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到一条消息,说北京的一座新地标:中国尊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了(可能早就能用了,是我out了)。这座大楼的建筑高度超过了五百米,成为北京第一高。曾几何时,北京的建筑越来越高,像什么北京台新址、财富中心、国贸三期、中央电视塔、奥森瞭望塔等等,比着赛一样的“长个儿”。
北京作为首都,又是国际化大都市,土地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地皮实在太贵,所以合理的利用空间也是无可厚非的事儿。那么在北京没有这么多高楼大厦的时候,您知道北京城的制高点是哪儿吗?是景山,即如今的景山公园。景山也叫煤山,有人说是因为山下挖出过煤而得名。
这还真是“道听途说”,是本人亲耳听到的,是骑三轮儿带着游客逛北京的人说的。您各位都清楚,北京周边有名儿的产煤区是门头沟那边儿,后来还不让挖了,北京城里甭说没有,就算有、更不让挖。再说了,煤层一般有多深?浅的也得几十米上百米吧?景山离着紫禁城多近?不怕把神武门挖塌喽啊?这不开玩笑吗?
景山公园在过去是皇家御园,如今与故宫后门(神武门)隔街相望。位于公园中心的景山别看相对高度只有45.7米,海拔高度都不到一百(94.2米),但它实实在在是那时的北京第一高。然而这京城制高点早先其实只是个土丘,后来成了用土堆积而成的人造景观。
远古时期,景山地区是永定河故道,由于地势较高,在永定河改道后逐渐成为土丘。辽代在此营建瑶屿行宫时,将余土堆积此处,“山势”由此渐高。金章宗时期,开凿西华潭(今北海太液池),再次将余土往山上堆积,并建成皇家苑囿,称“北苑”,山下环绕两重围墙,山上建瑶广楼,是当时的中都十二景之一。
元代,金朝北苑正处在大都城中心,于是将此处辟为专供皇帝游赏的区域,称“后苑”。古代皇帝有亲耕土地、为天下农民做表率的传统,元朝皇家的“一亩三分地”就在景山。此时,这个小土丘也终于有了它自己的名字,叫“青山”。另有传说,说景山(时称青山)是北京城的五大镇物之一。
因为它位于城中心,按照五行方位来说:中央戊己土,所以这座土山乃北京城五镇之一的土镇、也称中镇(这个传说您可以参见咱们之前发过的关于北京五镇传说的文章,一会儿我把链接放在文章下面),所以也叫镇山。
到了明朝,景山再次长个儿,因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在这个位置营建皇城,按照古代“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的说法,紫禁城以北是玄武之位,当有山,于是将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南海的泥土堆积在“青山”,形成五座山峰,称“万岁山”。
由于那时元朝的残存势力(史称北元)还没消除,因此为防止元兵围困北京引起燃料短缺,于是在景山脚下堆煤,这才是景山又叫“煤山”的真正原因。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就是在煤山上吊死的,有出京戏叫《煤山恨》(豫剧和西河大鼓也有),是高派(高庆奎先生)代表曲目之一,说的就是这事儿:
李闯王围困北京城,大明王朝气数已尽,崇祯帝自感无力回天,一边大骂廷臣误国,以致不可收拾;同时抚躬自责,斥为不肖子孙。绝望之余,遂往煤山自缢。临死前在衣襟上题写一行字、曰:“听凭分裂朕尸,毋许伤朕百姓。帝真仁慈之主也,至于失国,实天数使然,呜呼伤哉!”
后来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下沈阳请清军,多尔衮带兵入关,“帮助”明朝打跑了李自成,可自己却坐了江山。改朝换代后,清廷为笼络人心,将明思宗朱由检吊死的那棵歪脖儿槐树称为“罪槐”,用铁链锁住,并规定清室皇族成员路过此地都要下马步行。
您看我又跑题了,咱还说这景山得了。清顺治八年(1651年),景山之名正式确定,取《诗经》中“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之意。从此清廷对景山不断加以修饰和增建,到乾隆时期达到最辉煌、最繁盛的阶段,山前建了绮望楼,依山势在山上修了五方佛亭:中心建有万春亭,东侧依次是观妙亭和周赏亭,西侧依次建辑芳亭和富览亭,山后的寿皇殿建筑群也得以改建重修。
寿皇殿明清两代皇帝死后停灵的地方,也是存放遗像和祭祖之所,又叫“神御殿”。明朝寿皇殿在景山东北,清乾隆时期将旧殿拆除,改在今天这个位置。寿皇殿在解放后很长时间都不开放,还曾做为北京少年宫驻地。
庚子事变时,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景山是被法军最先占据,据说为了不让日军进景山,两方还发生过摩擦,后来俄军被法国人放进去后,才让日军进入。这么多人争执为的什么呢?还不是抢东西吗?景山五方佛亭原供有五尊佛像,其中四尊被掠走,各殿陈设宝物也被洗劫一空。在此次劫难中,景山破坏严重。代逃至陕西的清帝回到北京,景山已风华不再。
民国13年,冯玉祥部为驱逐溥仪出宫,架设大炮的地点就在景山,此后景山一度荒芜,并时常有军队驻扎。民国17年时,景山被辟为公园,供游人观赏。解放后,1950年至1955年,景山被军队短暂使用,1955年重新开始迎接游客。文革时期也曾关闭过几年,1978年再次开放。
如今的景山,早已不再是京城制高点,但是登上景山之巅,依然可以纵览故宫全貌,而且少年宫也已迁出寿皇殿,经过修缮的寿皇殿开始接待游客,这也使得故宫中轴线上的宫殿全部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