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蒋介石连续发来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和平谈判。
为此,《大公报》还发表评论说,
“.......得知蒋主席致毛先生的寒电(8月14日第一次电报),大家为之兴奋,希望由此启开政治解决之门。现在又读到蒋主席致毛先生贺电(8月20日第二次电报),更感到一片祥和之气,真使人既感慨,又兴奋。”
当然,所有了解蒋介石品性的人不会这么想,大家只觉得蒋介石这把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蒋介石
毛泽东去重庆事实也的确如此,如果毛泽东不去,舆论上便会是中共不愿合作,不要和平,若毛泽东去,他本人落在蒋介石手里,保不齐会发生什么事情。
8月17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说:
“蒋介石邀请中国共产党领袖赴渝共商国事,自中国共产党过去情形视之,此次或将拒绝蒋主席之邀请,彼等亦不愿参加合作。”
这番评论简直正戳蒋介石心思,他马上命中央社翻译后发布在各大报纸上,各种制造舆论,把毛泽东架到“火堆”上。
8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毛泽东是否应邀去重庆的问题,25日,中央政治局正式做出决定:同意毛泽东去重庆。
吴玉章
为此,很多人表示不解,有人说:“跟蒋介石有什么好谈的,毛主席亲自去重庆太危险了”,每个人心里都像压了块石头,既沉重又焦虑。
历史上曾有过“鸿门宴”的典故,至于蒋介石出尔反尔,两面三刀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1929年时,蒋介石曾扣押李济深于南京汤山,1931年他还软禁过胡汉民。
直至毛泽东动身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妻子还赶到吴玉章家说,“请转告毛主席,我们劝他不要去重庆。”
毛泽东知道这事后,笑得挺开心,“谢谢大家的好意,我注意一点好了。”
毛泽东去重庆的决心不可动摇,不过,他此番可不是在逞“匹夫之勇”。
如今的中国共产党得了民心,有了大片的解放区,还有战无不胜的军队,它早就不再是过去那个力量弱小到任人宰割的中国共产党了,因此,国民党不可能不管不顾的重演南京汤山的旧戏。
毛泽东
反而是蒋介石,他大概才是最担心毛泽东在重庆发生什么不测的人,因为毛泽东一旦出事,人们第一个怀疑的就会是他,到时候,本对他有利的舆论便会瞬间反转。
因此,毛泽东在重庆期间,蒋介石给他安排了最可靠的宪兵,并吩咐说:不管是哪一派哪一“统”,都不准接近毛泽东,甚至还专门找到戴笠,跟他说不准乱来。
当然,毛泽东还是做好了所有的打算:在他去重庆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央主席,主持中央正常工作,万一发生什么事故,党内也不至于混乱无主。
同时,他还交代军队领导,让他们好好打:“你们放手打就好了,你们打得越好,我在重庆越安全。”
除此之外,周恩来还准备了一件事,那就是帮毛泽东设计一套“新造型”。
周恩来
近20年来,国民党反动派不停污蔑毛泽东及其他同志们的形象,如今要在国统区的政治中心亮相了,自然要好好收拾收拾。
周恩来冥思苦想后,把自己带过的考克帽推荐给了毛泽东。原因一是孙中山曾带过考克帽,原因二则是毛泽东挥舞考克帽,能显示出扭转乾坤的力量。
毛泽东拿着帽子掂了掂,笑呵呵的对周恩来说:
“你想的真周到,我们到重庆,展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形象,显示的是解放区万众一心,无所畏惧的力量,这帽子,我戴了!”
8月28日,延安机场早早便聚集了为毛泽东送行的人群。
毛泽东头戴考克帽,身穿一身崭新的中山装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他大步迈上舷梯。来到机舱口,他转身面向人群,举起头上的考克帽,向人群挥舞。
很快,飞机在重庆九龙坡机场降落了,早已等候多时的中外记者蜂拥而至,将毛泽东包围起来。
毛泽东的到来让所有人惊喜,也令蒋介石猝不及防,他千方百计缩小毛泽东赴渝的影响,把所有刊登此消息的报道都缩成不起眼的一小块。
毛泽东
毛泽东在重庆当晚,蒋介石在林园举行了晚宴,欢迎到来的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中共领导人。
这是他们时隔20年再相见,上一次还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那之后,他们有了不同的政见,走上了不同的路。
晚宴结束后,蒋介石再三挽留,让毛泽东暂留林园休息。分手时,蒋介石对毛泽东说,“这里很安静,希望你能睡个好觉,睡到什么时候起来都行。”
第二天清晨,太阳刚出来,毛泽东就起床散步了,没想到,他碰见了也在散步的蒋介石。
走到跟前的时候,毛泽东叫了声“蒋委员长”,蒋介石一抬头,看到了毛泽东。
蒋介石一愣,马上反应过来挂上笑容,“润之先生,你怎么不多睡会,听说你是晚上工作,白天休息的习惯?”
毛泽东莞尔一笑,“有道是‘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蒋委员长可有同感?”
蒋介石含含糊糊,“有的有的.......”
蒋介石和毛泽东
这是蒋介石第一次和毛泽东偶遇,后来,他们还有一次。
那天是9月3日,毛泽东去拜访了戴季陶。
说起戴季陶,那可是臭名昭著的“反共”分子。蒋介石数次“剿共”,背后都有这位著名人士的“出谋划策”。
所以,戴季陶对毛泽东的到访感觉意外,毕竟在第一天晚宴的时候,自己曾给过毛泽东下马威。
当时,会场墙上挂着一幅孙中山的画像,毛泽东看到后,走上前向画像鞠了三躬。
戴季陶看到后,冷嘲热讽道,“共产党的主席,怎么还拜我们国民党的先总理?”
毛泽东看都没看他,“当然要拜,你我本是一家。”
孙中山
说完,他走到会场中央,带着慈善的笑容对众人说道,
“中山先生早年创立同盟会,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所有从封建帝制下挣脱束缚的人们,都应该感谢中山先生。我正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得到了中山先生的亲自教诲,直到现在都牢记于心,不敢忘却。”
接着,毛泽东走到戴季陶面前,
“戴先生,相信您一定记得中山先生当年亲自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从那时起,国共就是一家,那么戴先生又何出此言呢?”
戴季陶
戴季陶辩不过,狠狠瞪了毛泽东一眼,毛泽东全当没看见,继续说,
“我辈应当继承中山先生遗愿,先生一生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遗憾的是他没有等到和平建国的这一天,我等学生后辈今天来到重庆,便是为了实现中山先生的遗愿,联手共建一个和平的中国。”
话音一落,全场掌声雷动,戴季陶没让毛泽东吃了瘪,反倒把自己整得下不来台。
想起当天的场景,戴季陶不自觉涨红了脸,相较于毛泽东的落落大方,他有些局促不安。
毛泽东看出了戴季陶的慌乱,他故意走近几步跟他寒暄,这时,蒋介石来了。
蒋介石看到毛泽东和戴季陶站在一起,也是有些摸不着头脑,他愣了半天才恢复理智,“好好好,见见也好。”
毛泽东和蒋介石
然后,两个人并排来到竹林步道散步,蒋介石率先打破了沉默,邀请毛泽东多在重庆转转。
毛泽东没有回复他,反而邀请蒋介石去延安看看,看看人民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蒋介石有些尴尬,随即转移了话题,“润之,不要另起炉灶了,一起干吧。”
毛泽东叹口气,“如果蒋先生给人民一条活路,又何必这么折腾呢?”
两个人话不投机,最后只能礼貌告别,各自回家。
除了戴季陶,毛泽东还去拜访了陈立夫。陈立夫当过蒋介石的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还是军统局首任局长。
他父亲陈其美和蒋介石是结义兄弟,因此,陈立夫一直以来也是冲在最前方的“反共”“积极”分子。
陈立夫
对于毛泽东跟戴季陶、陈立夫这样冥顽不灵的国民党右派接触,很多人表示不解,毛泽东则说,
“我们来重庆是干什么的呢,不就是为了和反共头子蒋介石谈判的嘛。现在国民党是右派当权,要解决问题,光找左派不行,他们赞成与我们合作,可他们不掌权,解决问题还是要找右派,不能放弃和右派接触。”
9月20日,毛泽东与陈立夫回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往事,陈立夫有些不给面子,说那时自己正在美国留学。
毛泽东没有多说什么,而是转移话题说起了国民党的“剿共”政策,
“所谓‘石头过刀,茅草过河’,厉害得很啊,我毛泽东被追的东奔西跑,好不难堪呦,这段历史你经历了吧?”
陈立夫有点心虚,“这都是过去的事了,无须再提。”
毛泽东不放过他,毕竟陈立夫杀害的共产党人实在太多,
“我们上山打游击,是国民党‘剿共’逼出来的,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封他做弼马温,他不服气,可国民党连个弼马温都不给我们当,我们只能上山了。”
最后,陈立夫表示,国民党在过去有很多需要检讨的地方,这次国共和谈,愿意“尽心效力”。
当然,毛泽东好不容易来到重庆,除了结交“新朋友”,也不能忘了“老朋友”。
张澜
8月30日,毛泽东跟周恩来一起拜访了张澜。一进门,毛泽东首先转达了朱德对老师的问候(朱德早年是张澜的学生)。
然后,他们促膝长谈,坦率地交换了对当前时局的看法,张澜说,“蒋介石是在摆鸿门宴,他从不讲信义。这次看似请你谈判,假意民主,实际上就是演戏。”
毛泽东风趣的回复,“他既然要演戏,那我们就陪他演,来个假戏真做,让全国人民当观众,看看真假是非,这场戏也就有价值。”
后来,毛泽东还向张澜详细介绍了中共的几项措施,张澜客观评价,“很公道,这要是良知未泯,就应该采纳施行,看起来,这场戏很有看头。”
除了这一次,9月2日和9月15日,毛泽东又两度拜访张澜,每一次,毛泽东都是开诚布公,张澜也会给不少建议。
毛泽东和柳亚子
还有19年没见的柳亚子,他与毛泽东是在1926年认识的,虽说天各一方,彼此间却一直有书信往来。
毛泽东刚到重庆的时候,柳亚子就迫不及待地来看望了他。9月6日,毛泽东和周恩来上门拜访柳亚子,并将自己创作于1936年2月的《沁园春·雪》送给了对方。
柳亚子看后赞不绝口,写下了《次韵和毛主席吟雪之作》。随后,他将两首词抄好,拿到《新华日报》要求发表。
当时,编辑部有规定:毛泽东的作品一律不准发布。没办法,柳亚子只能发了自己的《次韵和毛主席吟雪之作》。
这首词传播开后,大家自然而然就对毛泽东的原作产生了好奇,想方设法找来看。慢慢的,这首原作在一个圈子中传播开来。
毛泽东诗人政治家的形象在国统区知识分子中得到确立,这让蒋介石嫉妒不已,他暗中组织了会作诗填词的人,要求每人写一首或几首《沁园春·雪》,把毛泽东的风头压下去。
结果,直到蒋介石去了台湾,这首词都没写出来。
毛泽东回延安
毛泽东离开重庆后毛泽东在重庆待了43天。10月11日,毛泽东回到延安。
虽然在重庆签署了“双十协定”,可毛泽东知道,蒋介石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共产党必须做好蒋介石会随时发动内战的准备。
所以,毛泽东一回到延安便马上投入了工作,第二天,他起草的指示便发到了各个根据地。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把办公室搬到了枣园的小礼堂,这样能方便各地领导一起讨论。
那段时间,毛泽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然而,突然有一天,毛泽东病倒了。
最开始,他浑身发抖,冷汗直流,到了后面,毛泽东整夜无法入睡,病弱得无法起身。
阿洛夫
所有人都吓坏了,尤其是毛泽东的保健医生黄树则,一直以来,毛泽东的身体都算是不错的,这次病来如山倒,却查不出任何问题。
本来,毛泽东有个苏联医生叫阿洛夫,这人医术很好,毛泽东去重庆期间,也是他一直陪同。
赶巧的是,那几天十月革命有庆祝活动,阿洛夫回国了,这下,人们彻底没辙了。
这时,有人提出一种可能性:“毛主席会不会是在重庆时被人下了毒?”
因为不知道真相,大家只能向斯大林求助。毛泽东的俄语翻译给斯大林发去一封电报,上面介绍了毛泽东的病情和症状,希望苏联方面能帮忙诊断一下。
很快,苏联方面恢复:只通过电报上的内容,无法断定病症,如果需要,苏联方面会派医生前往延安。
黄树则
黄树则询问了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点头同意后,黄树则立即给斯大林发了一封电报。
两个小时后,毛泽东叫来黄树则,让他先不要发,黄树则说自己两个小时前就发了,毛泽东摇摇头,“你怎么这么着急啊?”
黄树则心想,“我怎么可能不着急。”
几天后,苏联方面回电,说已经派了阿洛夫和另一名内科医生米尔尼柯来延安。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同行的还有毛泽东的大儿子毛岸英!
毛岸英14岁时结束在上海流浪的日子,被组织送到苏联读书生活。在苏联期间,他一直和父亲保持书信往来,并在毛泽东的教育下,产生了报国的理想。
毛泽东和毛岸英
1946年1月,毛岸英和两位苏联医生一起乘飞机来到延安。那一天,毛泽东抱病去了机场迎接。
说来也怪,在见到毛岸英后,毛泽东的病莫名其妙就好了一大半。阿洛夫和米尔尼柯检查过后,也确定毛泽东没有中毒。
他们得出一个让所有人没想到的结论:
“毛主席的身体非常健康,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现象,当然也没有中毒。他之所以生病,是因为操劳过度,精神过度紧张导致的。比起吃药打针,他更需要好好休息一下。”
这下,就算毛泽东要求工作,大家也会帮他安排好时间劳逸结合,再加上毛岸英这个“灵丹妙药”,毛泽东很快便恢复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