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一个民族的精神与信仰。岳飞的将星陨落,在我们每一个稍有历史情怀和家国信仰的人看来,都是一件悲愤之事。历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囿于知识背景、文化信仰等的不同,对一件历史事件,每个人的看法皆不相同。而两宋时期的风云变幻的历史,以岳飞抗金这段时期的事变作为切入点,探求两宋一步一步趋于保守,走向偏安的背后之原因,也许我们可以获得些许体悟。

无处觅踪迹长辞人间都是梦 马蹄南去人北望(1)

宗泽这时已是七十岁的老人,在呐喊得声嘶力竭而仍不见转机之后,他的报国热忱都变为忧国郁闷。

——邓广铭《岳飞传》

《岳飞传》当中描写宗泽的这段话,可以为我们了解和探寻南宋初年政治形势和对外政策提供一个独特的切入路劲。

后人对两宋历史有一句经典的概括:北宋无将,南宋无相。虽有失偏颇,但浅显易懂之中,却让我们研究宋史的世人对两宋的政治结构、组织人才制度有了一个清晰的预见和感悟。北宋湮没于金人烟尘以后,康王赵构旋即称帝复国,北方地区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可以说,只要大宋朝廷组织有力、加强统筹谋划,及时调配人力物力各种资源进行长久支持,收复中原乃至河北大片山河是指日可待的,是可以预期的战略目标。然而,中原北望气如山,遗民泪洒胡尘里。赵构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主和派,其畏惧金人,不想迎回“二圣”,更不想让岳飞等人发展壮大进而威胁赵世皇族的江山社稷。只想偏安江南一隅沉醉于临安的暖风之中。

赵构的想法,代表了当时南宋朝廷一大批文官集团世子官僚保守派的想法,因为以文治国是大宋开国就已确立的“祖宗家法”。岳飞、韩世忠等将领想“借抗金而壮大”,损害了文官集团的既得利益,只会引起宋朝廷官僚集团的集体“声讨”和“言事”。

历史不能假设,如果岳飞身在唐朝或明朝,其结局可能是不同于风波亭的惨淡。也许会直捣黄龙,扬名立万。但历史之所以值得我们不断深思和回望,不是历史本身的潇潇雨歇让我们辗转反侧,而是剖析,探寻,研究,引以为鉴,从历史中学习经世致用,不懈发展改革的经验,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出发点。两宋的京华烟云早已泪尽在胡儿的铁骑烟尘之中,正如大明王朝抗倭名将戚继光诗云,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千百年来,以岳飞、戚继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优秀儿郎身上那股单纯、质直、坚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情怀和责任感,那股“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的英雄气概,始终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信仰密码和伟大精神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