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时斓娜“每个生命都独一无二,每种生活都惊心动魄”,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每一位平凡的劳动者 每颗星都值得被看见?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每一位平凡的劳动者 每颗星都值得被看见

每一位平凡的劳动者 每颗星都值得被看见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时斓娜

“每个生命都独一无二,每种生活都惊心动魄。”

今年的中秋节,是我见到《劳动者的星辰》这本书的那天,也是我和书中的若干位作者一起过的一个异乡的团圆节。

皮村的同心图书馆,是皮村文学小组的成员们每周六坐在一起聊文学、聊生活的地方,中秋节这天,在外只身一人打工的工友们选择在这里团聚。晚上7点,工友们从各自的岗位赶来,他们短暂地放下平日里的工作,在彼此面前以不常示人的另外一重与文学写作有关的身份对饮畅谈。偶有因工作耽搁而中途加入的工友,大家无不嬉笑着招呼落座。

正在经历的苦难对文学创作有没有帮助?创作动力下降该如何应对?写作给生活带来了什么?这些或许不足为外人道的思考和感悟成了文学小组的工友们热切讨论的议题。讨论的内容可以是当下感受,也可以是过往经历;可以是上溯几千年的古文典籍,也可以是天马行空的文学想象。当来自天南海北的各种方言汇集在一起,“南腔北调”听上去更像是这座城市给予他们的熟悉乡音。

“都说皮村文学出名,得拿出作品啊。”“这不第一部作品来了嘛。”工友在谈笑间,又说回了这部书本身。

这是皮村文学小组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作品。在此之前,内部刊物《新工人文学》已经出版了若干期。谋生、记录、写作,以或柔软或犀利的笔触讲述自己的生活,成了这些劳动者从自发到自觉的坚持。《劳动者的星辰》选取《新工人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品,力图为新工人文学叙事留下一张珍贵的剪影。

《“北漂”们的日子》记录了作为“北漂”的“我”和周遭的一群外来务工者的酸甜苦辣;《三个人,一棵树,四十年》,在时光流转中,少年情谊从天长地久化为一声唏嘘;《工棚记狗》《工棚记鼠》讲了简陋、单调生活中一群“糙汉”对生灵的温柔与细腻;《穷孩子的学费》《红薯粉条》回忆了童年时期的贫穷所带来的艰辛,对知识的渴望、对父母恩情的感念真切深厚;《一个四川月嫂的江湖往事》里,所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有为此吃的苦都内化为更坚忍的力量;《媒人段钢嘴》在嬉笑怒骂间讲述“歪打正着”点鸳鸯谱的故事,人物形象鲜活丰满;《暗夜前行》叹息背井离乡未必都能换来一片光明前景;《高楼之下》中的“我”作为富人家的保姆,见证了不属于“我”的生活,又回到“我”的生活之中;《我的母亲》,“母亲是世界上最完美、最无人能比的母亲”;《我在东莞演坏人》,方寸舞台上的表演热闹滑稽,舞台下散场的人们终各奔东西。

写到这里,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在面向文学时,工友们似乎短暂地脱离了布展工、育儿嫂、顶棚匠这些职业所带来的一重社会身份,成了作者,或者说作家,而事实上,这两重身份早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那么“经历的苦难是否对文学创作有帮助”在这些作品里便得到了最坚定的回答。在文学作品中刻意制造辛苦经历未免矫揉,故以独一无二的亲历者视角记录劳动者的真实生活和心路历程便更显珍贵,此类兼具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作品更有力量。

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所言:“皮村文学小组的写作犹如劳动本身,在千锤百炼之后浓缩了生活的经验和巨大的能量,既有人生的大悲大喜,也有历经命运考验后的平静和醇熟。”

晚上9点过后,明月高悬,讨论仍然火热。但第二天的工作也在召唤。陆续有工友先行离场,剩余的工友打扫干净场地后,此次聚会也接近了尾声。图书馆灯光熄灭,工友们或步行回到皮村的住处,或随着末班车赶回东坝,偶有一两位工友继续在路边兴致盎然地畅聊。天亮之时,他们又将买菜做饭,照顾户主一家的饮食起居;穿上工装,与工地的钢筋水泥为伴。

在劳动者这个广袤的概念笼罩下,皮村文学小组的工友们只是万千人中的一员,而他们恰好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那份独属于自己的星辰。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本书又在强调一种观照,一种对每个个体特殊性的真诚观照。普通与不普通之间的辩证法,也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普通劳动者的每一次书写都是生活的齿轮刻下的印痕。这些以文学之名留下的‘星辰’,既见证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又留下了丰富的时代声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曾多次与皮村文学小组的工友们相聚在工友之家讨论文学的张慧瑜教授如是说。

仰望星空和回望来路一样,都会有或明或暗的星辰闪着永恒的光。愿这星辰给所有风尘仆仆中的人们以慰藉,在浪潮中被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