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以后,顺治和康熙等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接连实施了很多收买人心的政策,同时打压权臣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到了清朝后期,官员们普遍都成了磕头虫。道光时期,有一个叫曹振镛的军机大臣,从乾隆执政的时候就开始做官,先后服侍了三个皇帝,最后成了道光的心腹大臣。当时有人总结说,曹振镛之所以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主要是因为他一直“多磕头、少说话”。

清朝的几位铁帽子王(清朝小兵目不识丁)(1)

其他人看到曹振镛得宠,纷纷跟他学习,严重影响到了清朝的办事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碌碌无为的官员,就像蛀虫一样不断侵蚀清朝的江山,百姓对朝廷的不满越来越大,最终以起义的形式爆发了出来。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不断派遣士兵到全国各地镇压。久而久之,清朝的军队越来越少,到后来只能从民间征收壮丁。晚明名臣左宗棠筹办军务的时候,就从民间征收了几千名士兵。

清朝的几位铁帽子王(清朝小兵目不识丁)(2)

在这期间,有一个叫陈春万的人,也跟着加入了清朝的军队。他是安徽桐城人,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从小就在庄稼地里干活,没有机会去私塾里念书,进入部队主要是希望吃点军粮,不至于饿肚子。陈春万虽然只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但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跟左宗棠四处打仗的时候,立下过很多战功,被提拔为记名提督,还获得了“巴图鲁”的称号,在清军部队有了一定的地位。

清朝的几位铁帽子王(清朝小兵目不识丁)(3)

需要注意的是,记名提督只是一个虚衔,手里并没有太大的实权。清朝当初为了激励士兵,经常进行这种册封。当时,像陈春万这样因军功被册封为记名提督的人,差不多有八千多人。过了一段时间,清朝看国内局势逐渐趋于稳定,下令解散了陈春万所在的编制,他不愿意回老家继续过苦日子,鼓起勇气找到了左宗棠,希望凭着以前的功劳,谋求一个差事。没想到左宗棠看见他后,立刻跟他道喜。

清朝的几位铁帽子王(清朝小兵目不识丁)(4)

陈春万被吓了一跳,他还没有回过神来。左宗棠那边就已经让人准备香案,让他跪下来接听圣旨。陈春万这才知道,他居然被朝廷任命为正二品总兵,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封疆大吏,理论上只需要向皇帝负责,其官印甚至比左宗棠的官印还大。左宗棠念完圣旨后,跟陈春万说了很多寒暄的话,客客气气地把他送了出去。看起来相处得非常融洽,可实际上左宗棠心里却提防起了陈春万。

清朝的几位铁帽子王(清朝小兵目不识丁)(5)

左宗棠之前写奏折,跟皇帝推荐了两个人,希望他们其中一个担任肃州总兵,没想到朝廷却任命了陈春万。左宗棠本以为是李鸿章从中作梗,不过事实并非如此,陈春万能当上总兵,完全是一个例外。军机处之前给皇帝送了一大批候选人名单,同治皇帝在筛选的时候,因为毛笔多蘸了一点墨水,不小心滴到了陈春万的名字上,他不愿意承认自己失误,直接将错就错,将陈春万这个目不识丁的小兵,册封为二品总兵。

清朝的几位铁帽子王(清朝小兵目不识丁)(6)

也就是说,陈春万能够当上大官完全是一个意外,他本人没有太大的能力,在朝廷也没有足够可靠的人脉关系,上任之后根本没有办法掌控局面。没过多久,他就主动称病辞职。皇帝这边本身就没指望他建功立业,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下来,让他彻底离开了战场。从这件事不难看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为领导,首先得拥有足够的能力,不然的话,即使靠运气爬上去,也很难保住自己的位置,最终只能狼狈不已的逃走。

参考资料:《清代野记》、《湘军秘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