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孟子》第七篇《孟子·尽心》,这一篇是《孟子》的最后一篇,前面一期内容,我们分享了其中孟子的“心性论”,分享了“心”在儒家思想,尤其是在孟子思想里面的两重意义,道德的主体和自我的主体,孟子把人的主体性展现了出来。
这是孟子在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贡献,对后世儒家哲学,包括陆王心学和程朱理性,以及张载的气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篇里面孟子主要讲述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态度,以及他的“仁政”的治国理念。
在这一篇里面,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整部《孟子》其实都在论述“仁政无敌”的治国理念,而这种理念的背后,是以百姓的福祉为根本的,所以其实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而具体的体现就是在孟子的这句“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人民老百姓才是最重要的,就连谷神和土神这类神仙都要其次,可见孟子把民众放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地位。
孟子说:“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孟子认为,有仁爱,施行仁政的国君,是不会让自己的老百姓去送死的。他说梁惠王没有仁德,他想争夺土地,就让百姓去作战,但是死伤惨重之后,他还是不罢休,于是还让自己的亲人去送死。这里孟子不但批判了梁惠王“不仁”的行为,同时也谈到了自己对战争的态度。孟子说,天底下没有什么战争是正当的,如果要有的话,周武王征讨商纣王算一次,周武王征讨商纣的时候,对当地的百姓说,你们不要慌张和害怕,我是来安抚你们的,不是要与你们为敌。百姓们磕头拜谢的声音,像山呼海啸一样响亮。
在治国国家上,仁德也是至关重要的,孟子说不信奉仁德的国君,国家的人才都跑完了;不能守礼行义的国家,上下的关系就会混乱;政事就上不了轨道,财政开支也不会够用。所以,孟子的“仁政”思想,其实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治国理念,不仅在对待内部的治理,在对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也是一样的,而其根本就是以民主的福祉为核心和出发点。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其实就是对孟子“仁政”理念的实践。
不仅仅一个国家要施行“仁政”,每个人都要奉行“仁德”。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意思是说,所谓仁德,主要说的就是人,人按照仁德的方式行事,就符合的人生正道,那应该怎么做呢?把仁德融入自然而然的行为之中,才算正在做到了真正的“仁”。
孟子说,舜在吃干粮啃野菜的时候,就好像自己打算过这样一辈子的生活一样;而等自己当上了天子,穿着麻葛单衣,弹着琴,生活依然没有改变。我们常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每个人的心性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而唯一不变的,是其不卑不亢的适应能力。伟大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安心修养德行。
《中庸》说:“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君子无论到了什么境地都可以安然自得。在儒家思想中所追求的“慎独”也是类似的意思。《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这种慎独不仅仅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律,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就好像把德和自己融合在了一起,所以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我们常说,儒家思想非常注重修身的,从自己做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成为他人的榜样,这样自下而上,由内及外,一个家庭、一个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关于如何修身,除了要把“仁德”融入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孟子提出了著名的:“养心莫善于寡欲”,要修养善心的方法,还需要减少不必要的欲望。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也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关于克制人性的欲望和冲动,西方很多哲学家都谈到过,比较典型就是叔本华,叔本华是西方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他有一句名言,他说:人生就是在无聊和痛苦中左右摇摆,欲望得到了满足就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欲望是人生绝大多数痛苦的根源,欲望也使我们更远离自己的善良的本心。
所以,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说:修养善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自己的欲望。一个人求利的欲望少,那么即使善心有些丧失,也是很少的;一个人求利的欲望多,那么即使善心有所保存,也一定是很少的。”
好了,今天我们谈到了孟子关于仁政和修身方面的一些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在《孟子》里面也是一以贯之的思想,孟子的这些思想在今天我们看来,有些朴实无华,但远在2000多年前的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依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管在治国理念上,还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上,儒家思想和精神都融入每个人中国人的血液,成为了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好了,《孟子》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介绍到这里,我们下一篇文章,来对孟子的思想做一些总结和梳理。如何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