我期待着在北大,能有一个全新的自己。

王伯元:播下三色种,成就参天树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生

迎接大学新生的感想(未来你好我是北大新生)(6)

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南开来到北大。8月29日的清晨我叩响了北京大学的校门,进入到燕园求学,“少年何妨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这一刻,儿时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入校第一天,燕园和马院就在我的内心种下了三颗种子。一是红色信仰种,这个红既是中国红,也是北大红。今年是党的二十大隆重召开之年,也是北大马院建院三十周年,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方,一代代北大人为了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马院学子,我们更应该继承北大的红色基因,完成前人未完成的使命和梦想。二是金色真理种,马克思主义是闪耀着时代真理的光辉的学问,时代的实践呼唤着时代的真理。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作为新时代的马院人,我们更承担着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真理向前发展的伟大使命。三是绿色青春种,正如《燕园情》中所唱的那样:“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绿色是体现在每一位北大学子身上的无限活力。北大是兼容并包、引领发展的,为我们传播青年之声,传扬青年之才,传递青年之行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总之,这三颗种子在不久的将来定会长成参天之树,它的枝桠将伸向更广阔的天空,根将植入更广袤的大地,引领着我们手握真理,坚定信仰,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孙凡舒:PKU,请多指教

国际法学院2022级硕士生

迎接大学新生的感想(未来你好我是北大新生)(7)

儿时“我要上北大”的戏言言犹在耳,再抬眼已经真正成为了“北大人”。从踏入南燕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又开始了新的征程。“北大人”“国法人”不再是我努力挣得的标签,而更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开学前一晚迎来了国际法学院第一份近40页的阅读材料,度过悠闲的暑假后,“突如其来”的学业压力让我有些许无措。幸而第一周结束时,我逐渐开始适应这种单纯的生活,开始享受在两周前的我看来还有些繁重的课业,重新找到了摄取知识的乐趣和快感。因为一些生活中的意外,我也逐渐发现work和life之间的balance并不是虚无缥缈。即使是在雨天,我在宿舍楼梯间俯瞰落雨时的镜湖,心中也能生出几分惬意和悠然。

除去报到那天和台风登陆时的阴雨连绵,鹏城的天气大多时候都是艳阳高照,太阳会带来光明,将阴郁的心情一扫而空。如洗碧空、似絮白云也总能让我想起故乡的秋高气爽;如火骄阳也总能让我想起过去四年的鹭岛生活。新的环境中总体而言并不让人迷茫无措,希望我自认为的“适应良好”并不是错觉。未来四年,PKU请多指教!

王君宇:“医”心探索,苦亦为乐

第一临床医学院2022级博士生

迎接大学新生的感想(未来你好我是北大新生)(8)

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学医的呢?是考试取得好成绩自信心爆棚的时候吗?或者实验获得预期结果成就感满满的时候吗?还是患者和家属每一声“医生”和每一句“感谢”,觉得自己重任在肩的时候呢?这个问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它的答案每天都在更新。

在大众视野和我们这些“自己人”的认知里,“学医”和“辛苦”一直是伴生词,提及彼,联想此。的确,与文章、实验、考试斗争时,苦和累理应是被最先想到的词。但在此期间收获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又使这一份苦累中平添了许多骄傲和喜悦。所以我们或许忽略了,“辛苦”也可以和“愉悦”伴生,前者是为了锻炼我们感知后者的敏锐性而存在,二者一同在我们看似枯燥单调的生活中增添了特殊而丰富的感受。

未来会怎样呢?我希望未来所坚守的每个日夜辛苦始终与愉悦相伴。实验不停,阳性结果不止;文章不停,accept letter不止;如果不能做到患者有尽,那希望健康出院无止。医路漫长,如果除医学外仍有热爱、有期待,还能收获志同道合的未来主任、院士朋友们,那便更是向往的生活了。

读书是为了成长,而成长的究极意义在于探索,探索世界、探索自己。广阔的未来正逐渐渗透在每一个日常中,愿在燕园的这几年,博雅塔和未名湖见证我探索的脚步,在水准原点找到自己的原点并坚持所有热爱,愿终有一日,我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也能成为一束光,而不止是被照亮。

陈雨萨:集成梦想,“芯”怀天下

集成电路学院2022级博士生

迎接大学新生的感想(未来你好我是北大新生)(9)

这其实是我与北大邂逅的第四个年头。挥别燕园三年的硕士生涯,我在昌平新校区开启了博士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从校本部乘车来此的路上,我的内心既期待又安宁:即便换了新的校园环境,对北大的归属感恒久不变。

昌平新校区的教学楼、食堂、综合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场馆等一应俱全;新建成的学生公寓里,洗衣房、独立卫浴、健身房、公共厨房等配套设施更是令人惊喜。面对如此舒适便捷的环境,我愈发觉得温暖与感恩,决心在接下来的四年,一定要倍加珍惜与努力。

我所就读的集成电路学院于去年七月正式成立。回首过往,几代北大微电子人迎难而上、砥砺前行,肩负国家与民族重任;现如今,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北大人继续勇挑时代担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成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的中坚力量。

马寅初先生曾勉励吾辈:“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作为集成电路学院的一员,我也要将自己的青春同国家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不畏艰难,敢于挑战、突破前沿性技术,成为堪当时代大任的“芯”青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是我对自己和各位燕园学子共同的期待。

迎接大学新生的感想(未来你好我是北大新生)(10)

他们有梦想、有担当、有信仰

在北大开启一条上下求索的为学之路

这条路上

一只只新燕的每个日夜

都将有未名湖水、博雅塔影相伴

初心不改,求真向学,未来广远

北大的无尽可能

待君探索

迎接大学新生的感想(未来你好我是北大新生)(11)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吕可欣、李筱畅

排版 | 责编:戴璐瑶

迎接大学新生的感想(未来你好我是北大新生)(12)

北大书记、校长和新生在食堂吃饭,他们聊了啥?

北大校长龚旗煌在2022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携一枚北大月饼,你把相思付与谁?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迎接大学新生的感想(未来你好我是北大新生)(13)

迎接大学新生的感想(未来你好我是北大新生)(14)

开启你的北大探索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