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894年9月17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海军将领邓世昌壮烈捐躯今年是建国70周年,抗战胜利,回顾下这一悲惨的历史,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历史上的今天1894年9月17日?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历史上的今天1894年9月17日(历史上的今天1894年9月17日)

历史上的今天1894年9月17日

历史上的今天:1894年9月17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海军将领邓世昌壮烈捐躯。今年是建国70周年,抗战胜利,回顾下这一悲惨的历史。

作为两个亚洲国家,在19世纪同样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但两个国家的统治者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也决定了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不同的命运。

19世纪中期,日本开始明治维新,积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及政治制度,走上了西化的道路,国力快速增强,随着还有对外扩张的野心日益增大。

于此同时,东方古老的中国,统治者为了维护遥遥欲坠的统治,反对政治经济上的革新,仍旧沉浸在地大物博的意淫中,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曾说:量中华之财力,结与国之欢心。

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的十年时间,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日本军界要人山县有朋指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 故自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有军舰32战争前两国的准备 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在此期间的中国,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认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北洋水师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1894年9月17日,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送援军增兵朝鲜返航的途中,在黄海海面与日本舰队遭遇,双方展开激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有10艘军舰,日本有12艘军舰,总的来说战力相当。

战斗开始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由于下水12年,7年未修,主炮炮塔起火,丁汝昌烧伤,信旗被毁(一说为被日军舰炮击中)。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抬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日第一游击队4舰利用航速优势绕攻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二舰相继被击中起火,退出战斗。日舰"吉野"也被北洋舰队击中起火,但很快被扑灭。13时30分左右,"超勇"沉没,管带黄建勋落水,"左一"鱼雷艇驶近相救,抛长绳援之,黄建勋不就,从容死难,舰上官兵也大部壮烈牺牲。

当日本第一游击队绕攻北洋舰队右翼时,本队也与北洋舰队主力交相攻击。日本军舰"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遭到北洋舰队截击。

"定远"、"来远"、"经远"重创日舰"比睿"、"赤城"。"赤城"舰长坂元八太郎阵亡。"西京丸"也受重创。

14时15分左右,日本舰队绕至北洋舰队背后,与第一游击队形成夹击之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队形更加邓世昌混乱。在混战中,北洋舰队一直冲杀在前的"致远"舰受到"吉野"、"高千穗"等的集中轰击,多处受伤,船身倾斜。伊东佑亨令第一游击队救援"赤城"、"比睿"。"吉野号"冲在最前面,正遇上全身着火的"致远"舰。邓世昌见吉野恃其船捷炮利,横行无忌,愤而说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决意与之冲撞,同归于尽。邓世昌毅然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日本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致远舰右侧鱼雷发射管被击中,引起大爆炸,3时30分,以右舷倾斜,在东经123度34分,北纬39度32分的黄海海面上沉没。全舰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其余自邓世昌以下全部壮烈殉国。

这是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的壮烈篇章,甲午英雄的英明永垂青史。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