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国武圣孙禄堂

不输叶问,这位宗师才是民国时期的真正“武圣”!

真正能够“打十个”的民国武圣孙禄堂

近段时间,经典功夫电影《叶问4》在电影市场受到了影迷们的热捧。据传言这部电影将是甄子丹的最后一部功夫片,也是叶问系列的完结,引起了众多功夫迷们的不胜唏嘘,纷纷走进影院一睹最后的传奇。即便整个功夫电影在国内电影市场已经完全衰落,但叶问系列的出现,还是将原本声名不彰的一代民国武学宗师叶问变得家喻户晓。不过,虽然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伴随着那一句“我要打十个”的经典台词,叶问已经是民国最强的武术家。但实际上,在真实的民国武术历史中,叶问还远远称不上最强,甚至连前三都可能很难挤进去。

武林四大高手叶问排第几位(这位宗师才是民国时期的真正)(1)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民国武林江湖中的最强之人,莫过于当时人称的“三绝”,分别为武圣孙禄堂、长枪李书文、剑仙李景林。这三人武艺高超,实力惊人,在当时武林中留下了非常多的传说。这其中,又以孙禄堂数秒内震飞几名日本力士的故事,最为人津津乐道(这也是叶问电影“打洋人”的最初原型)。因此,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位武圣孙禄堂的传奇故事。

孙禄堂(1860-1933年)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河北省完县人,是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儒武宗师。在近代武林中素有武圣,武神,万能手,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

孙禄堂从小就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喜爱武术,不过身世却十分不幸。在年仅七岁的时候,孙禄堂的父亲就不幸逝世,这导致了原本就穷苦的家庭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柱,变得更加困顿不堪。而原本在私塾上学孙禄堂,也因为这一变故不得不辍学回家,跟随同乡一名吴姓武术世家学习内功、轻功、散手及暗器等武术。

孙禄堂对于武术的悟性非常高,别人往往要花数年才能融会贯通的东西,孙禄堂很快就能领悟,因此深得师傅的喜爱。不过好景不长,在他十二岁时的年关,母亲又身患重病。当时尚还年幼的孙禄堂愧悔自己无奉养之能,十分自责,于是万念俱灰的在村外枣林中自缢。幸好在次日清晨被路人救起,并进行了资助。鬼门关逃过一劫的孙禄堂,带着母亲投奔了一位在保定的亲友,同年,被保定名拳家李奎元看中,收为弟子学习形意拳。

天赋极高的孙禄堂很快就融会贯通了形意拳的内在奥义,师傅李奎元在惊叹徒弟的天才同时,又将其推荐给了自己的师傅,也是一代形意拳宗师郭云深。孙禄堂在郭云深手下苦练了八年之后,终于有所大成。并悟出形意拳的三步功夫、三层道理和三种练法。这之后,郭云深对这个徒弟已经完全满意,称赞道“此子真能不辱其师。”

武学大成后的孙禄堂在师傅的劝说下,离开家乡去到北京,一边学习各派武学,一边与诸多名家挑战、切磋,被后来的八卦掌师傅程庭华称之为:“已臻神化至境,望尘莫及了。”

1900年,发生了庚子之乱,孙禄堂的两位恩师也在这一年先后去世,心情沉重的孙禄堂隐居故里,潜心研究拳学。不久孙禄堂的师叔、形意拳名家耿成性在北京成立“四民武术社”传播武术,请孙禄堂前来助场,于是孙禄堂再赴京城。

在京城孙禄堂认识了精通太极拳的张秀林和著名京剧武生杨小楼,感到他们的太极拳在柔化技术上有独到之处,和自己以前学过的拳术都不一样,但他们这种柔化技术在应用上有局限性,不能全面适用于实战。孙禄堂与他们两位相互研究了三四个月,欲探究太极拳的根本原理,以便提纯、改良,全面适用于实战。从这时起,孙禄堂开始用心研究太极拳。

后来,因武功高绝,孙禄堂又被肃亲王善耆请到王府教授拳法。在与肃亲王相处的日子里,孙禄堂除了教授肃亲王武艺外,从无一事请托。因此孙禄堂的武功、气质和品行令肃亲王极为钦佩。肃亲王常对人赞叹孙禄堂说:“这个人(指孙禄堂)是圣人的气质,士大夫亦不能及。”

不过因为母亲生病,托信叫孙禄堂回乡。于是孙禄堂在一年后,辞别了肃亲王返回家乡照顾母亲,并潜心练拳。

1907年,翰林出身的徐世昌要去东北担任三省总督。他听闻孙禄堂武艺绝伦,道德高尚,学养深厚,于是多次聘请其出任自己的幕僚。孙禄堂被其诚意所打动,终于同意出山,并担任起了徐世昌的保卫工作。两人在交往过程中,十分投缘。徐世昌为了表达对孙禄堂的敬重建议孙禄堂与自己并号,因徐世昌自己的号为弢斋,所以建议孙禄堂就用涵斋为号。孙禄堂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

在这段时期,还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武术界的大事儿。当时俄国及欧洲格斗冠军彼得洛夫途径奉天,听说了孙禄堂的威名,于是想与其进行一场比武。为扬我国威,孙禄堂应邀前往。比试中,孙禄堂在开始阶段让彼得洛夫充分施展其能,孙禄堂信步游走,不出手,彼得洛夫看着近在咫尺的孙禄堂就是打不着,孙禄堂见彼得洛夫的能耐就是如此了,于是仅出一手就将彼得洛夫击倒在地。在场的人都为孙禄堂绝伦的技艺所折服,一时间,孙禄堂的大名威震海内外。

1909年,徐世昌被调回到北京,孙禄堂也跟随者一起举家迁入了北京。因为之前与俄国冠军的一战,孙禄堂的威名在北京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此来讨教及比武者每天络绎不绝。经过交流或较量后,来者无不叹服孙禄堂武功绝伦,于是在武林中,孙禄堂赢得了“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

在北京的三年后,孙禄堂已经罕逢敌手,但他在武学上的追求已经不满足。经友人介绍,又与河北太极拳大师郝为真相识。两人一见如故,孙禄堂便向郝为真请教太极拳的拳意,两人一边交流一边切磋,搭手间,郝为真顿觉不支、差点跌倒,于是自叹不如。孙禄堂赶紧说“这是按照您刚才介绍的太极拳之意走的劲。”郝为真叹曰:“奇了!我这一句话,您悟出的功夫就胜过了我这个专门练太极拳几十年的人。”

后来在郝为真病重时,孙禄堂又积极救治,出钱出力。甚为感动的郝为真感其恩德无以为报,得知孙禄堂正研究比较各派拳术,进而使之合一,于是主动提出要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理法和盘相赠,以供孙禄堂研究参考。

从郝为真先生那里学得太极拳后,经反复研究揣摩,孙禄堂将形意拳的直取快攻、硬打硬进的刚劲;八卦掌的闪转腾挪、避正打斜的巧力;太极拳的沾连粘随、以柔克刚的灵动,这三种内家拳融为一体,独创了孙氏太极拳。

在此基础上,孙禄堂进一步领悟了了中华武学统一的原理,并中和内劲原理和以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技术,创立了拳与道融合的武学体系,为中国对中华武术做出了新的贡献,更奠定了一代宗师的地位。

不久之后,孙禄堂又应邀去伦敦参加了“世界大力士格斗大赛”,并以全胜战绩荣获总冠军,震动世界,极大的激发了国内的武术自信心。

这一成绩,甚至还惊动了日本天皇。几年以后,日本为了在侵华战争来到之前,先从心理上击溃中国人,日本天皇亲自下令,派遣日本武士道高手板垣一雄来到中国,势必击败久负盛名的中国天下第一手孙禄堂。

武林四大高手叶问排第几位(这位宗师才是民国时期的真正)(2)

板垣一雄在日本武术界曾三夺金牌,被授予“大正天皇特级勋章”,号称天下第一。他身高体壮,一米八几的个子,重约200磅,对比稍显瘦弱的孙禄堂形象一座大山。在比试前,他扬言:他不但能赢,还能轻易的扭断孙禄堂的一条胳膊。

当时孙禄堂已年逾花甲,又刚刚遭逢丧子之痛,竞技状态十分不佳,但为振国威,他凛然应战。在比试过程中后,孙禄堂融合中国武学百家之长,以闪、展、腾、挪之法,使这个粗野的庞然大物简直无用武之地。最后,板垣恼羞成怒,如同发狂的野猪一般,拼命孙禄堂胸部撞来。不过灵活的孙禄堂略加闪身,就借力打力的使其扑空。只听砰然一声,书架倾倒,板垣的大半个身子被埋于书堆之中,状极尴尬,只好认输。

事后,输得心服口服的板垣出重资请孙禄堂赴日教拳,被孙禄堂断然拒绝。他告诉对方,自己永远不会教日本人。同时让翻译转告,此番比试自己并未尽全力,否则板垣决不能走着回到日本。也希望这次的教训能够让日本人,中国人是不可欺辱的!

不过,这并没有吓倒军国主义日盛的日本,反而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复仇情绪。1930年,日本武道界从日本全国筛选出五名国内最顶尖的高手,来中国再次挑战孙禄堂。在强敌面前,武术已经登峰造极的孙禄堂决定以一对五。当时的很多武术界朋友都不能理解这个决定,劝他不要这么冒险。只有孙禄堂自己意志坚定,他决定这一次将日本人彻底打服,让其不敢染指中华大地。

在比试前,孙禄谈了解到这五位日本格斗高手都擅长地面固绞的技术,为了让这五位日本高手能以他们最擅长的技术与自己较量,因此孙禄堂说:“我躺在地上,你们五个人以任意方法按住我,你们那个翻译喊三下,如果在三下之内我不能起来,就算你们赢了。”几位日本人被孙禄堂的自信弄笑了,他们有信心,世界上没人任何一个人能够挡得住他们五个人的一同发难,孙禄堂这是在自寻死路。

比试过程中,孙禄堂按照赛前约定,从容地仰面躺在草地上,五人则合力死死地按住了孙禄堂,静听着裁判的号令。当喊到“三”时,孙禄堂丹田稍一提气,鼓动全身气血,四肢梢节一游动,使出了八卦拳中的“蜈蚣蹦”,从地上旋风般一跃而起,把那五人摔得连滚带爬,狼狈不堪。五人犹如惊梦初醒,方才还是耀武扬威。瞬间却变成了这般模样。孙禄堂将他们一一扶起来道:“摔坏了没有?”日本武士怏怏而起,哪里还敢口出狂言,便赔礼道歉,告辞而去。

这一战,让日本武术界彻底拜服在孙禄堂的武术之下。并不顾日本军方的威胁,心悦诚服的尊称孙禄堂为当代武圣!

与日本武士届的两番大战过后,孙禄堂的境界更上一层,虽已经七十高龄,但仍每日勤练武功。同时谈吐铿锵,目光有神,精神矍铄,鹤鬓童颜,胸前的髯长盈尺,使人感到几分飘逸的仙气。

到了1933年的十一月,孙禄堂预感了自己将要谢世了,于是叫家人早做准备。又过了一个多月,他便无疾而终。在临终前,孙禄堂还把女儿孙剑云及诸弟子叫于床前,孙剑云问父亲还有什么遗嘱,孙禄堂说:“把纸拿来。”孙禄堂接过笔纸后,用颤抖的手写下了“练”字,然后轻轻地放下了笔,再没说一句话,双眼合拢,心脏也随之停止了跳动,一代武圣就此离世。

武林四大高手叶问排第几位(这位宗师才是民国时期的真正)(3)

噩耗传出,众弟子及全国的武林志士无不洒泪哀婉,悲痛万分,许多武术名家都不远千里纷纷前来凭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