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戏曲有关的俗语有很多还有哪些(你知道河南戏曲有哪些有趣的谚语)(1)

粗越调,细二簧,论听还是梆子腔。

罗卷窝里出粗梆,越调底子掺皮簧。

曲子小,越调大,梆子唱戏好打架。

不加唢呐称秧腔,加上唢呐即罗罗。

骚罗戏,浪卷戏,要看还是梆子戏。

粗梆戏,细弦戏,嘀嘀哒哒浪罗戏。

淫曲子,浪越调,梆子戏是胡乱套。

花鼓戏拉魂腔,迷住小伙子大姑娘。

迷曲子,曲子迷,三出戏唱跑大闺女。(指河南曲剧)

四大扇,两杆号,一听就是大平调。

孬嗓子,不能唱,好嗓子,使不上。(四平调)

花鼓一改两根弦。(由花鼓演变而成了二夹弦)

高、平两调俩教员,三百本戏一个单。(冀、鲁、豫高调、平调)

洪家班,大笛笛,不与落腔唱对戏。

落腔虽好,敬神不唱。

九腔十八调,七十二难哎哎。(柳子戏)

三天不瞧落腔,心里闷得直发慌。

大弦戏,不用问,三天离不了《火龙阵》。

三天不喝汤,也要瞧落腔。(不喝汤:即不吃晚饭)

站在潼关城,三省梆子响。(三省:河南省、陕西省、山西省)

一坠二曲三唱梆,四股弦、五调腔,六平七越八二簧。

一清二簧三越调,梆子罗罗梁山调。

一清二簧三西调,罗卷花鼓胡乱套。

梆子“十八兰。,唱遍全河南。

提起豫剧“十八兰”,就数小菊(李兰菊)和大田(崔兰田)。

满堂红,史大成。(史大成:豫剧著名琴师)

生娃喊一腔,迷了八道岗,

男人不下地,女人忘烧汤。

(生娃:内乡县宛梆名演员王春生,又名迷七县)

卖裤当衣裳,要看红卓反西唐。(红卓:怀梆演员)

老灯不来,戏箱不让上台。(老灯:罗戏演员)

卖了牲口押了套,也要看狗妞的三上轿。(狗妞:陈素真的奶名)

宁可三天不尝饭和茶,也要听桑振君唱投衙。(桑振君:豫剧演员)

听听桑振君的[倒卷帘],强以蜜糖喝十年。

铁皮蚰子叫三天,不如老少迷手一翻。(老少迷:越调艺人李小银)

听了老少迷,就像吃桌海参席。

扒了屋子卖掉砖,也要看张桂花的桃花庵。(张桂花是台前县山东梆子旦脚演员)

和戏曲有关的俗语有很多还有哪些(你知道河南戏曲有哪些有趣的谚语)(2)

听说银成唱,就把碗来放,听说银成喊,就把碗来扳。(扳:扔的意思)

宁愿少吃一顿饭,不能耽误看金旦。(金旦:荆道来,怀梆著名花脸演员)

瞧了“玻璃翠”,三天不瞌睡。(玻璃翠:豫剧名老艺人高保太)

头冀州、二冀州、姚刚征南、对抓钩。(昔日豫剧祥符调常演的剧目)

货郎翻箱、墙头记、打狗劝夫、赶女婿,外加一出丝绒记。

(五、六十年代,开封二夹弦剧团常演剧目)

黑下山、红下山、狼山、横山、七条砖。(豫剧花脸行当的剧目歌诀)

三茶山、八卦山、扬州打擂、绿牡丹、落马湖里玩舟船。(豫剐剧目)

要看武戏长坂坡,要看文戏红梅阁,半文半武武家坡。

三个汽灯四个箱,刀劈杨藩鞭不响,五凤岭、对花枪,旧箱配上新遮堂。

一只狸猫,一杆枪,十二寡妇度灾荒。

(台前县山东梆子剧团的三出压台戏,即《狸猫换太子》、《对花枪》、《十二寡妇征南》)

学艺不怕不服气,十三块板上见高低。(旧式舞台为十三块板组成)

会唱的不如会听的,会教的不如会学的。

艺高众人服,良师出高徒。

艺多不压身,就怕艺不真。

无志枉活百岁,艺成不在年高。

投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经手。

不怕万人看,就怕艺人瞧。

状元三年一科,戏子十年一窝。

玩把戏得有好场地,唱戏需有好嗓子。

庙里不敬假神,戏班里不养闲人。

吃饺子吃馅儿,听戏听旦儿。

响了生,稀巴松,响了旦,吃饱饭。

一生二旦三花脸,小丑彩旦是饭碗。

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台下知道。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早晨不起,误一天的事;幼时不练,误一生的事。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千练不如一串。

西兴“靠山吼”,东听“河南沤”。

(早期的河南梆子豫西称“靠山吼”,豫东称“河南沤”)

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指旧时戏班乐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