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海南知名侨乡文昌市铺前镇的早晨并不宁静,新建好的铺前大桥下,腥咸的海风吹来,渔民、鱼贩的呐喊声此起彼伏。

海南老城有什么美食特色 文昌铺前百年老街的新韵味(1)

铺前渔港。(图片来源:南海网 )

海南老城有什么美食特色 文昌铺前百年老街的新韵味(2)

铺前渔港,鱼货上岸。(图片来源:南海网 )

中新社报道,铺前镇三面环海,自古就是海南重要的港口古镇,是海南货物和人员出洋的主要港口。从明朝起,就有海南人经铺前港下南洋,每年有成千上万人经此“南下”。1877年左右,当年闯南洋的文昌人在异国艰辛创业成功后回到铺前,建起了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

连接海口和文昌铺前镇的铺前大桥将于今年通车,这是中国首座跨越地震活动断层的跨海桥梁,全长5.597公里,其中跨海大桥长约3.959公里。成为海南新地标的铺前大桥,将促进文昌旅游焕发新生。

铺前大桥下的铺前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侨文化浓郁。在铺前镇的地标胜利老街,一座座百年骑楼建筑虽历经风雨,但风范尚存,阳台、花栏别具特色,中西和壁的立面装饰各有不同。两旁的杂货店、理发店、食铺、渔网渔具店令人顿觉时空交错。

胜利老街是目前海南省古建筑留存最多的街道之一。街长约400米,店铺建筑跨人行道建。在其最繁荣的时期曾流传“东奔西走,不如到铺前和海口”一说。

胜利老街不少商铺都有些年头。街边一间理发店,背已略驼的符师傅在为同辈的顾客修剪头发。他介绍,这家店已开了50多年,父亲当年是镇上有名的理发师,许多华侨从国外回来,舟车劳顿,一下船,暂不回家,先到店里来,理理头发,刮刮胡须,洗头净面之后,才回家去见亲人。

88岁的符福琚在老街开钟表店已有70多年。他介绍,铺面所在的房子已有逾90年历史,是一位越南文昌籍华侨所建。如今,符福琚的两个儿子都在跟着学修表。

一家名为“阿妹糟粕醋”的小吃店吸引着来往的人们。糟粕醋是铺前的传统小吃,已经陪伴着符英敏走过了几十年的时光。多年前她的母亲就开始制作糟粕醋,并担着沿街叫卖,慢慢地攒下了人气,后来才有了这家小吃店。

一把海菜,一块马蹄蟹,几颗海螺,几团石葱,再加上一些牛杂和海带盛入碗中,舀起一勺酸辣的汤汁,淋在食材上……许多人专程前往,就为了这一口酸爽味儿。符英敏也将自己的手艺传给了下一代。

如今,铺前镇对胜利老街进行立面改造和修复。王海妹看中铺前的发展前景,三年前和丈夫回到老街做海鲜干货生意。“从早上忙到中午,要把网上订购的干货发快递出去。”王海妹已从单一门店发展到“线上 线下”销售,生意蒸蒸日上。

铺前镇委书记林勉表示,当前该镇积极谋划铺前特色小镇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用好南洋文化、渔港美食这“两张牌”,打造旅游发展新亮点。

“铺前”名称之由来

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月,南越国发生叛乱,汉武帝派遣10万将士分五路大军合击南越。其中一路以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从湖南进入连州;一路以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从江西进入南雄……五路大军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在海南岛设置儋耳、珠崖二郡,领16县,其中铺前地区属珠崖郡紫贝县,即今天的文昌市。

“铺前墟的名称,富有历史传奇。”文昌市铺前镇文化站原站长陈继华说,明朝时,铺前港已经开发利用,是一处天然的良港。当时,居民多数都是从福建莆田迁来,为了纪念莆田故土,他们选用汉语谐音,初取名“铺田”,后改为“铺前”。

不过,也有人认为,铺前沿海地名大都以地貌和船渡口处民间叫法命名,如后港、溪口等,铺前这个渡口当时没有村子,只有一两间铺子,故来往百姓习惯称此渡口为“铺前”。

独特的自然地理和风土人文,决定了一个地区独特的发展历程。铺前辖区海岸线长约38公里,拥有铺前港、新埠港、歌村港、林梧港、木兰湾等多个天然港湾,大小渡口环绕四周;红树林、海滩等旅游资源丰富,滩涂面积9万多亩;七星岭、虎威岭等拔地而起,虎视琼州海峡,是极为显著的方位地标。

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亥时(即公元1605年7月13日晚9时至11时),琼北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是时天崩地裂,屋毁人亡。原先琼文交界处的一条小河沟,瞬间变成今天的铺前港和东寨港;原先陆地上的72个村庄,永远陷落于大海,成为稀世罕见的“海底村庄”。

大地震破坏了铺前与海口演丰一带的地形地貌,原先,72个村庄及北港岛与铺前仅有一河溪之隔,如今,72个村庄沉入海底,只有北港岛孤浮海上,现在的铺前及南山岭一带仍是陆地。不过,也有人说,南山岭是地震造成的地面隆起,因为“南山岭”这一地名在清咸丰年间编制的《文昌县志》中才正式出现。

世所罕见的琼北大地震

关于这场琼北大地震,震后不久成书的万历《琼州府志》作了详实记载:“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亥时,地大震,自东北起,声响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尽,郡城中压死者几千。地裂水沙涌出,南湖水深三尺,田地陷没者不可胜记,调塘等都田沉成海,及若干顷。”

全国政协原常委、中国侨联原副主席林明江考证,当年,琼州府同知吴篯向朝廷的申文中也有关于琼北大地震的叙述:“初如奔车之辗,继如风楫之颠。腾腾掣掣,若遭拆轴,寝者魂惊,醒者魄散……耳旋闻哭声、喊声,喧传远近,始知城内外一时俱灾矣。少许传城东门为流沙壅闭矣,再传望云楼忽没不见……文庙、城隍庙、社稷坛及各神祠,则又见金碧威仪荡然澌败,而明星塔且折弯如截矣。”

大地震发生时,曾任南京礼部尚书的海南明代名臣、定安才子王弘诲已退隐归故里6年,他亲历了这场大地震,留下一篇诗作《地震梦中得诗》:“气运南来尽海邦,风流宁用数诸姜。魁奇振古标群岛,轰烈从今闹几场。五百明良扶地轴,三千礼禾破天荒。凭谁寄语东坡老,眼力何人较最长?”

在铺前民间,当地的《黄氏家谱》《郑氏家谱》《符氏家谱》等,对大地震也有记载。如《黄氏家谱》“地裂志”中记述:“人世沧桑,地震改变了此一带的地理,截断了与铺前市的半海陆路线。原来儒林村一带与铺前市之隔离仅一衣带水,只要向北淌过一条小溪沟,沿茄椗林走上去便到了铺前市。”

据专家考证,琼北大地震是海南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当年震级为7.5级,极震区最大裂度达10度,震源深度15公里,地面一次垂直升降最大幅度达3-4米,沦陷成海的最大幅度在10米左右。大震有感范围颇广,北部跨越南岭至湖南临武、广西桂林,东北部至粤东惠来、潮州一带。

震后诞生今日之铺前

琼北大地震造成演州河下游两岸的72个村庄完全被海水吞没,其中包括曾因经常举办龙舟赛会而闻名于世的东寨村,形成了海内外闻名的“海底村庄”。后人为了纪念东寨村,将这片新海命名为“东寨港”,并将琼州府为逃生百姓暂时安置的高地称为“寄口”,即今天的演丰曲口。

如今,东寨港、铺前湾、北创港、东营港,以及海口长流、澄迈马村、临高马袅一带,茫茫海面都是当时大地震的产物。特别是铺前湾、东寨港一带,陆陷成海遗址的分布达百余平方公里,包括古村落、房屋、井台、坟场、耕地、盐田,以及地震裂痕沟等,形成了我国唯一地震陆陷成海的历史遗迹。

行走铺前,当海水退潮时,从铺前湾至北创港东西长约10公里、宽1公里的浅海地带,可见平坦的古耕地阡陌纵横。从铺前湾至东寨港一带的海底与滩涂上,古村庄的废墟遗迹隐约可见,透过海水,可见玄武岩的石板棺材、墓碑、水井和舂米石等有序排列……

铺前对面的北港岛,原本也与陆地相连。大地震时,原来的仁村、仁村南、北港北被陷入海底,留下道头村、后溪村、上田村和黑坡形成了现在的北港岛,孤浮海上。离铺前湾4公里处的古仁村陷落遗址,透过10米深的海水,当年村庄的庭院、参差的房屋遗址依稀可辨。

铺前湾与东寨港之间的海面上,有个被称之为“浮水墩”的小岛。远看,这个小孤岛好似浮出水面的小土墩;近看,为圆形小岛,岗顶平缓,野草杂树丛生。当地老人说,当年这里是海水所淹没村庄的一处高地,上面有一大一小两座古墓,墓顶圆锥形,墓前有石雕的祭台,附近海下有沉下海底的一座戏台。小岛上原有用完整石料雕琢而成的石床和石椅,可惜由于缺乏保护已经丢失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