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叔
公元805年的初秋,大唐王朝迎来了一位新的皇帝:唐宪宗。
唐宪宗上台后龙椅还没捂热,就颁布了一条命令,将十位官员贬到偏远地区当刺史,长安不欢迎他们。朝廷上下大呼皇上英明,有人上书认为惩罚太轻,于是他们又被贬为“司马”。
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其中一位司马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柳宗元。
一、贬官永州
对于每个初到长安的人来说,从他踏入长安的那一刻,就会被长安的气魄所震撼,展现在面前的是一条纵贯长安城的宏伟御道:朱雀大街。
它长5020米,宽150米,在街道的尽头,则是大唐的皇宫。当太阳升起,阳光给宫殿披上一层金边,无限的光芒从四面八方涌来,仿佛能看到权力和仕途正在向你招手。
可如果你从皇城上往下看,还会看到一些落寞的背影,他们背向绚丽的宫殿,正在远离权力的中心。
柳宗元离开的时候,想起了他的父亲,柳镇。
柳家曾经是豪门世族,唐高宗的时候,柳家在尚书省就有二十二人,高宗时候柳奭还做到宰相。可武则天时期由于政见不同,被籍没全家,自此一蹶不振。
在柳宗元的印象里,父亲是个在逆境中也乐观开朗的人,战乱的时候,柳镇带着一家人到王屋山隐居,当时没东西吃,柳镇一个人骑着毛驴四处乞食。
即使如此,柳镇仍会带着微笑,给子侄和柳宗元讲《春秋左氏传》等经典。柳宗元听得最多的道理,大概就是,要做个正直的人。
柳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此他的官一直当不大。
公元793年,柳宗元考中进士,当时朝廷审查有无“朝士”作弊,也就是官员子弟舞弊。
柳镇当时是侍御史,所以柳宗元也在调查名单上,然而唐德宗听说柳宗元是柳镇的儿子时,说:“谁都可能作弊,但柳镇这个人绝对不会。”
这一年也是柳镇的最后一年。儿子有出息,二十一岁就考中进士,柳家也许有希望了,柳镇走的时候应该很欣慰。
可是现在,柳宗元却要离开长安,除了远离实现理想的地方,他还要远离自己的故乡,去往从未踏足的永州。
自己当初的选择到底是对?还是错?柳宗元陷入了迷茫。
二十六岁那年,柳宗元通过吏部考试,被授予集贤殿正字,这是一个校正官方典籍的从九品上的小官,但毕竟是步入仕途的第一步。
之后柳宗元在京兆尹韦夏卿手下做文书,因文采出众,经常被人委托写墓志铭。在成为监察御史里行之前,光墓志铭就写了不下五次,甚至还包括自己的发妻杨氏。
监察御史里行,换句话说就是实习监察御史。监察御史级别也不是很高,只有正八品上。不过监察御史就像现在的纪委,官位不大,但权力很大,因此柳宗元也有机会步入上层官场生活。
在御史台,他还遇到了另外两位才华横溢的人,一位是他的上司,韩愈,另一位是他同期的进士,刘禹锡。
柳宗元和刘禹锡
如果柳宗元能始终跟随韩愈的脚步,也许他会有更美好的未来,然而柳宗元和刘禹锡都选择了另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
那一天,柳宗元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男人,他叫王叔文。
“你是想一辈子给人写墓志铭,还是和我一起改变这个国家?!”
大唐科举其实也有鄙视链,中进士的看不起考明经的,考明经的看不起陪读的。王叔文就是个陪读,负责陪太子读书的,更准确地说,是陪太子下棋的。
也许是因为和围棋打了一辈子交道,让他想运筹帷幄一把。在和太子下棋时,他经常会和太子诉说民间疾苦,也会为太子出谋划策。
据说有一次,太子和侍读们说起民众受“宫市”之苦久矣,太子说我要和皇帝反映此事。大家都群情激昂,唯独王叔文沉默不语,散场后,太子就问王叔文为何不说话?
王叔文回答:“太子去见皇帝应该多请安,而不该多说外事,假如陛下疑心太子在收买人心,又该怎么解释?”
太子吓出一身冷汗,庆幸没冲动去见皇帝,从此以后对王叔文愈加信任。
善于谋划的王叔文还在为太子物色帮手。当时大唐的情况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内部党争。这些问题都是王叔文想要解决的,所以实际上能拉拢的人选并不多。
王叔文的话让柳宗元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在长安城里漫无目的地徘徊,试图看清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他看到远处是几个“白望”,正在敲诈一家商户。
和大唐许多皇帝一样,晚年的唐德宗也开始昏庸,不但姑息藩镇,还给了宦官很大的权力,最奇葩的是,他自己作为皇帝还要拼命搞小金库。
德宗为了敛财开设了“宫市”,宫市就是替皇帝买东西,多由宦官专任。然而他们仰仗皇权,经常强买强卖。开始的时候,几千钱的货物,用几百钱就买走了,后来宦官还找了一群人去采购,这群人到处望风,看中什么甚至连钱都不付,白拿。所以被称为“白望”。
白居易的《卖炭翁》讲的,正是宫市的宦官仅用半匹红绡一丈绫就强买了卖炭翁的千斤炭。
和“白望”一样不好惹的,还有“五坊小儿”,所谓的“五坊”是指皇宫内的雕坊、鹘坊、鹞坊、鹰坊和狗坊,“五坊小儿”就是给皇家养宠物的,也负责网罗珍奇鸟兽。
这些人如果在某家门口布网,这一户人家就只能翻墙回家了。如果在井上布网的话,大家就不用喝水了。除非给钱打发,否则他们有的是办法让你不得安宁。
这事情让韩愈也看不下去,记录在《顺宗实录》上。
这还是那个让万国来朝的长安吗?
此时的柳宗元不过三十刚出头,才华横溢,是官场上冉冉升起的新星,仰慕者众多。
他应该有美好的前程,只要和其他官员一样,说皇帝爱听的话,做皇帝想做的事,结交一些宦官,和藩镇打好关系,没人会不喜欢一个懂事又有才华的年轻人。
历史上没有记载王叔文是如何说服柳宗元的,但结果就是,包括柳宗元和刘禹锡在内的十人,都加入了王叔文的改革集团。
公元805年,唐德宗驾崩,太子即位,即为唐顺宗。
这一年是永贞元年,一场名为永贞改革的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如果有什么事情比阻挡历史潮流更困难,那就只有推动历史前进这件事了。
这是一场“过山车”式的改革,顺宗刚上台,王叔文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柳宗元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专管诏书和奏章一类重要事务。
《旧唐书•柳宗元传》记载:
“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宜用事,尤奇待宗元。叔文欲大用之。”
王叔文有事专门会找柳宗元和刘禹锡商议,当时柳宗元们也风光无二,时称“二王、刘、柳”。
可是王叔文的改革打击面太大了,清代翰林院编修王鸣盛曾评价说:
“叔文行政,上利于国,下利于民,独不利于弄权之阉臣,跋扈之强藩。”
宦官和藩镇是几代皇帝都没解决的问题,哪是几条政令就能解决的?
王叔文的改革反而让宦官和藩镇联合起来,拥立李纯为太子,而在太子的册立仪式上,中外百官大喜,唯独王叔文面有忧色,自言杜甫的诗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场改革仅仅持续了六个月,后世称为“永贞改革”。改革派里的所有人都未能幸免,甚至连皇帝都下了台。
在1000年后,有一场我们更熟悉的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发起的戊戌变法,以同样的形式,更迅速地失败了。
唯一比谭嗣同稍好一些的是,柳宗元活了下来,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第一个年头,唐宪宗正式登基,改年号为元和,大赦天下。
实际上唐朝官员一般被贬三到五年,都有机会被召回,遇到大赦也是官复原职的机会。
唐宪宗即位,尊顺宗为太上皇,六月册封皇太后,三次大赦都没有给“八司马”任何机会。
在八月宪宗还特别下诏,八司马等人:
“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于是柳宗元在永州开始了自己的下半生。
在永州生活了十年,他发现这辈子似乎逃不开写墓志铭这件事。
来永州的第一年,母亲卢氏卒于永州零陵佛寺,享年六十八岁。
第四年,年仅六岁的小侄女柳雅又离开了人世。
也在这一年,同为八司马之一的凌准,被恩准灵柩可以返回故里,柳宗元又为他写了墓志铭。
第五年,柳宗元续妾生的女儿,和娘,刚出生不久就因病夭折。
同年,好友衡州刺史吕温卒,柳宗元写文哀悼。
公元814年的一天,天气转冷,有一个刚过四十岁的中年人独自来到了永州郊外。
他放眼望去,四周除了山还是山,山峰像海浪一样四处奔腾,这些险峻的山就像牢笼一样将人关在其中,无处可逃。
山上有很多的山路,但没有一条是可以让他回家的路。
在这个地方,他看着身边的亲人、朋友一个个离开,他亲自为他们写墓志铭,每次都要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
他们从繁华的长安跟着柳宗元来到了偏僻的永州,他们没有住处,只能住在寺庙里。他们的住处还多次失火,逃出来的时候连鞋都来不及穿。
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是当年那个才华横溢,想要出将入相,想要改变国家的年轻人。
这一切都错了吗?
在那一刻,这位中年人闭上眼,念出了这样一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你很难再从唐诗里找出一首比《江雪》更孤独的诗了。
在永州的“山海”里,却连一只鸟都没有,它们不是暂时的离开,而是永远地飞走了。山间有无数条小路,却看不到一个人,比一个人都没有更奇怪的是,连人走过的踪迹也没有。
他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里的整个宇宙都不过是为关住一个人而设的牢笼。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可是,在这样一个连声音都被隔绝的环境里,却有一个身披蓑衣的老翁,驾着一叶小舟,孤零零地驶到江的中央。
他从船上拿出了钓竿,可是这天气似乎也和他过不去,四周的温度越来越低,江面逐渐开始结冰。他想做的所有事情,都在被这个世界拒绝。
老翁皱起了眉头,他眼前好像浮现出什么,是父亲柳镇和母亲卢氏。
柳镇对他说,这就被吓到了吗?你老爹我这辈子不是被贬官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做个正直的人哪有那么容易?
卢氏对他说,这就被吓到了吗?你以为我们为什么和你到永州来?因为你什么都没做错。
那些出现在墓志铭上的人,像走马灯一样闪过,仿佛都在说,别被吓到啊。
四周的水面正在快速凝结,只有一片飘落在江上的雪花尚未被冰冻,就在钓竿接触雪花的那一刻,老翁的背后升起万丈光芒,这光芒扫过之处,那个寒冷的世界逐渐消融、破碎、崩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侍妾走进来的时候,看到的是苏东坡正在微微发抖的背影,于是问道:“老爷,你没事吧?”
苏东坡:“哦,没事,在读一首诗。”
“读什么诗呢?”
“柳宗元的《江雪》。”
我是C叔,一个兴趣使然的历史爱好者,公众号:C叔聊历史,欢迎和我一起品味历史
参考资料:
1、《旧唐书:柳宗元传》
2、《资治通鉴:二百三十六卷》
3、《柳宗元的千古寂寞-兼叙陶柳之辨》
4、《浅谈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以王叔文与唐顺宗关系变化为视角》
5、《永贞改革新论》
6、《柳宗元诗歌接受主流及其嬗变-从另一角度看苏轼第一读者的地位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