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让魏巍声名大噪,誉满天下。

不少人以为,魏巍应该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殊不知,魏巍是1937年就参加革命的“老八路”,还曾经当过解放军骑兵团的政治委员。

人们更不会想到,抗战时期,魏巍曾经无心犯下一个大错,把杨成武司令员气得够呛,一怒之下,杨成武差一点把魏巍送上军事法庭。

魏巍最后的结果(魏巍当年无心闯大祸)(1)

《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

杨成武司令员因何大发雷霆?这是因为魏巍的一篇文章泄露了军事机密,八路军差一点错过了歼敌良机。

故事发生在1940年秋,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因为八路军的参战兵力达到105个团,所以被称为“百团大战”。

杨成武将军时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一分区的任务是清剿涞源与灵丘一带的敌军。

当时,“百团大战”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因为在前期作战中吃了亏,日军在涞源、灵丘一带临时增设了大量据点,并安排重兵严防死守,以应对八路军的围攻。

经侦察,杨成武把眼睛盯在了涞源县城、三甲村、东团堡这三个关键据点上,只要拔掉这三个据点,就能切断其他据点之间的联系。

杨成武的打算是:首先拔掉这三个据点,然后把其他据点孤立起来,再集中优势兵力,把剩余的日军据点逐个歼灭。

但是,日军据守在坚固的炮楼里,八路军又没有攻坚的武器,想要拔掉这三个据点,八路军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因此,杨成武拟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并召开了作战会议,参加会议的同志都是一分区各部的领导,也有一分区机关的几个同志,一分区政治部宣传科干事魏巍也在其中。

一个宣传干事怎么会出席这样重要的军事会议?

这是因为,八路军官兵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魏巍是一分区少有的“笔杆子”,所以,魏巍被临时指定为会议记录员。

在会议上,杨成武对作战计划进行了详细的解释,魏巍则认真地倾听、一字不漏地纪录。

会议结束的时候,杨成武司令员特别强调道:“这次战斗至关重要,‘突然性’是我们打赢这场战斗的关键,大家必须守口如瓶,严防情报泄露,千万不能让日军提前觉察到我们的作战意图。”

魏巍最后的结果(魏巍当年无心闯大祸)(2)

抗战时期的杨成武

散会之后,杨成武一身轻松,他想好好地睡一个好觉,然后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指挥即将到来的涞源大战。

几个小时之后,杨成武再次出现在一分区司令部,大战在即,杨成武还有许多操心的事情要办。

这个时候,政治部一位干事从司令部门前走过,他的怀里抱着一大摞刚刚印刷出来的报纸。

杨成武随口说了句:“是最新的报纸吗?给我来一份。”

干事把一份报纸递给杨成武,就要离开的时候,却被杨成武司令员拦了下来。

杨成武的脸色非常难看,他厉声责问那位干事:“这是怎么回事?这些报纸要送到哪里去?”

那位年轻的干事被杨成武司令员吓着了,连忙回答道:“主任让我把报纸发下去,连以上干部人手一份……”

“胡来!”杨成武司令员气呼呼地说着,他大步流星地来到政治部,政治部主任罗元发和宣传科科长史进前立即迎了上来。

“司令员,你这是……”看到司令员一脸怒容,罗元发主任小心翼翼地问道。

杨成武把那张报纸递给罗元发,指着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说:“这是谁写的,谁允许他这么写的,谁批准刊发的?”

罗元发忐忑不安地接过报纸,仔细一看,当即惊出了一身冷汗。

原来,那篇文章不仅详细介绍了此次作战的目标,甚至把部队的进攻方向和兵力配置也说得一清二楚。

罗元发主任知道,这篇文章无异于一份机密情报,报纸一旦落入敌手,后果将不堪设想。

罗元发主任厉声责问宣传科科长史进前:“这样的文章怎么能够发表出去?是谁负责审核的?”

史进前显然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顿时就涨红了脸,结结巴巴地说:“是我的错,是我同意刊发的……”

罗元发主任立即派人把撰写这篇文章的魏巍叫了过来,见到魏巍,杨成武大发雷霆:“你知道你闯了多大的祸吗?这样的文章也能写?你这是泄密,你差点坏了我的大事,我完全可以把你送上军事法庭!”

魏巍这时候才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他一边向杨成武司令员认错,一边焦急地说:“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

“报纸发出去多少了?”罗元发主任问那位干事。

“已经发到司令部各部门了,我这正要送去基层部队呢”,干事回答道。

“你赶快把报纸收回来,一份报纸都不能缺!”罗元发主任当机立断,命人将报纸全部收了回来,眼下能够做的事情只有一个,那就是尽一切可能降低风险。

同时,为了避免此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杨成武司令员要求政治部引以为戒,并严格规定宣传纪律,严格审查宣传稿件,不得在战前发表任何与作战有关的文章、消息。

由于处置果断,一分区的作战计划得以顺利执行,直至战斗打响的时候,日军都没有获知一分区的作战动向。

9月22日深夜,当三个据点的日军正在昏昏欲睡的时候,杨成武司令员下达了攻击命令。

按照预先制定的作战计划,一分区一团和二团迅速突击,很快拿下了两个据点,一分区三团虽然遭到日军的顽强抵抗,最终也突破了日军的外围工事,把一百多个日军士兵堵在了核心碉堡里。

魏巍最后的结果(魏巍当年无心闯大祸)(3)

抗战老照片

这个时候,杨成武司令员把一团调了过来,用两个团的兵力对付负隅顽抗的日军。

被围的日军接连发起不要命的“万岁冲锋”,想要夺回失去的阵地,却都被八路军战士打了回去。

最后时刻,走投无路的日军居然放火自焚,他们一把火点着了汽油,一百多个日本士兵顿时葬身火海……

至此,涞源战役以八路军胜利而告终。战役结束之后,魏巍立即赶往战场收集资料,当晚就写出了一篇热情洋溢的通讯报道。

吸取上一次的教训,魏巍拿着手稿找到了杨成武司令员,请杨成武司令员“过目、把把关”。

看过魏巍的手稿之后,杨成武司令员笑着说道:“不错,不愧是一分区的‘笔杆子’,好好干,写更多鼓舞士气的好文章!”

魏巍是个文人,但是,魏巍首先是个战士!

《谁是最可爱的人》出名之后,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了魏巍的名字,志愿军将士也有了一个专用的称号-最可爱的人。

不过,人们知道魏巍是个大作家,却对他的军人经历知之甚少。

其实,魏巍首先是一名战士,尔后才是作家,魏巍自己也喜欢别人称他为“拿笔杆子的军人”。

魏巍的原名叫魏鸿杰,他1920年3月6日出生于河南郑州,17岁那年,魏巍只身前往山西赵城县,成为八路军115师军政干部学校的学员。

不久之后,115师军政干部学校先后并入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在延安,魏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魏巍从抗大毕业,在分配工作的时候,魏巍向组织提了一个请求:“我想到前线去,到作战部队去”。

被分配到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之后,魏巍又向晋察冀八路军独立师第一师师长兼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提了一个请求:“我想当军事干部”。

杨成武司令员非常喜欢这个不满20岁的朝气蓬勃的小青年,但是,杨成武司令员并没有满足魏巍的要求。

考虑到魏巍虽然年轻、有文化,却没有军事战斗的经验,杨成武司令员把魏巍安排到老一团一营,让他担任了一营的教育干事。

魏巍后来说,“让我当教育干事,说实话,我当时很不开心,我的志向是当一个军事干部。”

尽管不情不愿,魏巍还是服从安排去了老一团一营,并很快喜欢上了“教育干事”这个工作。

魏巍最后的结果(魏巍当年无心闯大祸)(4)

魏巍(右)

1939年11月,八路军连战连捷,在6天时间里,八路军连续打赢了“雁宿崖歼灭战”和“黄土岭围攻战”,歼灭了1500多个日本鬼子。

尤其是“黄土岭围攻战”,魏巍所在的第一团立下奇功,战士们一炮击毙了被日本称为“名将之花”的日军中将阿部规秀。

阿部规秀是抗日战争中被我军击毙的职务最高的日军将领,阿部规秀被击毙之后,日本的报纸上刊登了名为“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的一篇报道。

与此同时,八路军的报纸上也刊登了一篇名为《黄土岭战斗日记》的报道,它的作者就是老一团一营教育干事魏巍。

在《黄土岭战斗日记》这篇报道里,魏巍详细描写了八路军战士击毙阿部规秀的全过程,整篇文章热情洋溢、豪气干云,富有战斗气息。

看到魏巍的这篇文章之后,杨成武非常兴奋,他更加器重这个有文化、有抱负的年轻人。

魏巍的妻子名叫刘秋华,八路军在冀中的时候,刘秋华是“妇女自卫队”的指导员,也是魏巍的房东,杨成武则是魏巍和刘秋华的“大媒人”。

魏巍与刘秋华结婚的时候,杨成武亲自到场祝贺,全国解放之后,魏巍去看望杨成武将军的时候,杨成武还跟魏巍开玩笑说:“冀中是个好地方啊,你找到这么好的媳妇,你不但要感谢冀中的土地,也要感谢我啊!”

在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魏巍始终在战斗部队任职,与一线官兵朝夕相处,这也为他后来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生活基础。

1949年4月,魏巍被任命为晋察冀野战军骑兵第6师第16骑兵团政委,这是魏巍首次担任军政主官,也是对他的一场“大考”。

这是因为,第16团是一支起义部队改编过来的部队,当时,第16团官兵成分非常复杂,官兵情绪很不稳定。

这就意味着,魏巍在第16团的工作将非常艰难,甚至有生命危险。

到第16团上任之后,魏巍借助“诉苦会”等形式开展工作,通过揭发反动军队的罪行,启发了官兵的革命觉悟,这支旧军队很快脱胎换骨,最终成为一支骁勇善战的英雄部队。

1950年5月,魏巍从西北剿匪前线奉命调到总政治部学校,从此,魏巍离开了作战部队,走上了军队专业作家和文艺单位领导的岗位。

《谁是最可爱的人》诞生记

1950年12月中旬,魏巍与新华社的同志一同前往朝鲜碧潼战俘营,调查美军战俘在战俘营的情况。

在调查过程中,魏巍知道了志愿军将士许多惊天动地和感人肺腑的事情,于是,调查结束之后,魏巍要求留在朝鲜继续采访。

在第38军112师采访的时候,第38军112师师长杨大易陪同魏巍去了一个地方。

这是112师335团3连驻守的松骨峰阵地,在阵地上,杨大易师长给魏巍讲述了让他毕生难忘的事情。

杨大易师长说,松骨峰战斗结束之后,3连阵地前堆满了几百具美军士兵的尸体,还有无数支被打断、摔碎的步枪。

再看已经牺牲在阵地上的3连官兵,他们大都保持着牺牲时的战斗姿势。

魏巍最后的结果(魏巍当年无心闯大祸)(5)

魏巍在朝鲜采访志愿军战士

有的战士还紧紧抓住敌人的机枪,有的战士的身体早已僵硬,可是,他们手中的手榴弹上还沾有美军的脑浆,有的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

杨大易师长对魏巍说,当他赶到3连阵地时,邢玉堂和王健候烈士身上的余火还在燃烧着,他们的身下是面目狰狞的美国大兵……

站在3连死守的松骨峰上,听着3连战士可歌可泣的壮举,魏巍肃然默立,心潮澎湃的同时,魏巍忍不住流出了眼泪。

回到112师师部,魏巍向杨大易师长提出采访3连官兵的请求,可是,杨大易师长沉痛地说道:“3连指战员大都牺牲了,几个重伤员也都送往医院了。”

魏巍最后找到了335团一营营长王宿启,松骨峰战斗当时,3连的阵地就在一营营部下面,王营长因此看到了松骨峰战斗的全过程。

王营长留着热泪说:“打到最后,美军飞机投下了大量汽油弹,不少战士的身上着了火。”

“我清清楚楚地看到,10多个战士像一条条火龙扑向美军,他们抱住美国士兵滚下山崖……”

1951年2月,魏巍结束了长达3个月的采访回到祖国,不久之后,魏巍接到调令,担任了《解放军文艺》副总编。

到了新的岗位,魏巍的心却留在了朝鲜,他的脑中不时闪现着松骨峰战斗的场面。

带着激情和感动,魏巍提起笔,一天过后,一篇感动无数中国人的巨作便一气呵成诞生了。

魏巍首先把稿件交给了《解放军文艺》主编宋之,请宋之对这篇文章提提意见。

看后魏巍的文章,宋之当即决定:“没有任何问题,文章不但要刊登在《解放军文艺》,而且要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第二天,宋之便带着稿件找到了《人民日报》社长邓拓,看完这篇文章,邓拓十分激动地说:“太好了,好几年没有见到这样的好文章了。它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最崇高的奖赏。”

邓拓当即决定在《人民日报》发表这篇文章,并将这篇文章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醒目的位置。

要知道,《人民日报》头版通常刊登“社论”等分量极重的文章,从来没有刊登过《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类题材的文章。

《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发表之后,立即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并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魏巍最后的结果(魏巍当年无心闯大祸)(6)

《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中南海,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都看到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朱总司令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

毛主席立即作出指示,把《谁是最可爱的人》印发全军。

在1953年召开的第二次文代会上,周总理说:“我们就是要歌颂工农兵中的优秀人物,魏巍同志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典型”。

周总理说:“《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什么能够感动千百万读者,为什么能够鼓舞前方的战士,因为文章刻画的人物感人至深!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讲到这里,周总理突然问:“魏巍同志来了没有?请魏巍同志站起来。”

魏巍后来回忆说:“我没有想到总理会点名叫我站起来,当时有点手足无措。”

魏巍一直记着周总理当时说的那句话:“魏巍同志,我要感谢你啊,因为你给我们的子弟兵起了个好名字-最可爱的人”。

几十年过去了,每次提起这段往事,魏巍都会激动无比,在魏巍心里,周总理的话是对他最大的鼓励。

魏巍最后的结果(魏巍当年无心闯大祸)(7)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后来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成为几代中国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谁是最可爱的人》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里程碑。

2008年8月24日,著名作家、北京军区政治部原正军职顾问魏巍因病去世,几天之后,八宝山革命公墓为魏巍同志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

《谁是最可爱人》的作者魏巍同志永远离去了,而感动几代中国人的文字却永远留在了人间,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