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语人间:每天10分钟,读懂1本好书,点击文章右边的「关注」,一起成长

为什么孔子会赞同曾皙的观点(一个千年未解之谜)(1)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论语》

立志,一直是儒家文化里,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如何立志,立怎样的志向,在儒家书籍里面都有很多经典论述。那么,孔子本人是如何看待立志这件事呢?

为什么孔子会赞同曾皙的观点(一个千年未解之谜)(2)

01.

且让我们从一个《论语》里记载的小故事说起。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之:“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X,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

曰:以国为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者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为什么孔子会赞同曾皙的观点(一个千年未解之谜)(3)

02.

这段话很长,我们把它拆开来看,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子路、曾皙、冉有、公孙华陪老师孔子坐着。孔子问了四人一个问题,“你们的志向是什么呢?”四人分别作答后,孔子对子路、冉有、公孙华的答案都不满意,直到曾皙给出了他的答案,才点头称是。

为什么孔子会赞同曾皙的观点(一个千年未解之谜)(4)

我们来一个一个的看。

第一个回答的是子路。

子路“率尔而对”,老师话音刚落,他就马上回答了。这是他的性格。四个同学中,他的年纪最长,也该他最先发言。

但是,《礼记》有言,“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 当大家围坐在一起时,即使要发言,也要先左右看看,相互谦让一下,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老师话音刚落,你就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是性子急躁,修养还不够的体现。

子路的答案,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四战之地,外有强敌兵戈相加,内有饥荒相困,让我来治理,三年之后,能让百姓骁勇善战,知礼乐教化。

为什么是三年呢?古代君主对地方官的考核,就是三年一次。子路的说法,相当于现在的“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

孔子对他的答案并不满意,呵呵一笑。

孔子笑的是什么呢?有志治国,首先要学会礼让,子路他态度不礼让,率尔而对,说话也不礼让,还自视过高,认为自己能把礼乐教化做好,那当然要敲打了。

为什么孔子会赞同曾皙的观点(一个千年未解之谜)(5)

接着,孔子问冉求,你是怎么想的呢?

冉求说,千乘之国我可不敢,但是,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给我三年的时间,我还是能让老百姓有吃穿的。至于礼乐教化,就只能等别的君子来了。

孔子还是不满意。

千乘之国是国家,方圆六七十里或是五六十里难道不是了么?

作为一个小国家,要想在大国之间生存下来,一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二没有强大的军备,难度岂不是更大?

可见,冉求之志,并不比子路小。但他对自己的认知,不比子路清晰到哪里去。

为什么孔子会赞同曾皙的观点(一个千年未解之谜)(6)

然后,孔子又问,公西华,那你呢?

公西华说,我做什么可不敢说,我说我愿意学着做点什么。这一听,公孙华口气是不是比前两位小了许多,不再说自己能做什么,而是自己愿意学着做些什么。

然而,他愿意学的事情,却也不简单。

宗庙祭祀、出使他国,哪一个做起来都不容,孔子才会评价说,他公孙华如果做的都是小事,那就没有大事了。

为什么孔子会赞同曾皙的观点(一个千年未解之谜)(7)

最后一个回答的,是曾皙。

他名点,是“三省吾身”的曾子的父亲。

我们先来看他回话的态度,结束手里正在做的事情,把琴放在一旁,然后再回话,以示对老师和师兄弟的重视。

随后,他继续说,“我的想法,与其他三位有些不同”,并得到老师的允许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那么,他说的是什么呢?

他说,“我呀,没想什么国家大事,就想在暮春三月,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祈雨的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回家”。

结果,他的一番话,把孔子给迷住了,说,“哎呀,我的想法和你一样”。

为什么孔子会赞同曾皙的观点(一个千年未解之谜)(8)

03.

初次读到这里时,我是有些纳闷的:

孔子的理想,难道不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怎么会跟曾皙的一样,节假日和大家好一起出来吹吹风,踏踏青就可以了呢?

直至我去了兰亭,站在王羲之与友人创作《兰亭集序》的溪边,这才恍然大悟。

大家能够在春天的时候,一起出游,在祈雨的台子上面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不就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体现么?

至于这时候太平,是不是由我孔子所缔造的?我孔子能否因为此事名垂青史,其实都不重要了。

毕竟,他孔子想要的,从来就是不是修齐治平的虚名,而是真正的国泰民安。

为什么孔子会赞同曾皙的观点(一个千年未解之谜)(9)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孔子的格局,你体会到了么?

注: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文 | 武灵遥,一位践行着「日读书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职业读书人,更多好书拆解详见个人公众号:书语人间(syrjj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