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原创稿

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微治理)(1)

五原县天吉泰镇毛家桥村一角。人民网张聿修摄

走进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天吉泰镇毛家桥村,一个村容村貌整齐、民风淳朴的新农村呈现在眼前。“现在村民们看到垃圾就会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一个人打扫不净,人人都动手,全村人都能行动起来,形成常态化,我们村子啥时候看,都是干干净净的。”天吉泰镇毛家桥一组组长陈春丽告诉记者。

五原县地处河套平原腹地,农业人口20多万,全县117个行政村管辖771个村民小组,村“两委”普遍只有4—5名干部,提供服务存在力量不足、质量难以保障的问题。同时,投工投劳不积极、公益事业集资难、村庄管理无人问、无人管等问题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乡镇政府、村委会对农民的教育管理没有抓手,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社会治理难以有效开展。针对存在的问题,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将教育、管理和服务向村民小组延伸,着力构建乡村治理新机制。

近年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在嘎查村民小组全面推行以网格化为架构、“微治理”为手段的基层治理模式,通过组建“微组织”、推行“微教育”、开展“微服务”、实行“微管理”、强化“微监督”的“五微”模式,推动重心下移、服务下沉,着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党群互动、便捷高效”的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路子,村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有效提升。

建立“微组织”,增强凝聚力。据了解,为推动共治、联动,村里还组建党员先锋队、巾帼服务队、红白理事会、治安联防队、青年志愿者等志愿组织,将群众信得过、有威望的农村党员、村民代表、种养大户等农村先进力量团结起来,形成共治合力。

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微治理)(2)

巾帼志愿服务队清扫环境。受访者供图

陈春丽就是当地“巾帼志愿者”的一员,她们常年义务清扫片区环境卫生,在她们的带动和影响下,全体村民逐渐养成了垃圾入池、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实现了村庄长效管理。“现在不光是我们志愿队伍里的39个人,全村人都参与进来了,谁需要帮助,大家都一起上。”

推行“微教育”,让村风好起来。依托“北疆先锋大讲堂”“村村响”、流动党校等载体,定期开展学习教育和各类文体活动,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同时,广泛组织发动村民,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环境整治、扶贫济困等活动,引导村民讲风格比奉献。

开展“微服务”,让民心聚起来。建立县、镇、村、组四级便民服务网络,突出村民小组服务能力建设,实现便民服务“全覆盖”。依托便民服务网络,为村民提供社保低保、电子商务、信用贷款、惠民补贴等代办服务,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实行“微管理”,让群众动起来。乡村振兴重在治理有效。通过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推行诚信村民积分管理、道德评议激励、诚信“红黑榜”等措施,规范村民日常行为。对诚信缺失、屡教不改的嘎查村民,列入诚信“黑名单”,在项目争取、政策扶持、临时救助等方面予以限制,促使村民遵规守约。

强化“微监督”,让纪律严起来。全面落实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将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能向村民小组延伸,发挥网格员村务监督作用,对征地拆迁、集体资金管理使用等重大事项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时向群众反馈公布有关情况、回应群众关切,落实群众知情权、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得益于“微治理”,五原县的村风民风更加文明和谐。“前两年家里用钱的地方多,就没交水费。村里实行‘微治理’后,我差点儿上了‘黑名单’,去年早早把水费交了。”五原县套海镇向阳村村民刘仓说。五原县套海镇向阳村十组自推行诚信村民管理办法以来,全村没有一户农户拒交水费、没有一名党员拖欠党费、没有一户农民不投工投劳,落后村、信访村变成了示范村、先进村。

通过“微治理”,五原县逐步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体系,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