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人成年之前,听妈妈说的话最多,或者即便不是最多,但妈妈的话相对于其他人而言,对孩子的控制力也是最强有力的。

人都是被话控制的。

我再说一遍,人都是被话控制的。

人这一辈子,就一件事最重要,听话!听对话!

话听对了,人生基本不会太差劲。

再回到问题,根据我的咨询经验,那些出心理问题的人或者有心理问题而不自知的人。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太容易专听一个人的话了!尤其,母亲!

母亲作为一个人在生命早期关系最密切的人,她的话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这种影响一直要持续到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才会慢慢减弱。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这个母亲她自己的心理状态是撕裂的,人格是不健全的(例如下面的123),那么孩子在生命早期听到的来自母亲的密集语言信息就是“有毒”一样的存在。

心理问题为什么那么难好 为什么很多心里问题的根源是自己的母亲(1)

图源网络

1、回避型人格

社交抑制、极度自卑、对负面评价极度敏感

2、边缘型人格

主要以情绪和行为极度不稳定,多伴随有多种冲动行为。

3、神经质人格

焦虑易感性、行为冲动、行动抑制、偏执,容易陷入焦虑-压抑的冲突中不能自拔。

因为一个人格不健全的妈妈,她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必然会无意识地给处于弱势的孩子加诸一些难以承受的的生命之重。

比如,一个社恐的妈妈很难给到孩子正向的社交引导,那孩子大概率就会恐惧与人交往;

一个内心总觉得自己被亏欠的妈妈,会倾向于通过过度牺牲来绑架孩子,那么孩子就很容易认为自己被爱就是一种负担……

幼小的孩子无法反抗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被当成母亲人格不健全的“背锅侠”,自然就会沿袭已知的母亲的“处世哲学”来谋求内在的安全。

心理问题为什么那么难好 为什么很多心里问题的根源是自己的母亲(2)

图源网络

等到孩子开始走出原生家庭,融入集体生活(求学→步入社会→组建自己的家庭),这个孩子会发现复制母亲的那套“处世哲学”和他所接受到的现实世界的各种声音是相互冲突的。

而他自己又没有在既往的成长经历中习得正确地调和矛盾的方法,那么自然就会以心理问题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就会明白:

有一次,我带我3岁多的闺女去公园玩,孩子想喝酸奶,我就从包里拿出来让她喝。

这时,不知道从哪来了一个看着也就3岁多的孩子,走到我闺女跟前,直勾勾地盯着我闺女喝酸奶,眼神放光,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我问“你是想喝酸奶吗?”

那个孩子说“不,我不喜欢喝,酸奶不好,里面都是添加剂”

很明显,这个孩子是喜欢喝的,不然她根本不会定定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但她的语言一听就是从妈妈来的,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时孩子并不能搞清楚下面①和②的区别

① 妈妈不喜欢我喝酸奶,所以我为了讨妈妈欢心,也表现出不喜欢。

② 我自己本身就不喜欢喝酸奶,跟其他人的喜好无关。

心理问题为什么那么难好 为什么很多心里问题的根源是自己的母亲(3)

图源网络

那如果,我是说如果,这个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性地用这种“洗脑式”的回应方式来教育孩子

那这个孩子会怎样呢?

他会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真实喜好和感受。

因为妈妈的这种方式所传达给孩子的信息就是“你的喜好和感受不重要”

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会认为“我的感受不重要,甚至都不应该表露出来”,

即便母亲不在他身边,他也会自动通过各种途径来压抑感受,强化维持这种信念。

一直到他承受不了的时候,心理上的不适就会外化,进而影响到他的社会行为。

当然,如果说这个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有了一定的自救意识,也是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来对抗母亲这种教养方式的负面影响的。

心理问题为什么那么难好 为什么很多心里问题的根源是自己的母亲(4)

图源网络

也就是,这里我需要澄清,并不是说所有的心理问题的根源都是母亲,这个太过于武断。

我们评估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影响因素是需要综合衡量多方面的条件的,比如社会文化、成长环境、父母感情、创伤事件等等。

“追责”本身没有意义,作为心理工作者,也作为妈妈,我希望每一位女性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不要放弃自我成长,尤其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也希望在我们这个“男主外,女主内”思想正在被撼动的时代,每一个爸爸都能承担起自己养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 我是安然,一名心理师和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亲子沟通力指导和妈妈自我成长,关注我,陪你育儿育己。

| 安然100名铁粉免费咨询服务计划将于2022.10.1日启动,如果你有亲子沟通、家庭经营方面的困扰,请站内私我预约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