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关注度并不高的问题:“为什么中老(年)人喜欢在微信群发早安问候?”

下边有一句回答令人心酸:确认彼此活着。

事实上,在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街道新民社区皇城西路18号院里,那些经常被年轻人调侃的正能量“鸡汤”语录、高饱和度的表情包,正是几位老人之间约定的平安“暗号”。有一次还因“暗号”没对上,救了一位老人的命。

老年微信问候早安短句(为什么中老年人喜欢在微信群发早安问候)(1)

“天如蒸,盼凉风,友情牵挂在心中;一声问候轻轻送,夏季高温多保重……”8月22日一早,像往常一样,陈明翠就给几位老人群发了这样一条消息。

“叮——”

“叮——”

……

微信消息提醒声陆续响了起来。

“每天都好[微笑][微笑][微笑]”。高姨回复信息的风格向来简洁。

“天天一早微信见,送上问候和挂念,言语不多心里暖,亲情友情记心间。”王老师同样写了个“小作文”。

“董奶奶怎么还没回?”到10点多,陈明翠在心里默默点了个数。正“嘀咕”着,董奶奶一张“早上好”的莲花图片发了过来。

老年微信问候早安短句(为什么中老年人喜欢在微信群发早安问候)(2)

陈明翠所在的皇城西路18号院是个老旧小区,共有1栋居民楼25户人家,其中超过60岁的老年人占居住人口总数的62%,还有5户是独居老人。

67岁的陈明翠在其中算是“年轻人”了。因为热心负责,又是一名老党员,被大家推选为楼栋长。

在这样一个老年人口聚集的院子“当家”,她可没少操心。为了更好地联系和服务院里的老人,她让女儿教会她使用智能手机。所有的独居老人,陈明翠除了要本人的联系方式外,都留了子女、邻居的联系方式。每天她都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小石子、树枝及时清理;谁家的空调管滴水了,她就往下边接个水桶,怕的就是老人们被东西绊住了或者滑倒摔跤了。遇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她第一时间反映给社区,把一些风险和矛盾问题防范在源头、化解在萌芽之中。

老年微信问候早安短句(为什么中老年人喜欢在微信群发早安问候)(3)

去年12月的一天,陈明翠遇到独居的大龙奶奶,看见她头上一道伤口,还渗着血,连忙问怎么回事。原来,大龙奶奶在家摔了一跤,头磕在家具一角,疼得她半天才爬起来。

听说这个事儿的陈明翠心里咯噔一下,万一大龙奶奶摔倒在家晕过去了,外边都没人知道。不久后西安发生了疫情,她更担心独居的老人们了,于是就跟他们约定,每天发一个微信表情或几个字相互问候,以示安好。久而久之,竟成了习惯,至今已坚持了半年多。

老年微信问候早安短句(为什么中老年人喜欢在微信群发早安问候)(4)

前不久,高姨出去旅游,还不忘早上给陈明翠发照片和信息报平安:“陈你好,在这旅居的都是老年人,环境很好……请放心。”

7月初的一天,一大早陈明翠照常发问候给院子里的独居老人们。大龙奶奶迟迟没有回复,但由于她平素身体很好,陈明翠便没有往坏处想。等到下午还没等到回复,她不放心,便联系邻居一起去看看。敲了半天门没人应,她赶紧让邻居拿出备用钥匙,打开门锁,进去一看,发现老人正躺在卫生间地板上……

陈明翠赶紧拨打120 ,又叫来院里租住的几位在交大二附院实习的医生,再给老人女儿打电话……经过抢救,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意识还没有完全清醒。

“当时气温已经很高了,老人家里没开空调,一进去热得人受不了,她不知道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躺了多久……更可怕的是厨房燃气灶的火还开着,壶里的水早已经烧干了……”每次回忆起刚进门时的场景,陈明翠都感到后怕,如果再晚去一会儿,整个单元的居民可能都置于危险之中。

她还有些自责:如果自己多想一点儿,早点儿去敲门,或许老人的情况能比现在好些。

陈明翠现在看手机更勤了。发了信息后,一两个小时还没人回复,她就把电话打过去。除此之外,她现在几乎每天都要入户“家访”。年纪大的人比较敏感,她每次上门都找不同的理由:“我看你家凉快不,来蹭个空调”“中午做啥好吃的呢”……

“院子就这么大,大门一关就像一个家一样。小陈这个家当得很好,让我们觉得被关怀、被牵挂,我打心底里觉得温暖、安全。”董瑁琳老人这样说。(记者 刘居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