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类对山地无节制的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加上过分猎杀,使野生兽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号称百兽之王的老虎,如今却威猛不再,濒临灭绝。曾经称霸于我国中南部的华南虎,据1982年调查,仅剩了150头左右,而现在全国20年来再没有发现野生华南虎,只有围栏中的72头。然而,这一如今十分珍稀的华南虎,上世纪80年代前曾多次在潮汕出现,虎害事件濒濒发生。人们谈虎色变,惊恐万分。明代潮汕虎踪明代以前的潮汕应该有老虎的存在,只是文献未见记载。进入明代后,文献始有零星记载。据《潮阳王氏族谱》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华瑶王氏的第7代孙王乐圃,18岁时曾随父游龙溪山。中途休息时他独自游行至囊后石洞处,忽闻虎啸,他迅速持短棍闪入洞内。不久虎也退行入洞,乐圃即用短棍对准虎肛猛捅,老虎带棍负伤狂奔,后死于山溪旁,虎崽被乐圃活捉带回家中。乐圃由此名噪远近,后以勇武被朝廷荐授武职。此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隆庆年间(1567—1572年),南澳、饶平、潮阳、惠来、澄海等地都有老虎踪迹。《潮州志》载:“明正德十四年有二虎各负一子由(南)澳渡海入饶平东界之长美村,经所城入山,害人畜甚众,上里人以火攻毙之。”隆庆版《潮阳县志》载:“南山,其中多虎、豹、糜鹿……”。清雍正《惠来县志》也载隆庆六年秋,“狼虎成群,白昼噬人,城廊之外不敢独行。”后知县倪良材督兵弁除之,一个月就杀死五只老虎,可见当时惠来老虎之多。据《涂城春秋》一书载,明天启年间出生的澄海涂城乡村民杜帝赉,少习武功,臂力过人。时该乡西埔营山一带,常有虎害村民。有一年,帝赉之亲弟往山边扫墓,不幸为虎所害。帝赉闻讯后欲与虎决一生死,为民除害。隔天凌晨,他携半錾一支直赴埔营山,见虎正饱食休卧石下,即上前奋猛一刺,中虎要害。虎受伤后血流如注,向前狂奔,后跌落于坑边深水窟中。帝赉急赶至,与之博斗,再刺数錾后虎即毙于水中。帝赉逝世后,后人建了帝赉公祠,并在公祠的柱石上刻下“御龙保姓宗(左为衣字旁,右为方的合成字)远,除虎宣威祖烈长”的联语,以示永远纪念这位打虎先人。明代潮汕地区老虎危害人畜的有关文献记载,说明了当时潮汕地区开发步伐的加快,激化了虎的生存和人类社会的矛盾。虎在找不到野食的情况下,才会迫不得已冒险去接近居民生活区,盗食家畜乃至袭击人。清代潮汕虎踪进入清代,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新作物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刺激了人们大规模开发山区。人们对山地的无序开垦,严重破坏了山林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进一步激化了虎与人之间的矛盾,虎患相当频繁。清雍正《揭阳县志》卷4《祥异》记载,顺治十六年(1659)“乡村患虎,九都之虎无处无之。至有白日三五行走,人畜均受其患。山村日未夕即闭门,每多至十余只,或白额、白面、长面不一类。”康熙二年(1663)“五月念二夜,埔边寨有虎六只来此,民击毙其三。”同卷《物产》也载:“昔揭(阳)山中多虎患。”可见,清初揭阳老虎之多。康熙二年南澳岛深澳城也有虎,遭到士兵和民众追打,声喧震城。支持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明末兵部尚书卢若腾曾写了《避氛南澳有虎》诗:“不信市有虎,终难却三人。……昨日过南园,虎迹印如新。夜来众拒虎,喧闹震东邻。兹岛四断绝,孤峙天池滨。虎从何处渡。……猛兽复狂逞,助虐应有神。余独谓不然,物怪匪无因。……”(见清《金门县志》)对南澳有虎甚感奇怪并述民众打虎情况。康熙九年(1670)潮阳“达濠虎噬人”。(清乾隆《潮州府志》)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有虎入(饶平)明伦堂,为居民所毙。”(清康熙《饶平县志》)乾隆十一年(1746),有一虎自大陆渡海上南澳岛,跑遍全岛,专吃猪、牛、羊、犬,却不伤人。二年后忽然不见,传说被雷电击死。(新版《南澳县志》)乾隆十三年(1748),四月初八午刻,距潮州城十里处的黄金塘有老虎下山吃人。后潮城守将杨鹏带兵围捕,追至溪口村,将虎杀死。(新版《潮州市志》)乾隆以后一百多年时间内,潮汕少有虎出没,至光绪年间,虎迹又大增起来。光绪四年(1878)冬,有一白眉老虎出没于深澳,经常伤害人畜。后来,被从饶平请来的猎户击毙,剥下虎皮,作为城隍爷座垫。(新版《南澳县志》)光绪十五年(1889)十一月,南澳隆澳长尾山有一虎重约一百多斤,伤害了不少人畜。翌月被乡民击毙于下寮乡外石下。光绪二十三年(1897),深澳出现一只花斑雄虎,叼走牲畜后潜入山林,行踪无定。当时官员招募诏安猎户入澳搜捕,至第二年春末,才捕获于云澳赤石湾田仔山谷中。光绪二十四年(1898),桑浦山狼虎成群,到处伤人。潮州东莆、上莆两都,以及桑浦山附近其他乡村,日刚过午即闭户,路断行人。民国潮汕虎踪民国时期,时间虽短,但因战乱等原因致使山林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老虎被迫下山觅食,故潮汕虎踪仍屡次出现。1925年秋,潮阳沙陇镇永安村,有一老虎咬伤一村民后逃入寨后竹林中。沙陇民团团长郑志孝持步枪从寨后屋顶将虎击伤,村民郑三棕、郑四棕兄弟用钯头将虎刺死。虎死后被抬至沙陇游街示众,虎皮被剥下作为五堡老爷座垫。据《潮渚流聚》一书记载,上世纪30年代,潮阳沙陂村有一名叫张荣的村民挑货去两英圩,回村行至南溪时已向暮。在白石坑闻虎啸数声,借月光仰望西面山脊上有一老虎与他同向上行,吓得半死,忙到五峰村姑母家留宿。刚要入睡又闻屋后山坡上再次有虎啸声,更增害怕。1942年秋天某日早晨,潮阳南山圆山仔村有一屠户,挑猪肉到两英圩卖。行至古溪岩附近时,见一只猛虎正蹲在松林下,屠户惊慌失措,狂奔至两英。1946年饶平县隆都镇前美乡(现属澄海)忽然出现一只老虎,发恶伤了好多人。青年陈德畅持枪击中老虎屁股,老虎受伤后反扑向陈德畅,纠缠在一起。这时便衣别动队10多人赶到,不顾陈德畅的安危,持枪向老虎一阵乱射。最终,老虎被击毙,陈德畅也不幸受伤而光荣牺牲。后来,这只老虎被抬到街市去卖,但没能卖掉,最后由一警察所长出价100多元买下腐烂发臭的老虎,剥皮取下虎骨。解放后的潮汕虎踪解放初期,潮汕地区仍有大量老虎踪迹。1950年初,饶平县境内发现有老虎。这时南下的人民解放军马上跟踪追击,最终用步枪将体重约150公斤的老虎击毙。虎尸后来被抬入黄冈城内游街,围观者众。1950年2月17日,即农历庚寅年正月初一,北李(今澄海莲上镇南徽村)民兵接到报告,说有一只老虎窜进村来,正在巷中追袭人畜。全副武装的民兵赶到现场,怕伤了民众,只是齐声吆喝追赶。后来老虎跌落在一农户的镀锌遮阳板上,虎爪乱抓。民兵闻讯赶到,一阵乱枪将虎打死。此虎体重108公斤。应群众的要求,打虎英雄们轮流抬着死虎,在四乡八里巡游。1951年夏天,韩江黄山坑有一老虎被猎手杀伤后逃走。三天后猎手又发现此伤虎,一动不动,误认为老虎已死,便上前察看却被伤虎张嘴含住头颅。另一猎手赶至,不料一步踉跄,跌向虎背,又被虎抓伤。不久,又有几位猎手赶到,知虎未死,便持枪将虎击毙,救出二名猎手。原来,这只垂死的老虎因喉部发炎疼痛,虽能张口,却无力咬人,猎手才得以保住生命,遂成为打虎美谈趣事。1954年,揭阳坪上村有一个12岁的牧童在放牧过程中被虎抓伤致死。上世纪50年代末,政府宣布华南虎为“四害”之一,除虎如同剿匪,还组织专门的打虎队,由解放军和民兵协同作战,赶尽杀绝。因此,上世纪60年代,老虎在潮汕的踪迹甚少,似乎绝迹。到了70年代,政府又把华南虎列为保护动物,所以70—80年代,潮汕又出现有虎迹。70年代,在普宁县南阳山区就发现有华南虎出没。1982年,在饶平县新圩冯田乡山上发现有2只华南虎。1984年5月20日,在普宁县石牌乌犁管区发现有大小老虎3只,其中1只小老虎被农民捕获。到了90年代,老虎已在潮汕绝迹。现在,潮汕境内虽再无虎迹,却留下很多同老虎活动有关的地名,如虎洞、虎跳石、虎跳坑、虎白坟等,不过随着岁月流逝,将逐渐被人们淡忘。

潮汕文化大观(潮汕文化探幽之)(1)

作者: 陈卓坤

来源:

粤东周末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