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能被称为国宝的数不胜数,然而说到玉器,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人人皆知的“和氏璧”。千年以来,围绕着和氏璧,不知发生了多少腥风血雨,勾心斗角的故事。成为“十大历史之谜”其中之一。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和氏璧,天下共传之宝也。”鼎鼎大名的和氏璧,一开始却无人问津,险些被当做普通石头扔掉。其有关的记录最早收录于《韩非子》之中。

战国和氏璧下落原因(史记中提及的国宝和氏璧)(1)

根据《韩非子》的记载,国宝和氏璧诞生于如今襄阳南漳县一处山洼,本是一块古朴无奇的大石头。楚人卞和无意得到,坚信这是块完美玉石,献给了楚王。然而宫廷玉匠认为这就只是块普通石头。楚王大怒之下,砍去了卞和左足。第二代楚王登位后,卞和又一次进献玉石,玉匠依然说是石头。卞和从而又被砍去右足。直到第三代楚王登基,派人剖开玉石,果然发现内藏精美稀世宝玉,于是安排能工巧匠雕刻成形,并以卞和的氏命名为“和氏璧”。从此天下闻名,传出“价值连城”“完璧归赵”等等典故。

然而,天下第一玉,国宝和氏璧到底什么样子呢?

和氏璧可能是月光石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惜笔墨叙述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情节。但有关国宝和氏璧的样子,却用“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一笔带过。

有很多人认为和氏璧属于和田玉,这种说法大错特错。

和田玉虽因新疆和田而命名,但其并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而是一类产品的名称。透闪石成份占98%以上的石头都命名为和田玉。但是在古代,尤其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和田玉被称为“昆山之玉”,特指昆仑山所产玉石。直到清光绪年设立和田直隶州时,才正式出现“和田玉”的叫法。

战国和氏璧下落原因(史记中提及的国宝和氏璧)(2)

《史记》中“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古人杜兴庭在《录异记》中也说:“岁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之后的《后汉书》、《太平环宇记》等史籍,都明确说明和氏璧出自荆山,而非和田。所以和氏璧不可能是“昆山之玉”和田玉。

通过地质勘探,和氏璧极有可能是产在荆山地区月光石,这里的月光石所呈现的“变彩”效果与史籍的“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描述如出一辙。

战国和氏璧下落原因(史记中提及的国宝和氏璧)(3)

在矿物学上,月光石化学成分为一定比例的钠长石、钙长石。具有玻璃和珍珠的光泽,硬度与翡翠相似。在光线的照射下,便能从不同的侧面看到不同的色彩。

和氏璧的下落

和氏壁面世后,一直是楚国国宝,楚威王时,和氏璧被赏给了相国昭阳,昭阳大喜,在赤山设宴庆贺,席间众人争相观赏,然而和氏璧不翼而飞。事隔50年后,和氏璧突然在赵国出现,虽然不知其中原因,但却因此上演了一处“完璧归赵”的故事,被司马迁记载在《史记》之中。

之后,又不知道什么原因,和氏壁最终落到了秦国手中,被嬴政改成了玉玺,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战国和氏璧下落原因(史记中提及的国宝和氏璧)(4)

从秦朝开始,和氏璧从美玉升级为传国之宝,历代帝王都以此玺作为国器。得到则意味“受命于天”,失去则“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传国玉玺,则会被认为“名不正言不顺”,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秦朝灭亡之后,和氏璧改制的“传国玉玺”落入刘邦手中。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传国玉玺”落入孙坚、袁术之手,之后传魏、晋两朝。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玉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年才重新归唐。然而经历五代十国之乱,“传国玉玺”从此下落不明,让宋朝历代皇帝格外尴尬。

战国和氏璧下落原因(史记中提及的国宝和氏璧)(5)

宋哲宗时期,有农夫耕田时发现一块玉玺,敬献给朝廷。经多位大学士考证,宋哲宗最终拍板,确认这就是失传多年的“传国玉玺”。然而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不过是宋哲宗为了证明政权“正统”的伎俩,不予认可。

北宋末年,“靖康之乱”金兵破汴梁,“传国玉玺”被金国掠走,再次销声匿迹。而到了元朝,“传国玉玺”又突然出现在大都,被人叫卖,被丞相伯颜购得,而后伯颜将收缴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又一次消声灭迹。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派遣徐达深入漠北,将残元势力赶到极北荒漠,但传国玉玺依然没有找到。

之后百年间,江湖上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但大多鉴定为赝品,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得到了一块所谓元朝“传国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但在清末,这块存放在沈阳故宫的玉玺不知所踪。就此,有关传国玉玺彻底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令人叹息。

战国和氏璧下落原因(史记中提及的国宝和氏璧)(6)

更多资讯请关注“酒歌说文”,为您提供更多国学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博大精深的国学,只需每天看上一眼。


战国和氏璧下落原因(史记中提及的国宝和氏璧)(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