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盲人摸象与大象无形:认知局限与宇宙本原》发出后,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共鸣,有读者朋友私信我说,看了我的文章后忽然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写盲人摸象这则寓言故事与《道德经》的关联,在我之前的文章中至少有5次提到过。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如果说是打开《道德经》之门的“万能钥匙”有点夸张,但称其为“备用钥匙”则再恰当不过。

客观世界对于人类来说,就是“大象”与“盲人”的关系。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认知的世界可谓是沧海一粟;而对于人类个体的你我他,我们头脑中的认知,可谓是九千九之一毛。即便是沧海一粟和九千牛之一毛,还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符合客观世界的终极真理。@问道华夏先生言道“道为绝对真理,德为相对真理”,这个“相对”不仅是数量(认知多少)的相对,同时也是质量(认知对错)的相对。所以老子在第51章写道: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句话描述的正是我们遵从客观世界绝对真理之“道”,得到相对真理之“德”这个艰难困苦“玄之又玄”的过程。这句话中的“之”就是指“万物”,套用在“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中,“之(万物)”就是盲人摸到的“如芦菔根、如箕、如石……”,套译成《盲人摸象版道德经》就是:

从大象身上摸到万物,在我们的思想宝库中储存摸到的成果;对万物不停地摸呀不停地摸;在实践中检验摸到的万物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客观实际的作为成果使其成长发展,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就舍弃破除。摸到的万物成果不据有(坚持与时俱进),以万物为根据而不依恃(坚持事实求是),随万物的变化发展而不主宰(坚持发展眼光)。

如果这一段的解释大家感觉不到浓重的“盲人摸象”意味,那么第14章简直就是“盲人摸象”故事的翻板。请看第14章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这里的“视”“听”“搏”是指认知世界的三个感觉系统,如果套在“盲人摸象”的故事中,我们不妨把这三个感觉系统当成三个盲人,第一个盲人叫“视”,第二个盲人叫“听”,第三个盲人叫“搏”。这三个盲人要去摸摸(即感知)大象即“道”是个什么样子,那么结果是什么呢?老子没有写“摸(即感知)”到了什么,但他明确告诉我们他们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因为大象(道)无形,怎么个无形法呢?就是下文中描述的那些文字。我们来闭着眼想一下,这个“无形”的世界是不是“客观世界”这只“大象”的生动描述?

从上述的论述中我们得出确切的论断:无形的大象“道”,是可说可道的,是可以摸(认知)的,是可以遵循的。其实它就是指客观世界、宇宙自然。如果有人言之凿凿说“道是某个具体物”,就不符合“大象”的特征,因为如果认为“道是某个具体物”,比如“道就是客观规律”,就意味着道是被“盲人”摸到的那一块儿,摸到的那一部分是“如芦菔根、如箕、如石……”的那一部分,肯定不能代表“大象”。所以老子在第67章写道:“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这句话就是对“大象(道)无形”的精确解释。

总之,“盲人摸象”这把备用钥匙非常好用,琢磨透了,《道德经》的逻辑就基本懂了,人生的道理也会通透一大半。

道德经未解之谜(打开道德经之门的备用钥匙)(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