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周刊#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翻译家和语言学家,早年有丰富的海外留学经历,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文章讲究直面人生,却不以惨淡的笔墨;也讲国民性,却不攻击任何对象;以观者的态度,把世间纷繁写出幽默,追求心灵的启悟和淡然的心境。简单说,林语堂属于中国20世纪初的精英。

《苏东坡传》的林语堂倾其三年心血写作,也是心爱之作,更在当今十分流行。著于1936年赴美定居期间,逃离了日侵的战火,写得轻松自在,如沐春风,清新自然。

林语堂的传记,有当年稀有的多元化视角。以英国小说家萨克雷做比苏东坡;王安石变法内容诠释,以西方经济学视角进行解读;对二苏(苏轼、苏辙)的文学风格,更以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比照;价格的计算,以美元做单位;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以古希腊神话比喻;东坡画作,更是参考西方油画风格。如果说是崇洋媚外,书中仍然引经据典,儒家孔孟,佛学和中国道家比比皆是。没有通览古今中外,难有如此独特的角度。

苏东坡仍然是个乐天派。无论调任、入狱、被贬和流放,无论物质是否丰富,无论生活是否辛苦,时时刻刻对自己、对生活充满期待。“正是河豚欲上时”,正是好乐观心态的写照,才有诗词、绘画、文学多方面的高度成就,令政敌王安石都钦佩不已。这种乐观,不仅在林语堂笔下出现,从古至今,其他人对苏轼的解读中也是常常出现的。

今天读《苏东坡传》,了解和熟悉他,在于像林语堂一样,从他有些风趣的笔墨之中,找到一份心灵的领悟,找到一份淡然,给自己一份闲适的阳光。“正是河豚欲上时”,有这份乐观和期待,何愁对付不了工作生活中纷繁复杂,看淡所承受的种种压力。

再读苏东坡,学习林语堂独到视角,更是在淡然间处理纷繁事务、化解种种压力的独特处理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对于处理一个繁琐复杂的俗事,为啥一定要一根筋走到黑,谁说换一种方法就不是坚持了呢。变换角度,海阔天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为惠崇画作《春江晓景》所作的题画诗,苏东坡从竹子和桃树及鸭子戏水,再联想到蒌蒿,感悟河豚快可以吃了。何尝又不是淡然、期待,又不是另一种多元呢。今天风调雨顺,我们何尝不可以期待一下雨后的清新空气和鲈鱼肥美呢。

苏东坡写春宵一刻值千金(正是河豚欲上时)(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