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夏日与你相遇杭州(见人见物见生活)(1)

浪漫夏日与你相遇杭州(见人见物见生活)(2)

浪漫夏日与你相遇杭州(见人见物见生活)(3)

浪漫夏日与你相遇杭州(见人见物见生活)(4)

浪漫夏日与你相遇杭州(见人见物见生活)(5)

浪漫夏日与你相遇杭州(见人见物见生活)(6)

天河乞巧习俗以广州乞巧文化节为载体,将成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扫码看专题

浪漫夏日与你相遇杭州(见人见物见生活)(7)

为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动、“四个出新出彩”,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广州市天河区委、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22·广州乞巧文化节”将于7月31日上午在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举行启动仪式,活动持续至8月5日。主会场设在素有“中国乞巧第一村”美誉的天河珠村,分会场包括华南国家植物园、琪林里文旅产业园、广州塔、花城广场、正佳广场、合利天德广场、VLAB翌方181创意园、未来社、广州市新狮路运动形式传承馆。

“2022·广州乞巧文化节”活动以“七夕天河 绽放广州”为主题,以“传”为活动线索,分为“传·非遗”“传·守正”“传·薪火”“传·融合”“传·相逢”“传·创新”“传·生活”7大系列活动,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传播乞巧文化的传统、传承和创新,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在广州绽放迷人光彩。据了解,以天河珠村为主体、以非遗天河乞巧习俗为文化内核的广州乞巧文化节,自2005年举办以来,迄今已连续举办了17届,成为广州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盛事。

01 创新

启动仪式首次推出

元宇宙数字博物馆

2022·广州乞巧文化节的启动仪式将于7月31日上午,在全国首个以乞巧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举行。

本次启动仪式将别开生面地采用沉浸式观赏体验的方式,在7个沉浸式地点分别融入7个主题节目,包括国家非遗项目《舞狮迎宾》、原创少儿粤剧表演《锦绣天河》、古琴演奏《鹊桥仙》、原创歌曲《七夕天河》等。参观人员既能流动参观馆内优秀传统手工艺作品,又能观赏节目之“巧”。

此外,启动仪式现场将邀请非遗专家、乞巧传承人及传承基地负责人畅谈乞巧文化发展。乞巧传承人还将向传承基地——珠村小学的学生代表颁发“乞巧非遗小使者代表”证书。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启动仪式将首次推出元宇宙数字乞巧文化博物馆。利用元宇宙概念,通过720度全方位拍摄、全景合成、H5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技术,全方位展示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的艺术展项,实现馆内1:1三维数字孪生,构建元宇宙中的乞巧文化博物馆,观众足不出户即可沉浸式体验乞巧文化的魅力。

02 守正

主会场呈现原汁原味乞巧习俗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旧时少女通过展示心灵手巧向织女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而在当代,乞巧节的民俗文化在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天河珠村得到保留、传承和复苏,为珠村赢得“中国乞巧第一村”的美誉。2011年,以珠村乞巧为代表的天河乞巧习俗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村亦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作为“2022·广州乞巧文化节”的主会场,在本届活动期间,天河珠村的潘氏宗祠内将制作传统乞巧供案,集中展示民间精巧的乞巧工艺。珠村明德堂将按传统习俗进行“祈福”“迎仙”“拜七娘”“对月乞巧”等活动,供市民、游客自由观摩。

03 破圈

多业态创新融合助力文化节

除了主会场天河珠村,本届乞巧文化节在广州市内还设有九大分会场,为市民准备了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通过“非遗 艺术”“非遗 旅游”“非遗 文创”“非遗 研学”等多业态创新融合,激发乞巧文化“破圈”活力,亦进一步促进非遗和文商旅的深度融合发展。

在花城广场,由南方都市报社、N视频策划组织的“七夕天河 绽放广州”主题快闪活动将于8月4日上演,南方都市报视频号、N视频客户端、N视频视频号等平台进行同步直播。以户外场地为舞台,通过当代艺术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与碰撞,呈现“戏剧”“舞蹈”“歌唱”“朗诵”“情景剧”等多个路演,打造一场兼具线下趣味互动性和线上传播影响力的创意活动。

在华南国家植物园,“缘聚天河”启动仪式、“同框30周年华植再相逢”照片征集等主题活动将在此举办,首创“绿色爱情”新概念,通过青年联谊活动的形式,在清新自然的环境氛围中缔结友谊、成就爱情。

此外,分会场还将举办广州塔亮灯、“儿狮学艺”研学、探寻“爱情密码”、艺术展、趣味手作体验等乞巧主题活动,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04 展望

打造“人文湾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

近年来,天河区全面贯彻落实非遗保护责任,加强非遗机构、制度、阵地建设。目前,全区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5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个,省级项目2个,市级项目3个,区级项目48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人,其中省级1人、市级4人、区级21人。近5年来,新增《广彩烧瓷制作技艺》《粤剧面谱绘制技艺》等区级以上非遗项目22项,新增区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8人。

而以非遗天河乞巧习俗为文化内核的广州乞巧文化节,自2005年举办以来,迄今已连续举办了17届,成为广州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盛事,收获了广泛关注。据组委会统计数据,2021年,广州乞巧文化节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参与人次近300万。

乞巧节习俗不仅流行于广州市的天河、黄埔、番禺等区域,香港、澳门亦有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摆七夕”“拜七姐”等仪式的传统。天河乞巧习俗,作为岭南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凝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重要一脉。

近年来,随着岭南文化“双创”工程的深入实施,作为非遗的天河乞巧习俗,以广州乞巧文化节为载体,在保留岭南优秀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表现形式,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科技的融合路径,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成为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天河样本。

未来,在助力文化强省和人文湾区建设上,广州乞巧文化节将继续守正创新,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

乞巧文化资深研究者储冬爱:广州地区的乞巧习俗重在“摆巧”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民俗学博士储冬爱,是长期深耕乞巧文化研究的资深学者。她与乞巧节及天河珠村的缘分,从2004年开始便从未间断。2004年,尚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储冬爱,因缘际会下认识了珠村村民、珠村乞巧文化的早期推广者潘剑明。在他的指引下,储冬爱来到珠村,第一次亲身接触到乞巧节,顿时被这一完全属于女性的“女节”所吸引。在长期跟踪和调查的过程中,她愈加发现乞巧节的重要意义:“广州地区传统乞巧节以未婚女性为主角,乞巧的过程中,少女们一方面展现了心灵手巧的技艺,另一方面向神灵祈求灵巧、智慧与姻缘,这是一个女性建构自我、彰显价值与地位的过程。即使在女性意识充分现代化的今天,乞巧节对智慧、灵巧、美丽的追求,对经济独立和精神健康的倡导,依然有助于女性的性别认同和个体建设。”

储冬爱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广州地区的乞巧习俗重在“摆巧”,即未婚女性在自家庭院或家族祠堂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这种展示女红技艺、“任观不禁”的气度体现出岭南文化的务实风格。

这种务实还体现在政府与民间对传承和发扬乞巧文化的决心上。从2005年第一届广州乞巧文化节举办开始,储冬爱就深度参与其中,或是担任乞巧相关比赛的评委,或是作为专家学者为该节的发展建言献策,十八年来一路见证着广州乞巧文化节在守正中创新谋变。

“广州乞巧文化节连续举办18年,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以及广州这座城市发达的商业文化与媒介,它将一个原本仅限于村落的节日习俗推向现代化的大都市,推动了民俗的复兴。在传承传统习俗的基础上,每年创新,鼓励了更多的城市年轻人加入。”储冬爱回忆,从早期举办的乞巧女儿形象创意大赛、七夕花车巡游,再到后来在小蛮腰举行传统的女子笈礼,都是广州乞巧文化节的创举。

即将开幕的新一届广州乞巧文化节,是今年2月广东召开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后举办的首届,站在新的起点上,彰显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储冬爱认为,“今年的广州乞巧文化节将首次推出元宇宙数字乞巧文化博物馆,并创新了很多非遗和新业态结合的玩法,这些都不失为推动岭南文化‘双创’的一种尝试。”但在寻求创新之余,储冬爱亦强调,乞巧文化的保护需要回到传统,因为非遗保护的核心概念是还原、传承与维护,这是整个传统文化事业的核心。传统和现实的整理至关重要。

专题采写:南都记者 钟欣 实习生 姜文君

图片:主办方、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