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浙贝母

浙贝母与土贝母的区别(浙贝母和土贝母的辨识)(1)

【别名】:

土贝母、浙贝、象贝、象贝母、大贝母

【药材类别】:

根茎类

【性味】:

《本草正》:味大苦,性寒。

【归经】:

归肺;心经 《本草正》: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厥阴。

【入药部分】:

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

浙贝母与土贝母的区别(浙贝母和土贝母的辨识)(2)

【产地和分布】:

生于海拔较低的山丘阴蔽处或竹林下。 分布于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在浙江宁波地区有大量栽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

【注意事项】:

寒痰、湿痰及脾胃虚寒者慎服。反乌头。

【浙贝母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化痰;降气止咳;散结消肿。主风热或痰热咳嗽;肺痈吐脓;瘰疬瘿瘤;疮痈肿毒。治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

浙贝母与土贝母的区别(浙贝母和土贝母的辨识)(3)

【附方】:

1 感冒咳嗽:浙贝母、知母、、杏仁各三钱,紫苏二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②治痈毒肿痛:浙贝母、各三钱,六钱,八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名称】:

土贝母

浙贝母与土贝母的区别(浙贝母和土贝母的辨识)(4)

【别名】:

土贝,大贝母,地苦胆、草贝。

【药材类别】:

根茎类

【性味】:

苦,凉。

【归经】:

归肺、脾经。

【入药部分】:

为葫芦科植物假贝母的鳞茎。

【产地和分布】:

常生长于阴山坡,但现已广泛栽培。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或和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敷膏贴敷。

浙贝母与土贝母的区别(浙贝母和土贝母的辨识)(5)

【土贝母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化痰;散结拔毒。主乳痈;瘰疬痰核;疮疡肿毒;蛇虫啼伤。用于乳痈,瘰疬,乳腺炎,颈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肥厚性鼻炎。

【附方】:

①治乳痈初起:㈠白芷、土贝母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陈酒热服,护暖取汗即消。重者再一服。如壮实者,每服五钱。㈡白芷梢、土贝母、天花粉各三钱,乳香(去油)一钱五分。共炒研末,白酒浆调搽,再用酒浆调服三钱。(《纲目拾遗》)

②治乳岩:阳和汤加土贝母五钱煎服。(《纲目拾遗》)

③治乳岩已破:大贝母、核桃桶、金银花。连翘各三钱。酒、水煎服。(《姚希周经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