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广播公众号在端午节当天刊发了《全国十大剧种演绎<白蛇传>各有所长,你最喜欢哪个?》一文,文中详细对比分析了多个剧种的白蛇故事。我们看到姓名迥异的白娘子,看到性格不同的许官人,甚至看到性别都不一样的小青,其实,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民间传说在各剧种中绽放出的不同风貌。也唯其如此,中国戏曲才堪称百花园,才能有姹紫嫣红的繁花盛放。

大部分剧种现在所演的白蛇故事,是以田汉先生的剧本为定本,再根据各自行腔方式、表演习惯来调整的。所谓“定本”,必然有其结构精巧、唱词精妙的特点,否则也不会被某一剧种首演、其他剧种移植的情况。

中学课本中有关聊斋的故事(同一个故事在不同剧种多版本出现)(1)

婺剧《白蛇传》剧照

但定本也不是唯一标准,毕竟是先有民间传说,后有历代先贤从话本到剧本的创作,又有不同剧种名家的舞台演出再创造。尤其是各剧种形成时代不同、演出该剧的时间不同,有很多剧种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貌和特点,移植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每逢有移植剧目演出,尤其是本剧种已经有同题材剧目时,总有戏迷质疑移植有没有必要。其实,凡能被移植的剧目,在原剧种里都是比较成功的,或斩获大奖,或口碑良好,移植过来总是他山之石,对本剧种的表演和推广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北方种小麦的农妇能把小麦面粉做出各种花式,光面条面片面团面块就有多种。但这并不妨碍她做炒菜米饭,给全家人换换口味,尤其是多学了炒菜的手艺,能把人家炒米饭的方法咱拿来炒面条,挺好。然而毕竟北方人习惯了吃面,所以米饭炒菜可以调剂,但总不能长吃,哪怕这米是国际标准、这鱼香肉丝是业内最佳,也只能捡适合自己习惯的内容拿过来用。

中学课本中有关聊斋的故事(同一个故事在不同剧种多版本出现)(2)

川剧《白蛇传》剧照(白素贞与小青)

有些剧目比如《白蛇传》,川剧人家有男版小青的演法、粤剧人家有水袖水斗的演法、婺剧人家有火爆断桥的演法,咱拿过来“秦腔化”,就可以上台演,就可以当作秦腔来看,这都没有问题。甚至有剧团是直接把田汉本套上了秦腔的作曲,其他环节及表演都演有变化,这样演也没问题。

剧种本身就是在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移植成功剧目,是互相借鉴最重要的手法。让同一故事的多个版本在同一剧种舞台上并存,是件好事;让同一故事的同一版本在不同剧种舞台上并存,也是件好事。

最怕是将优秀版本当成唯一标本,把自己的东西不加挑选的全扔掉,把人家的东西也不加挑选的全拿来,那就不好了。

中学课本中有关聊斋的故事(同一个故事在不同剧种多版本出现)(3)

粤剧《白蛇传·情》水袖斗法

所以,压根就不要担心在某个剧种里演同一个故事,会出现几个甚至十几个版本,因为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观众。喊叫“新版没观众”的人,也都不是自己花钱买票去看戏的人。

真正要担心的,反而是十多个剧种只用了一个版本,除了音乐,其他毫无变化,完全没有个性化特点。所以,让每一个白娘子都属于她自己,才是真正的尊重这个古老的白蛇传说。

作者:李想

编辑:妍薇

审核:王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