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

和氏璧的故事,最早来自《韩非子》。《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今襄阳南漳县历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

等到楚厉王驾崩了,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楚武王。楚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

楚武王驾崩了,楚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楚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楚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绝世美玉

和氏璧传国玉玺到底去哪儿了(传国玉玺和氏璧)(1)

玉者,国之重器也。因此遭到了各国的疯狂争夺。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

楚国令伊昭阳,灭赵败魏后,楚威王奖励功臣,把和氏璧赏赐给了令伊昭阳。有一天,昭阳率百余个宾客游览赤山,席间应众人的请求,把和氏璧拿出来相互传视了。

当时山下的深潭中,有一丈长的大鱼和无数小鱼跃出水面,大家争相看这个奇观,到了散席的时候,发现和氏璧竟然不翼而飞了!

当时张仪还真是昭阳门下名声不显的小门客,大家都怀疑张仪这么穷的人,道德品质败坏,肯定是他把丞相的和氏璧偷走了,一起把张仪抓了起来,打了几百棍,张仪当时被打的差点不在了。“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后来张仪到了秦国成了秦国的丞相后因为这件事还报复了。

但是和氏璧就这样失去下落了。和氏璧到底是不是张仪偷的,还是谁偷的,这个案子到现在还没查出来。

后来和氏璧突然出现在了赵国。

赵国太监缪贤偶然用五百金买到了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了,把和氏璧占为己有了。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

也有说法是,后来和氏璧找到了,楚国公子向赵国求婚,使得和氏璧到了赵国。

和氏璧传国玉玺到底去哪儿了(传国玉玺和氏璧)(2)

完璧归赵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时赵国比秦国稍微弱小一些,这件事情让秦昭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把玩着和氏璧,始终不舍得放手,却又惧怕秦国的威严,心中如猫,百爪挠心,却又不得不放手,无奈感叹:表示我太难了。

宦者令缪贤向赵惠文王觐见,推荐其门下的门客蔺相如去完成这项使命,最终蔺相如不辱使命,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和氏璧传国玉玺到底去哪儿了(传国玉玺和氏璧)(3)

蔺相如回国后,赵惠文王认为他是一位称职的大夫,身为使臣不受诸侯的欺辱,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蔺相如竟然还机智的保住了天下至宝和氏璧,于是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和氏璧传国玉玺到底去哪儿了(传国玉玺和氏璧)(4)

此后,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和氏璧。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和氏璧传国玉玺到底去哪儿了(传国玉玺和氏璧)(5)

数十年后,秦灭赵,和氏璧终于落入秦国。

秦嬴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和氏璧传国玉玺到底去哪儿了(传国玉玺和氏璧)(6)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

8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献上。传国玺,夫复归来。其事真假难辨,也是一千古疑案。

传国玉玺

秦子婴元年(公元前207年)冬,刘邦驻军霸上,将玉玺献给了刘邦,刘邦于是将此宝随身佩戴,并代代相受,称它为“汉传国玺”。

璧有微瑕

后来外戚王莽篡汉,派王舜进宫索要玉玺,王莽姑母,太后见到王舜大骂,说:“你们父子受汉室恩惠,几代的富贵, 称着疏忽的时候夺取玉玺,这样的行为,真是连猪狗都不如!

“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 !”《汉书·元后传》

随即将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

这也是金镶玉典故的由来。

几经沉浮

之后玉玺落入“位面之子”刘秀的手中,东汉衰微后,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得到传国玺后,心生有了想要占为己有的想法了,偷偷把玉玺藏在他老婆吴氏那里。

没想到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好运,不久他就在岘山阵亡。袁术乘孙坚媳妇回老家的时候,派兵在半路抢到了玉玺,称帝。

袁术死后,又被荆州刺史徐璆把传国玺抢去献给了曹操。

之后三国归晋,玉玺被晋武帝司马炎得到了,后来东晋八王之乱,自相残杀,以致五胡乱华。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王弥攻入洛阳,俘虏晋怀帝并得传国玺。

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刘聪,还不懂得传国玺的意义,他把晋怀帝和传国玺都迁到平阳“保管”起来。

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玉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资治通鉴》卷90《晋纪十二》)

胡嵩宁被靳准杀死,也不敢接受。不久靳准被杀,和氏璧也被刘曜得到了。

公元328年,石勒攻杀刘曜,得传国玺,在玺的一边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题辞。后赵传至,内乱,冉闵杀了石鉴,夺得了玉玺,传给了儿子冉智。

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冉闵的老婆已经把传国玉玺献出来了,封他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而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

其实当时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大将军蒋干手中赚得玉玺,遣都护何融怀玺至枋头,交给晋安西将军谢尚,谢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至此,传国玺历四十二年而复归于晋。

和氏璧传国玉玺到底去哪儿了(传国玉玺和氏璧)(7)

从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朝帝都没有传国玉玺,以至于北方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太平御览》卷682《仪式部三·玺》)

到了晋永和年间,晋朝玉玺失而复得,人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

玺至建康,百僚毕贺。玉玺其重若此。

后来玉玺在侯景,隋文帝,宇文化及手中几经传送,宇文化及兵败后,隋朝灭亡了。

萧皇后带着皇孙政道和传国玉玺逃到了漠北突厥那里。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大唐战神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一年,迎接萧皇后与皇孙杨政道返回了中原,传国玉玺归于李唐,李世民龙颜大悦。

唐传二百七十余年到了唐昭宗。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得传国玉玺,建立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玉玺转归后唐李存勖。

又十三年以后,儿皇帝石敬瑭带领契丹军队到了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和曹太后、刘皇后带着传国玉玺登上了玄武楼。

石敬瑭攻陷洛阳,李从珂自焚,于是传国玉玺失踪,又成了千古疑案。

传国玉玺从发现和氏璧开始,传到了唐朝末年,总共一千六百多年。可是从此不知所踪。

宋元国玺

和氏璧传国玉玺到底去哪儿了(传国玉玺和氏璧)(8)

后周太祖郭威建国的时候,到处派人找都没找到传国玉玺,无奈让手下做了“皇帝神宝”两方玉玺,一直传到了北宋。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周恭帝柴宗训将皇位“禅让”于赵匡胤,但是赵匡胤只是得到了后周太祖郭威“自己制作”的两方宝印,没有得到传国玉玺。

因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宣扬得到传国玉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传国玺”不断问世。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咸阳县民段义在河南乡掘地得一宝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次年正月送至京师,经蔡京等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也有是可能蔡京奉承皇帝故意这样说,皇帝也开心的默认了。

三十年后,金俘徽宗、钦宗二帝,宝玺也被金人掳去。

后来元灭金国,权相伯颜只见“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经监察御史杨桓辨认,刻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是又被确认为秦玺。

但是元朝权臣伯颜曾经把元朝收缴的各国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也恐怕在其中遭到了不测。

明清国玺

和氏璧传国玉玺到底去哪儿了(传国玉玺和氏璧)(9)

明朝时,朱元璋以布衣之身得到了天下,他听说元朝得到过传国玺,而且已经被元顺帝带着逃到了大漠以北时,不惜派徐达带兵数十万入漠北希望夺回玉玺。

大臣解缙还为此上表请罢兵戎,以利百姓生息。后来李文忠两次远征,俘虏了元后妃和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玺,但是却没有找到传国玉玺。

又过了许多年,有一年,在漠北,有一位牧羊的人看到一只羊老是用蹄子在地上刨。挖开一看,发现下面埋着一块晶莹碧透的玉玺。

他把它献给了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也鉴定为“传国玺”。

消息传到漠南,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那里,他因为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一直怀着恢复祖业的志向,听到这个消息,马上率领二十万大军来抢,经过一场血战,果然抢到了玉玺。

明弘治十三年,鄠县(今户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到了传国玉玺,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给了明孝宗皇帝。但明孝宗怀疑它是假的,得到了没有使用。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明朝末年,相传由元顺帝带到沙漠的传国玉玺,竟然被后金清太宗在林丹汗的太后那里得到了。

皇太极大喜过望,于是改国号金国为大清。

于“上年八月得元代传国玺于元裔林丹汗之苏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国计”,改“金”为“清”国号。

又有说法不是这样。

清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后金皇太极派他的弟弟多尔衮西征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玺投降。

但皇太极得玺一看,才见上面刻的是“制诰之宝”四字。原来不是秦玺,而是汉元帝命昭君出塞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制作的玉玺。

可是,皇太极还是对外宣称他得了传国玉玺,并正式改国号为“清”。

清朝乾隆年间,紫禁城内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颗玺,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宫中一直说它是传国玉玺。

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是假的,赝品。(《日下旧闻考》卷14《国朝宫室》)

国玺何在

蔡京鉴定的传国玺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林丹汗抢到的玉玺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和氏璧自战国时,楚国最先得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制作成玉玺后,传到唐朝末年后,总共一千六百多年。

从此不知所踪。

朋友们,你们认为玉玺何时不见的呢?欢迎探讨。

文丨历史天下

图片来自网络,每天更新你感兴趣的历史内容,感谢关注,收藏,转发,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