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论语》篇(五)
原文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译文
尽管吃的粗米饭,喝的也是青菜汤,临吃饭前祭一祭,感恩发明饮食人,要像祭礼般恭敬。
原文
席不正,不坐。
译文
席位一旦没放正,那就不应坐下去。
原文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
在与乡人饮酒时,到行饮酒礼之后,等老年人先出去,自己才可走出去。
原文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译文
乡人迎神驱鬼时,孔子就穿上朝服,遵循迎送宾客礼,站在东面台阶上。
原文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译文
若是托人去问候、在诸侯国的朋友,向受托人拜两次,以此来为他送行。
原文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
季康子他送药来,孔子拜谢接受了。孔子对此这样说:“我对这药的药性,不懂不敢去服用。”
原文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马棚发生了火灾,孔子退朝回来时,先问烧伤人没有?没有问马的情况。
原文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译文
国君赏赐的食物,端正坐席尝一尝;国君赏赐的生肉,煮熟先供奉祖先;国君赏赐的活物,一定把它养起来。陪同国君同吃饭,君主饭前祭祀时,孔子先来尝饭菜。
原文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译文
孔子有次生病了,国君过来探望他,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好了朝服,再拖上一条大带。
原文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
听到国君的召唤,他等不及套好车,就先步行走着去。
原文
入太庙,每事问。
译文
孔子来到太庙里,每件事都问一问。
原文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译文
遇到朋友死去了,无人料理丧事时,孔子都会出来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原文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
朋友馈赠的礼物,即使送的是车马,只要不是祭祀肉,孔子就不行拜礼。
原文
寝不尸,居不容。
译文
孔子睡觉的时候,不像死尸直挺挺;平时闲居在家时,虽然轻松不随便。
原文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译文
见到穿丧服的人,尽管是很亲近人,也要改变脸表情,肃然表示出哀悼。见到戴礼帽的人,或是见到了盲人,尽管是很熟悉人,也要礼貌地相待。乘车遇穿丧服人,俯身伏车前横木,就此以表示致哀。见背国家图籍人, 手扶车前的横木,以此表示出敬意。遇有丰盛的酒席,定要改变脸神色,站起身来表致谢。遇见迅雷和大风,一定改变脸神色。
原文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
孔子上车的时候,一定端正地站好,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里不回头看,也不很快地说话,且不用手去指划。
原文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译文
鸟观人面色不善,就会起身飞天空;盘旋飞翔了一阵,就又落在了树上。孔子看后评述道:“山梁上的雌山鸡,识时务啊识时务!”子路听了老师话,就像它们拱拱手,鸟鸣振翅飞走了。
先进篇第十一
原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首先学习了礼乐,然后才去做官的,是没爵禄读书人,后学礼乐先做官,是有爵禄的君子。如果要选用人才,我选先学礼乐人。”
原文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当年在陈蔡两国,随我患难的学生,现都不在身边了。”
原文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
在孔子的学生中,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及冉伯牛,还有一个是仲弓。善于辞令的人有,宰我和子贡二人。擅长政事的人有,冉有和季路二人。通晓文献知识者、既是子游和子夏。
原文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
孔子评述学生说:“颜回虽然是一个、不能帮助我的人,但对我所说的话,他是心悦诚服的。”
原文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
孔子评述其学生:“闵子骞是真孝啊!别人赞扬他的话,父母兄弟赞扬他,两话没有不同的。”
原文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
学生南容常诵读、《诗经-大雅-抑》诗句:“白圭之上有玷污,通过打磨可消除,如果言语有玷污,那就难以消除了。”孔子就让哥哥的、一个女儿嫁给他。
原文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季康子他问孔子:“你的那些学生中,哪一个人最好学?孔子回答季康子:“有个颜回最好学,可惜短命过世了,现在没有好学人。”
原文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译文
颜渊不幸过世了,他的父亲颜路来、请求老师卖掉车,来替颜渊买外椁。孔子就对颜路说:“有才能或没才能,都是自己的儿子。我儿孔鲤死时候,也是有棺而无椁;我没自己去步行,卖车为他买外椁。因我跟随大夫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原文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
颜渊不幸死去了,孔子老师感叹说:“哎呀是天要我死!是天要我的命呀!”
原文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
颜渊死了的时候,老师哭得很伤心。跟随孔子的人说:“你是悲痛过度了。”孔子听了回答说:“我悲痛得过度吗?我不为他而悲痛,还能为谁而伤心?”
原文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译文
颜渊不幸死去后,孔子学生聚一起,想用厚礼埋葬他。孔子对此表态说:“你们不能这样做。”同学仍厚葬颜渊。孔子对此感叹说:“颜回看我像父亲,而我却是不能像、对儿子般看待他,这不是我的主张,是学生们干的呀。”
原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
子路前去问老师,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就对子路说:“没能好好事奉人,怎么事奉鬼神呢?”子路接着又问道:“恕我大胆再求问,死是怎么一回事?”孔子这样回答说:“还没弄懂生之理,怎知死亡是什么?”
原文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译文
闵子骞立孔子旁,一副恭敬正直样;子路一副刚强样;冉有和子贡二人,则是温和快乐样。老师高兴但又说:“若像仲由这样子,怕会不得好死吧!”
原文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译文
鲁国要改建长府。,对此闵子骞说道:“照老样子修如何?何必还要改建呢?”老师孔子说子骞:“这人不说话则已,说话一定很在理。”
原文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 ,未入于室也。”
译文
孔子评述其学生:“仲由弹瑟的旋律,何必篡改我曲调?”其他学生听说后,就此瞧不起子路。孔子就此评子路:“仲由学问很好了,只是不够精深罢。”
原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
子贡求问于老师:"子张和子夏二人,哪一个要好一些?”孔子就对子贡说:“子张做得过了头,子夏却有些不够。”子贡听了这样说:“看来子张要好些?”孔子作出结论说:“过头不够都不好。”
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
季氏富有赛周公,冉求还帮他搜刮,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就对学生说:“像冉求这样的人,已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敲着鼓,前去讨伐他好了!”
原文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译文
孔子这几个学生:高柴是愚而耿直,曾参确有些迟钝,颛孙师确会偏激,仲由则是会鲁莽。
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译文
孔子评述其学生:“颜回学问和品德,差不多已接近道,可他常在贫困中。端木赐不守本分,而是出去做买卖,但他猜市场行情,却是常常能猜中。”
原文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译文
子张求问于老师:“善人行为是何样?”孔子就对子张说:“善人一般是这样,不踩别人脚印走,,但他的学问则是、难达高深的境界。”
原文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有人言论很笃实,好像喜欢笃实话,这类人常受赞许,谁知他是君子呢?还是装出来的呢?”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子路请教于老师:“听了道理去做吗?”孔子这样回答说:“如果父兄还在世,怎能听到就去做?”冉有同样问老师:“听了道理去做吗?”孔子就对冉有说:“听了道理就去做。”公西华他问老师:“仲由问听道理后,就应马上去做吗?你回答有父兄在,怎能听到就去做。冉有问听道理后,就应马上去做吗?你回答听道理后,就应马上照着做。对此我弄糊涂了,恕我再问个明白。”孔子对公西华说:“冉求平时做事情 ,总是缩手缩脚的,所以我就鼓励他;仲由好勇且过人,所以我就约束他。”
原文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译文
孔子在匡被围困,因乱与颜渊失散,颜渊后来才回来。孔子就对颜渊说:“我以为你已死了。”颜渊就对老师说:“先生您都还健在,我敢轻易去死吗?”
原文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译文
季子然他问孔子:“仲由和冉求二人,可称贤能大臣吗?”孔子告诉季子然:“我以为你问别人,是问仲由和冉求。我们所说的大臣,应按正道的要求,前去事奉于君主,如行不通就辞职。现在仲由和冉求,只算一般的大臣。”季子然又问孔子:“那你这两个学生,是会顺从君主吗?”孔子对此回答说:“杀害父亲弑君主,他们是不听从的。”
原文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译文
子路要同学子羔、去做费城的长官。孔子老师说子路:“你是害这年青人。”子路对此辩解说:“费城那里有百姓,还有土地和五谷。治理百姓祭神灵,为何一定要读书,才能算是学习呢?”孔子对此感叹说:“所以我才会讨厌、花言巧语狡辩人。”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之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二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皙和冉有、以及公西华四人,陪同老师坐一起。孔子对他四人说:“我比你们年纪大,别因我在不敢说。你们平时常说起,别人不了解自己,如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去做呢?”子路抢先回答说:“如果一个有兵车、为一千辆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大国军队常侵犯,内有饥荒的威胁,让我治理这国家,只要三年的时间,就使百姓能勇敢,并且能懂得礼义。”孔子微笑后又问:“冉有你有何志向?”冉有就回答孔子:“方圆六七十里地,或五六十里土地,若是要我去治理,只要三年的时间,可使百姓能富足,至于礼乐和教化,就等君子来施行。”孔子转问公西华:“你的志向是什么?”公西华他这样说:“我不敢说有能力,只是我愿意学习,如在宗庙祭祀时,或者诸侯会盟时,我愿穿着好礼服,并且戴好了礼帽,去做赞礼小司仪。”孔子转而问曾皙:“你的志向是什么?”曾皙正在弹奏瑟,他渐放慢了音调,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他对老师说:“如果说我的志向,和那三位不一样。”孔子就对曾皙说:“哪有什么关系呢?就是每人谈一谈、自己志向而已吧。”曾皙就对孔子说:“暮春三月的时候,已经换上了春装,相约五六个青年,还有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洗个澡,到舞雩台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曾点想法我赞同。”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走出去以后,曾皙留在了后面,他向孔子求问说:“他们三人话怎样?”孔子就对曾皙说:“他们各人所讲的,就是自己的志向。”曾皙继续求问说:“老师为何笑仲由?”孔子对此回答说:“以礼治国讲礼让,他说的话不谦虚,我听了后就笑他。”曾皙继续求问说:“冉求所讲的志向,不是治国的事吗?”孔子对此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地,或五六十里地方,还不是个国家吗?”曾皙继续求问说:“公西华讲的志向,不是治国的事吗?”孔子对此回答说:“会盟诸侯祭宗庙,不是国事是什么?像公西华这样人,只能做个小司仪,哪谁能做大事呢?”
颜渊篇第十二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无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仁是什么。孔子老师回答说:“能够克制住自己,一切照礼要求做,这就可以称为仁。每日能克制自己,言行都能符合礼,天下自然归于仁。实行仁德靠自己,还能依靠别人吗?”颜渊继续求问说:“请问归仁是否有、实行仁德的条目。”孔子就对颜渊说:“不符合礼的事物,就不应当去看他;不符合礼的声音,就不应当去听它;不符合礼的言论;就不应当去说它;不符合礼的事情,就不应当去做它。”颜渊就对孔子说:“我虽迟钝不聪明,请让我照你说的、这些条目去做吧!”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仁是什么。孔子老师这样说:“出外做事就好像、接待宾客般谨慎;役使百姓就好像、进行大祭般认真;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国做事情,没有什么怨恨的;在家闲居的时候,没有什么怨恨的。”仲弓就对孔子说:"我虽迟钝不聪明,请让我照你说的、这些话语去做吧!”
原文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
司马牛来求问仁。孔子老师这样说:“那些有仁德的人,说话迟缓而谨慎。”司马牛就继续问:“说话迟缓而谨慎,这就可以叫仁吗?”孔子对此回答说:“仁做起来很困难,有关说仁的话语,能不迟缓慎重吗?”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疾,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来求问说:“什么才是君子呢?”孔子老师这样说:“君子是不会忧愁,同时也不会畏惧。”司马牛就继续问:“不会忧愁不畏惧,这就叫做君子吗?”孔子对此回答说:“能够自我地反省,同时问心又无愧,哪来忧愁和畏惧?”
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人家都有亲兄弟,唯独只是我没有!”子夏回答其同学:“我是这样听说的,生死都由命决定,富贵都由天安排。君子做事很谨慎,并且也没有过失,对人恭敬有礼貌,那么普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愁没兄弟。”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
子张来请教老师,如何才算是明智。孔子就对子张说:“像水慢渗的谗言,切肤之痛的诬告,在他面前行不通,他可说是明智的。像水慢渗的谗言,切肤之痛的诬告,在他面前行不通,他算极有远见了。”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来请教老师,如何去治理政事。孔子就对子贡说:“要使粮食能充足,同时军备要充足,并获人民的信任。”子贡听了求问说:“倘若迫不得已时,需去掉其中一项,那在这三项当中,去掉其中哪一项?”孔子对此回答说:“应去掉的是军备。”子贡继续求问说:“倘若再迫不得已,需要再去掉一项,那在这两项当中,应该去掉哪一项?”孔子对此回答说:“可去掉的是粮食。自古人难免一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就不能存在。”
原文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译文
棘子成是这样说:“君子只要能做到、本质朴实就行了,还要什么文采呢?”孔子学生子贡说:“我遗憾你竟然是、这样理解君子的。人若一旦说出话,就是驷马也难追。文采离不开质朴,质补离不开文采,两者都同等重要。虎豹皮毛去文采,那和犬羊的皮革,毫无区别不华贵。”
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
鲁哀公向有若问:“如果年成欠收了,国家财用就不足,遇此情况怎么办?”孔子学生有若说:“哪么何不去实行、十分抽一的税法?”哀公听后连忙说:“现在十分抽取二,我都还在不够用,怎么能够去实行、十分抽一的税收?”有若对此回答说:“如果百姓财用足,国君怎会不够用?如果百姓少财用,国君怎么有财用?”
原文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
译文
子张求问怎么样、提高道德的修养,并且能辨别疑惑。孔子老师这样说:“应当以忠信为主,并向正义去靠拢,就能增强好德行。如果喜欢一个人,就想让他能长寿;如果厌恶一个人,就巴不得他快死;既要长寿又要死,这样就是迷惑了。这对自己无益处,只是使人奇怪罢。”
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
齐景公向孔子问,怎样治理好国家。孔子这样回答说:“国君要行国君道,臣子要行臣子道,父亲要行父亲道,儿子要行儿子道。”景公听了赞许说:“你说的话真好啊!国君行为不符合、国君应遵循的道,臣子行为不符合、臣子应遵循的道,父亲行为不符合、父亲应遵循的道,儿子行为不符合、儿子应遵循的道,即使不缺乏粮食,我也同样吃不到。”
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依据不多几句话,就对诉讼的案件,能够作出判决者,只有学生仲由吧!”子路承诺的事情,处理起来不隔夜。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审理诉讼案件时,我同别人是一样。重要的是要做到,没有诉讼案才好。”
原文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来求问老师,怎样做官治政事。孔子就对子张说:“身居官位不懈怠,处理政事要诚恳。”
原文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若能广泛学文献,用礼约束住自己,就无离经叛道了。”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君子成全人好事,不帮助人做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怎样治理好政事。孔子回答季康子:“政治就是讲端正,你若带头走正道,谁敢不走正道呢?”
原文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苦盗贼多,就来请教于孔子。孔子回答季康子:“若你不贪求财货,就是奖赏偷盗者。他们就不偷盗了。”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译文
怎样能治好政事,季康子请教孔子:“如果杀掉无道人,并且亲近有道人,这样去做怎么样?”孔子对此回答说:“你既治理着政事,哪用得着杀戮呢?你若想要做好事,百姓跟着做好事。君子品德好比风,百姓品德好比草,风若吹到草上面,草会顺风倒下去。”
原文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文
子张求问于老师:“读书人要怎么做,才能称得上通达?”孔子就对子张说:“你的通达指什么?”子张对此回答说:“无论是在诸侯国,或在卿大夫家中,都是必定有名声。”孔子就对子张说:“你所说的是名声,不是说的通达呀!所谓通达那就是:必须品质能正直,并且要爱好礼仪;善解别人的言论,善观别人的脸色,总是存着谦让心,并且甘居人之下,这种人在诸侯国,或在卿大夫家中,都是一定能通达。至于你说的名声,外表是乎爱仁德,行动却是背仁德,自己还以仁自居,而且不容人怀疑。这种人在诸侯国,或在卿大夫家中,都是一定有虚名。”
原文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译文
樊迟跟随着孔子,在舞雩台下闲游,他向老师求问说:“怎样能增强德行,并且能除掉隐恶,又能够辨别迷惑?”孔子就对樊迟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应以工作做在前,然后得利享在后,不是增强德性吗?检讨自己的过失,不说别人的坏话,不是除掉隐恶吗?因为一时的气愤,就忘自身的安危,连累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