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过滤

中考专栏化学(中考化学基础实验)(1)

(一)、所需仪器和用品:

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

(二)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引流玻璃棒的中下部、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尖嘴紧靠烧杯内壁

(三)、过滤操作中的错误及后果

1、滤纸的相关操作错误

(1)漏斗和滤纸之间有气泡 有气泡部分的滤纸无法过滤,过滤速度减慢。

(2)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液体从滤纸与漏斗的间隙流下,滤液浑浊

2、玻璃棒的相关操作错误

(1)玻璃棒贴着单层滤纸一边容易捅破滤纸,导致滤液浑浊

(2)没有用玻璃棒引流容易将溶液滴到漏斗外面,进入承接的烧杯中,使滤液浑浊

(3)过滤时为了加快过滤速度,用玻璃棒在漏斗中搅拌加速过滤捅破滤纸,使滤液浑浊

3、其他操作影响:

(1)漏斗下沿没有紧贴烧杯内壁使滤液溅出,损失滤液

(2)仪器不干净滤液仍然浑浊

(3)滤渣堵塞滤纸空隙过滤速度减慢。

六、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中考专栏化学(中考化学基础实验)(2)

(一)、实验结论

1、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支持燃烧。

2、其余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无色无味,难溶于水,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

3、空气是混合物。

(二)、实验关键点

1、足量红磷,用于完全消耗氧气

2、气密性良好

3、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防止温度对气体体积测量产生影响。

4、点燃红磷后,需迅速插入集气瓶中

(三)误差分析:

测量氧气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

1、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耗尽,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偏小,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偏少;

2、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体积差变小,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偏小,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偏少

3、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气体此时受热膨胀,体积差偏小,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偏小,测量得到的空气中氧气含量偏小

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1/5原因可能是:

1、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逸出,有气体损失,最终冷却到室温后,进入到集气瓶内的水偏多,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偏大

2、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反应过程中部分空气从右侧导管口逸出,有气体损失,最终冷却到室温后,进入到集气瓶内水较多。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偏大。

七、还原氧化铜

碳还原氧化铜

中考专栏化学(中考化学基础实验)(3)

(一)、反应现象:

1、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试管底部黑色固体变红

(二)、注意事项:

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炸裂

2、酒精灯火焰上罩一个铜网罩,(或者用酒精喷灯)可以集中火焰,提升温度。

3、实验结束时应该先将导管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撤离,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4、反应完毕后需在导管口加橡皮管,并用止水夹夹住,防止产生的铜与空气接触后被氧化,待试管完全冷却后,再倒出固体,观察反应产物。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中考专栏化学(中考化学基础实验)(4)

(一)、反应现象:

1、黑色的固体变红色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导管口气体燃烧,火焰为蓝色

(二)、注意事项:

1、先通一段时间一氧化碳,待右边导气管收集到的一氧化碳验纯后,再点燃酒精灯。排尽装置内空气,防止CO发生爆炸。

2、停止加热后要通一氧化碳至固体冷却至室温为止,防止红热的铜与空气接触再被氧化。

3、一氧化碳尾气有毒,要点燃或收集处理,防止未反应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总结: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重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原理,反应现象

氢气还原氧化铜

中考专栏化学(中考化学基础实验)(5)

(一)、反应现象:

1、黑色的固体变红色

2、试管口出现水珠(白色固体变蓝色晶体)

四、注意事项:

1、装置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倒流,炸裂试管底部并有利于排空气。(装置B是硬质玻璃管,耐热温度更高且有氢气持续通入。)

2、氢气通入前要验纯,先通一段时间氢气,再点燃酒精灯。排尽空气,防止氢气发生爆炸。

3、停止加热后要再通一段时间氢气,直至铜完全冷却后停止通气,防止红热的铜与空气接触,再被氧化。

4、装置A中通氢气的导管要插到试管底部且靠上层,一方面将试管里的空气排尽(氢气密度小于空气,向下排空气),另一方面保证氢气与氧化铜充分接触。

总结: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还原氧化铁除了颜色现象是由红色变成黑色,酒精灯变成酒精喷灯之外,注意的点都是与还原氧化铜是一样的

未完,明天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