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1935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主考人向参与答辩的陆佩如先生提出了一个怪问题:
“《孔雀东南飞》这首古诗里,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之句,可作者为什么不说成‘孔雀西北飞’呢?”
问题一提出,答辩会场上顿时有些躁动,旋即又静了下来,所有人一齐把目光投向了陆先生。陆佩如心想:作为艺术描写,说孔雀东南飞,西北飞,还不都是可以的吗?这不过是个比兴手法的运用罢了。
但如果这样认真地照直说,既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尊重老师,也会使主考官受窘,让在座的人认为考官所提的问题近乎无知和荒唐。电光火石之间,陆佩如灵机一动,回答说:
“缘何孔雀东南飞?只因西北有高楼!”
这个回答博得了在座人的交口称赞。原来,古诗十九首里有这样的诗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陆佩如以怪对怪,既准确又巧妙,大胆的奇思妙想,顿使答辩会上充满了浪漫的活泼气氛……
古诗·西北有高楼
【作者】无名氏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上面是个小故事,对于认真在生活里找寻生存意义的人们来说,很多时候也需要我们去想:
假如有飞天的梦想,但是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西北方”走不通的时候,能不能走到“东南方”,寻找一个突围、一飞冲天呢?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就为我们打造了一个陕西村里的女娃易招弟,走出了家里长辈们和剧团名角儿们都想不到的人生新境界,变成了秦腔舞台上光彩照人的主角:当家花旦和大青衣忆秦娥。
作者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尽态极妍地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其间各色人等于转型时代的命运遭际无不穷形尽相、跃然纸上,既发人深省,亦教人叹惋。
二、易招弟的人生是偶然间得以成就为易青娥的:烧火丫头走到了台前,变成了舞台上光彩照人的大女主
易招弟如果不是舅舅提携,带到了县剧团,那就还只是个放羊娃。跟着舅舅胡三元来到了剧团,看到了先天条件比她好的多的学员,易招弟先自卑了几分。
楚嘉禾,一个学员期的佼佼者,所有的条件都远在他人之上,但是楚嘉禾不仅被母亲娇惯,自己也吃不下这个学戏的苦,基本功一点都不扎实,总是惦记着台上光辉照人的主角的机会,总想着走点儿旁门左道达到自己唱主角的梦想。
改了名字易青娥的女娃,却有着一股子狠劲和傻劲,即便是受到舅舅牵连去了烧火房,住在灶门口,也凭借着自己对戏的痴迷,得到了存字辈的四个大师傅的倾囊传授,易青娥在这种老一代的传帮带中,自我加压,珍惜机会,烧火做饭时都在练功夫。
学戏学出来的苦,外人很难想象
凭借了这样几位师傅,和胡彩丽老师和米兰老师的手把手地教戏,易青娥一战成名。人们争相传颂,这主角易青娥在台上一亮相,那个美得夺目的光彩照人是多么难得一见,戏唱得又是多么能压得住场。
这一下,在看戏的人的口口相传中,易青娥开启了人生的辉煌的主角历程。
可是有谁知道,她的《游西湖》里李慧娘“鬼怨”那一折戏里,吹火的绝招是怎么练成的?她的《打焦赞》是怎么一节一节戏攒下来的呢?
《游西湖》里的李慧娘吹火片段
戏曲舞台上的吹火 ,是要演员依据戏剧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需要,把特制的松香包噙在口中,用口或其它辅助器物,将松香粉末或火药细面喷向已燃火把,在空中腾起火焰的一种舞台表演手段。
吹火一般用于妖魔、鬼魂的角色,用来突出舞台效果,塑造其可怕或法力无边的形象。吹火常见形式有直吹、倾吹、斜吹、仰吹、俯吹、翻身吹、蹦子翻身吹、火引蜡烛等;按形状分有单口火、连火、翻身火、一条龙火、蘑菇云火等,这些火焰造型,被冠以“二龙戏珠”、“一串铃”、“八仙过海”、“满堂红”等好听的名字。
这么美的舞台上的效果,演员在背后付出的辛劳可以想象
三、易青娥在剧作家秦八娃的建议下改艺名为忆秦娥,老师们都期待着她有更为辉煌长远的未来剧作家秦八娃老师建议出了名的易青娥直接改名为“忆秦娥”,固然是出于词牌名的文化底蕴和戏曲形式更加和谐,同时也是对易青娥的未来有了更为深远的展望。
可惜的是忆秦娥的随波逐流,和在文字功底上的欠缺还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她的事业更大的发展,还因为几段情感上的波折不顺,连带着影响到了舞台上的“角儿”的事业。
忆秦娥的感情路一波三折,多少也分了她的心
忆秦娥的对感情的随波逐流,多少也是因为她太沉迷于戏里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忆秦娥如果不是对戏这么痴迷,也就不会有那股傻劲和韧劲,自然也就很难修炼成舞台上的主角,可是太沉迷了也导致了她对生活里的很多状况不那么分明,傻乎乎地凑合着过,堆积出了很多原本不该发生的问题。
忆秦娥也在琢磨老师给起的艺名,但是对于忆秦娥本人受到的教育来说,因为文化程度有限,很多剧目她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对艺名,她也不过是接受,对于唱戏,她认为是大的功德,需要坚持。
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娄山关
近代·伟人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现在的娄山关的一个小镇,唱戏的通透在山水里也应该悟出来
忆秦娥痴迷戏台,其他的一切貌似都不太关心,也不在意,但是舞台是她的世界,养女宋雨渐渐长大,可以和忆秦娥的艺术力量相抗衡的节点,忆秦娥的迷失和茫然既让人心疼,也让人为她叹息,叹息做人的格局和气度。
相比较之前楚嘉禾她们故意抓住忆秦娥小时候未成事实的被欺凌,大作文章,还故意放出风声让人误以为忆秦娥真的怎么在名声上不清白,忆秦娥很快就没事人一般的淡然处之,到和养女争舞台让别人看笑话的情绪失控,忆秦娥的文化程度还真就是个“坎儿”。
这种描写和刻画对于秦腔舞台上的忆秦娥没有做人为的拔高,更合乎情理。
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事,也没有完美的人,所以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接受了不完美的我们。
——逡罗 《刑者·吴常》
四、结 语:以中国古典审美方式讲述的寓意深远的“中国故事”《主角》是陕西作家陈彦创作的长篇小说,容量洋洋洒洒达到了80万字的体量,被认为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一个以中国古典的审美方式讲述的寓意深远的“中国故事”。
陈彦表示,写作《主角》时他着力承继了三个传统:
- 一是现实主义,
- 二是中国小说,
- 三是中国戏曲。
他认为,以忆秦娥近半个世纪的人生起伏为叙事线索,叙述几代秦腔人的命运沉浮,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时代境遇,展示中华民族艰难而曲折的奋进历程,这就是他个人写作《主角》一书的目的。陈彦认为:创作就是要坚守民族文化,才能走向世界。
陈彦《主角》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接受访谈
《主角》从1976年写到2016年,从乡村到都市再辗转海外,透过秦腔舞台,描摹出中国最古老剧种与整个社会在时代洪流中历经的万千变幻;作品延续为小人物立传的写作模式,用忆秦娥这一舞台上的主角形象,辐射一大群周边艺人,讲述了这一剧种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艺人的命运。
这是一部宏大之书,是用“生命灌注的人间大音”。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该小说写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并在大的时代环境中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文学评论家吴义勤:“《主角》将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情境和日常生活中,在社会变革和时代迁移的节点上,写经济变革、体制转换中的众生面相,时可窥见时代的影子。”
-END-
我是“十里荷塘秋水长”,愿意用文字记录和分享生活里的小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