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65年出生的,小时候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家里的孩子多,衣服多是母亲手工纺织的粗布做成的即使是粗布新衣,也多是过春节的时候给每个孩子做一件,至于从商店里买衣料,除了缺少布票外,缺钱是最主要的原因当然,像母亲一样的农家妇女,偶尔也会因一些特殊的原因得到一段花色鲜艳的布料(她们称之为“洋布”),她们便会聚集在一起,商讨着怎样用这段布料做一件新衣服,洋溢在她们脸上的那种笑容,过了多少年都让我记忆清晰,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始服中朝衣冠?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始服中朝衣冠(话说衮衣绣裳)

始服中朝衣冠

我是1965年出生的,小时候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家里的孩子多,衣服多是母亲手工纺织的粗布做成的。即使是粗布新衣,也多是过春节的时候给每个孩子做一件,至于从商店里买衣料,除了缺少布票外,缺钱是最主要的原因。当然,像母亲一样的农家妇女,偶尔也会因一些特殊的原因得到一段花色鲜艳的布料(她们称之为“洋布”),她们便会聚集在一起,商讨着怎样用这段布料做一件新衣服,洋溢在她们脸上的那种笑容,过了多少年都让我记忆清晰。

她们除了商讨如何做新衣之外,商讨最多的便是如何让这件新衣穿的时间更长久一些。衣服(上衣)最易磨损的地方有三处:领口、袖口和衣襟,所以,如若新衣做成,她们经常会说一句话:“给这衣服衮个边。”“衮”是绣工,是在领口、袖口和衣襟处用绣花线绣一些装饰性的图案,增加了衣服这三处的厚度,也就增强了耐磨性,美观又实用,想来她们还是挺聪明的。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衮”是土话,是方言,与“大雅之堂”是格格不入的。后来读古书,发现居然有“衮衣绣裳”这样的成语,“衮”的语义竟然和母亲们的用法一致。

“衮衣绣裳”最早的出处是《诗经·豳风·九罭》,诗中有“我觏之子,衮衣绣裳”之句,说的是周公东征胜利后,周成王与众官员皆公冕服相迎,他们的衣着便是“衮衣绣裳”。在此之后,“衮衣绣裳”就指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的礼服,形容衣着华丽奢华。想不到,出自农家妇女之口的“衮”字不仅跟皇帝扯上了关系,还牵连着“华丽奢华”。

在古代汉语中,“衣”专指上衣,“裳”则专指下衣或裙子,关中方言中对“衣”有“袄”之说,对“裳”则有“衭”之说。

在“衣”上绣花叫“衮”。“衮”在边上增强“衣”的耐磨性是装饰,也为实用,像母亲们的所为便是;“衮”在“衣”前“衣”后,定型,成为标志,则是“官衣”;“衮”龙之形在“衣”前“衣”后,则是“帝衣”,专用专制,极尽奢华。

至于“裳”,男性指下衣,女性则指“裙子”,现代社会女孩子穿“连衣裙”其实是最能说明“衣”和“裙”的区别,也就是“衣”和“裳”的区别。在“裳”上绣花则为“绣”,所以我想,“苏绣”、“湘绣”一类的传统技艺,应该最先出现在“裳”上。

现代社会,物质资料丰富。人们不再细分“衣”和“裳”,用“衣服”统称。不过,不分“衣”和“裳”并不是语言的退步,只是因为有了更细的分类和更多的专有名词而已,“内衣”和“外衣”之分,“夹克”之专指上衣,“裤”之专指下衣之类均是如此。

“我觏之子,衮衣绣裳”,《诗经》之美,也在于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