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王梅夫妻都要上班,所以王梅的妈妈和婆婆轮流过来照顾2周岁的孩子。

王梅的婆婆没有收拾屋子的习惯,家里东西乱了都习以为常,王梅的妈妈在自己家里却是个十分勤快的人,家里的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

因此,王梅非常愿意自己的妈妈过来照顾孩子,因为妈妈除了照顾孩子,还会把王梅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

可是,一段时间后,王梅发现,妈妈现在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主动收拾屋子了。

起初王梅认为妈妈收不收拾屋子都是她的自由,帮自己照顾孩子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偶然的一次聊天,妈妈说道:以前我总是给你收拾家,你婆婆却从来都没干过,后来我一想,这么多活,每次只有轮到我才干,我何苦呢,所幸我也不管了,反正这又不是我家。

王梅吃惊地看着妈妈,她觉得妈妈被婆婆同化了。

这只是一个简短的小故事,但是却给人带来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个人被另一个人同化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表面上是被同化,实质上是当事人自己的选择。

因为,并没有人逼着谁去改变,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有一句话说得好:改变自己的是神,改变别人的是神经病。

可见,要改变一个人有多难。

但是,你可以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一个人,为他人提供多一种选择。

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人学坏很容易,学好很难。

这句话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一样的道理。只要放纵一点,对自我要求降低一点就行了。

这都是人性的弱点。

但是,人性之所以存在这样和那样的弱点,本质是:对事物本质没有一个清楚的认知。

有的人总想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盲目攀比,放纵自己的欲望、增长自己的惰性,这就会把人性的弱点无限放大。

但是,也有的人,自律、原则性强、信念坚定,他们不会受周围不良因素影响,他们清楚地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坚守什么。

形成这两种人的关键在于,面对选择时的底层认知逻辑不同。

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一种底层人之逻辑呢?

《道德经》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我们为什么要向水学习?

水是大自然的产物,它的威力是巨大的,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滴石穿”,“水刀”,“江海”这些词都体现着水不同的威力。

我们要向大自然学习,要向水学习。

而且,我们每个人与这个世界都是相通的,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

我们用水的特性为人处世,其结果就会如《道德经》所言:##### 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正因为你不与人争,才不会有任何忧患。

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不争、处下。

所以,当你处在犹豫的境况,犹豫是要坚持还是放纵的时候,跳出这个思维限制,因为无论是坚持还是放纵,你的内心都是困扰的。

坚持意味着痛苦,放纵意味着恶果,你内心知道,选择哪一种你都会不安。

所以,这时候,你要静下心来,想想水,水是柔的、不争的、处下的。

当你内心平静,充分感受到水的智慧时,无论你做什么样的选择,你的内心都是安稳的、踏实的,结果也是好的。

有人会问,那最后选择放纵,这结果也是好的吗?

放纵的方式分很多种,那时候就算选择了放纵,也不会是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盲目攀比,放纵自己的欲望、增长自己的惰性,这样的行为。

所以,人会不会被同化,关键在于自己选择时的底层认知。

同化比什么更可怕(人被同化的本质是什么)(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