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随着封建王朝的建立,皇帝需要搭起一个班子,组建一套制度来统治管理。需要人才自然就必须有相应的人才选拔制度,尧、舜、禹时期便有了贤明者担当大任的传统,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后,朝廷的官员除了王子公侯的世袭制,还多采用举荐贤人等方式。

夏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都是极注重出身的。封建等级制度下使得上层贵族与下层平民之间的界限明显,平民几乎没有机会突破阶层限制走上仕途之路。直到隋朝时,新的选官制度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现象,带来了新的局面。

科举制度及发展过程(各个朝代下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与如何防范科场作弊)(1)

(图一:世卿世禄制等级示意图)

隋炀帝与科举制

隋炀帝杨广的事迹也是震撼古今的,不少人将他与千古一帝秦始皇相提并论,甚至在国外杨广的知名度高于其他的历史人物。首创科举制度、修建京杭大运河、迁都洛阳,在位期间的许多功绩,都对后世产生的极大的影响。只科举制一个制度,便历经唐宋元明清整个封建王朝时代,直至清末才被废除。

科举制度及发展过程(各个朝代下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与如何防范科场作弊)(2)

(图二:隋炀帝杨广)

在杨广创科举之前,九品中正制作为选官制度已经走向了衰落。东汉末年,宦官专政;西汉时期,察举制也腐败不堪。为了改善现状,三国时曹操曾多次颁布求贤令;曹丕时,陈群主设立了九品中正制,以便能召有才能的人入仕。初期试行虽有效果,但不久便出现了混乱的局面。世家大族独占上品,"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的局面已经形成。

西晋末年中正举人的选拔标准已经违背了"唯才是举"的 初衷。到了东晋南朝时,门阀士族享受着特权,为了保证自己家族的地位,排斥外来之人;久在酒色之中,这些不学无术的人早已无法担当起朝廷之任。南朝诸皇帝多出身寒门,他们启用寒门庶士协助处理政务,也因此,庶族地主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力量体系。寒门为了得到参与政坛的机会、门阀士族的腐朽堕落都推动了九品中正制的改革,科举制的诞生。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

科举制得名于分科取士,隋朝时设"进士科"。唐承隋制,分为常举和制举,武则天时期有了殿举和武举。殿试的产生一方面防止了考场上的腐败现象。众所周知,唐朝是诗歌盛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小李杜等诗歌大家如雨后春笋般;不止有抱负的男子能出口成诗,更有楚馆歌女吟诵作曲。诗歌的普及与唐朝时诗赋成为科举考察的内容密不可分。

科举制度及发展过程(各个朝代下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与如何防范科场作弊)(3)

(图三:唐朝科举图)

唐朝时诗赋分为明经、进士两科,除此以外,唐代取士还采取名人推荐的方式。关于科举制在唐朝时期的创举除了武则天期间的殿试,还产生了武举;科举制由此分成了文试与武举两个分支。在唐朝科举没有更大的改变,作为一项选官制度,刺激了当时的诗坛发展;反而是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在规模和制度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宋之前,科举不算是取士的正途,选官方式还有察举制等方式。宋朝时废除了察举制,奉科举为正式的入仕途经。科举制度地位提高、选拔名额也大大增加,科举及第后的士子地位和待遇也非比寻常,也因此吸引了众多的寒门弟子。宋朝官员的地位可以说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最让人羡慕的。

除了地位的改善,宋朝为了科举考场的公平性,创建了一系列防止作弊的制度。其中"糊名"与"誊录"指的是将考生考卷做统一誊写、抄录,批阅试卷时将名字抬头等做密封处理。除此之外,对各个主考官也有限制,采用锁院制:一旦主考官确定,便立即将其隔离;官员等的子弟、亲戚、门生等参加科举的,另外安排监考人员,防止勾结、徇私舞弊等情况的发生。

科举制度及发展过程(各个朝代下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与如何防范科场作弊)(4)

(图四:科举考场防作弊设置)

元明时期的科举之变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在隋唐宋构架的框架下,元朝往里填入了自己的特色。其中有人们较为熟悉的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选拔制度,由于元朝时独特的统治方式,对少数民族与汉族人区别对待,因俗而治。统治者将国民划分四等,在考试选拔的各方面也都不相同,带有民族歧视的色彩。也是在元朝指定了《四书》、《五经》作为科举的必备教材,后世一直延续了这个规定,对于封建时期的教育影响久远。

科举制度及发展过程(各个朝代下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与如何防范科场作弊)(5)

(图五:八股文文章)

元朝时的科举已经要求非常严格了,这项选官制度也渐渐完善,为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走向"八股制"鼎盛时期更进一步。明朝时逢三年开科一次,并形成了"永制"的科举定式,以八股为考试固定文体,类似现代高考中常考的议论文体。明朝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科举体系纳入了学校教育,考核标准化的目的是控制士子思想,维护中央集权。这一举动造成的后果就是刻板的八股文使得文学、教育等领域落败不堪。

科举场上的各种防范措施

科举作为一种考试,必然逃不过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有贿赂考官、走后门的,也有找替考、夹带小抄的,名利的刺激下,考生们也算是绞尽脑汁,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花招。为了尽力保障考试的公平,各个朝代也有相应的防范规定,并且有越来越规范统一的趋势。防范举措从宋朝开始正式出现,唐朝时已经有了防止代考的识人官,清朝时已经有了"准考证"制度来防止考生替考。

结语:

随着防范制度的不断加强,科举对于国家选才越来越重要,为了维护公平,防作弊已经是科举的重要一环,到了明清时期,已从规范考试文体到了规定所携带物品,所用工具等的尺寸等程度。虽然标准的统一看似是维护了考试的公平,但格式化的科举已经不再像唐朝时能激发文人志士的创作了,它变得越来越脱离现实,只局限于儒家经典的内容,使得科举作品仅仅是纸上谈兵,不能褒贬时弊,早在宋朝时,就要求科举仕子要就时事来发表意见观点,而到了明清,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影响,科举制度制培养出的是一代代思想固化,不切实际的臣子,大大限制了学子的想象力,成了君主制的牺牲品,不免令人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