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关于姜昆的艺术人生:姜昆眼里常含热泪(1)

姜昆

家有儿女万事足。作为父亲,著名笑星姜昆应该心满意足了:女儿姜珊的影视文化公司蒸蒸日上,儿子姜河也在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崭露头角。正当大家对他们羡慕不已时,姜昆夫妇却发出了“寻人启事”,要帮姜河寻找亲生父母。原来,姜河是姜昆从福利院领养的孩子,这十年来,姜昆用一个养父的朴素情怀,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父爱如山,什么叫大爱无言……

年近五旬再做父母,给遗孤第二次生命

1998年10月12日,担任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的姜昆与同事冯巩、戴志诚、李嘉存等,来到北京社会福利院举行“送温暖”活动,他们每人要将一位孤儿接回家生活一个星期,让孩子享受温暖的家庭生活。与姜昆结对子的是一个叫谢潭的6岁男孩,当天下午,姜昆就把小谢潭带回自己位于西城区的家。

小谢潭刚出生不久就被狠心的父母遗弃,此后一直在福利院生活。由于体弱多病,小谢潭瘦成皮包骨,头发稀疏枯黄,一双大眼睛在瘦小的脸上显得格外突出。这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孩子!姜昆内心深处充满怜爱。

关于姜昆的艺术人生:姜昆眼里常含热泪(2)

这时,姜昆的独生女儿姜珊在美国留学,妻子李静民去女儿那边小住,家里只剩下姜昆和保姆。为了让谢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父爱,姜昆亲自给孩子洗澡,熬孩子爱喝的百合莲子羹;晚上,姜昆还带着孩子睡在一个被窝里,给他讲《大闹天宫》《黑猫警长》的故事。小谢潭像只小猫咪,蜷缩在姜昆的怀里,听得津津有味……

姜昆的浓情“父爱”,消除了小谢潭内心的隔阂与陌生,他顽皮好动的天性显露无遗。姜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小谢潭一会儿拽他头发,一会儿揪他耳朵,在他怀里滚来滚去,姜昆不仅没有半点气恼,反而被他的顽皮可爱逗得哈哈大笑。

一个星期的朝夕相处,姜昆深深喜欢上了小谢潭,而孩子也对姜昆有了依恋之情。当得知姜昆要把自己送回福利院时,小谢潭带着哭音说:“我不回去,就住在你家里,天天和你在一起。”孩子的真情流露,拨动了姜昆内心最柔软的角落,看得出来,孩子多么渴望有一个家呀!多么渴望父爱母爱呀!自从女儿去国外留学后,家里就剩下了他和妻子李静民,偌大的家里一天到晚空荡荡的,如果能有个孩子给沉寂的家里带来生机与活力,是多么令人愉悦的事情!姜昆萌生了收养小谢潭的念头。

当天晚上,姜昆拨通了越洋电话,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李静委婉地表示反对:“你都48岁了,我也46岁了,再抚养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我们恐怕力不从心,你是不是再慎重考虑一下?”姜昆是个感性率真的人,他明白妻子话里的意思,但他对孩子确实难以割舍。他知道,妻子也是个善良、有爱心的人,日后见了谢潭,肯定也会喜欢上他。

关于姜昆的艺术人生:姜昆眼里常含热泪(3)

姜昆与妻子

次日上午,谢潭抱着姜昆为他买的足球,闷闷地站在门外,等待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来接他。这时,姜昆将他拉回来,认真地问:“孩子,我给你做爸爸,你同意吗?”谢潭把手里的足球一抛,拍着小手跳了起来:“我有爸爸喽!我有家喽!”这一幕让姜昆酸泪横流,同时也更坚定了他收养谢潭的决心。

姜昆决定先斩后奏,很快,他带着谢潭来到西城区民政局,正式办理了收养谢潭的手续,将孩子改名为姜河。牵着姜河往回走,姜昆动情地说:“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们家庭中的一员了,爸爸妈妈和姐姐都会疼你爱你。”姜河温顺地将小脸贴在姜昆的手上……

半个月后,李静民从美国回到了北京。那天,姜昆开车去机场接她时,把收养姜河的事告诉了她,李静民的脸顿时拉了下来:“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经过我同意就擅自做主?你眼里太没我这个妻子了!孩子是你带回来的,日后你一个人抚养他!”姜昆一边开车,一边把姜河的悲惨身世告诉了妻子,并娓娓诉说姜河的可爱和对家的渴望。李静民一言不发。

回到家,在姜昆的示意下,姜河走到李静民面前,怯生生地叫了一声“妈妈”。李静民“哼”了一声算是回答,但脸上依然阴云密布。特殊的生活环境,让姜河比同龄孩子成熟敏感,从爸爸妈妈对自己截然不同的态度中,他看得出来,妈妈并不喜欢自己。他像做了什么错事似的,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这让李静民心里很不是滋味。

关于姜昆的艺术人生:姜昆眼里常含热泪(4)

姜昆

因为与丈夫怄气,在家里,李静民对姜河不管不顾。姜昆出去了,她不陪孩子说话,不给孩子洗衣服;吃饭时,姜河在楼上玩,李静民根本不叫他;姜河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李静民对他大声呵斥……

早熟的姜河能猜透大人的心思,为了“讨好”妈妈,他整天围着李静民转。一见李静民要出门,姜河就赶紧把围巾和帽子拿过来递给她;李静民在阳台浇花,姜河从她手里抢过喷壶:“妈妈,我来浇。”然后,他灌满水把所有的花浇一遍。在北大荒插队时,李静民双腿落下了关节炎的毛病,每当她痛苦地揉着关节时,姜河就会跑过来,用双手为她按摩……

孩子的乖巧懂事,彻底激活了李静民的母爱,她为自己对孩子的冷酷感到愧疚。孩子是无辜的,自己怎么能把对丈夫的怨气倾泻到孩子身上?这对孩子是多么不公平呀!姜河已经够可怜了,自己怎能再忍心伤害他冷落他?那天,姜河又在为她揉腿时,李静民紧紧将他搂在怀里,哽咽着说:“孩子,对不起,妈妈这段时间没有照顾好你,以后妈妈一定像爸爸一样爱你!”小姜河把脸埋在李静民怀里,激动得哭了起来。这一幕,正好被从外面回来的姜昆撞见了,幸福和欣慰顿时溢满他的心房……

姜河从小就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一到冬天就病情加重,胸闷气短,嘴唇青紫,咳嗽时全身缩成一团,样子十分骇人。姜昆和李静民见孩子遭受如此折磨,心如刀割,夫妇俩连忙将孩子送到北大医院,医生告诉他们,孩子的病如果任其发展,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甚至可能危及孩子的生命。

关于姜昆的艺术人生:姜昆眼里常含热泪(5)

姜昆与女儿

医生的话让姜昆夫妇额上沁满冷汗,他们让孩子在医院里住下来,接受系统治疗。因为姜昆要忙于演出,李静民把铺盖搬进病房,日夜守护在姜河身边。四十多岁的她睡在窄小的单人床上,每天夜里,她都要几次起床给孩子端水喂药,没有一个晚上睡得安稳踏实。短短半个月,李静民瘦了好几斤。

一个多月后,姜河严重的支气管炎得到了控制,姜昆把他接回了家。为了让姜河尽快康复,姜昆让女儿从美国寄回一大堆治哮喘的特效药,每天督促儿子按时服下。因为天天服药,姜河胃口很差,李静民为他煲汤熬粥,一日三餐不做同样的菜;她还经常开车去远郊,为孩子买没有污染的瓜果蔬菜。在姜昆夫妇的精心照顾下,1999年寒冬来临的时候,姜河的哮喘病再也没有复发。

“冷酷”只因爱太深沉,慈父之心殷殷可鉴

彻底摆脱了支气管炎的折磨,加上姜昆夫妇爱的滋润,仅仅一年多时间,姜河的变化就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他个子明显比以前高了,身体也结实了,脸上浮现健康孩子应有的红润;曾经稀疏枯黄的头发不仅又厚又密,而且乌黑亮泽。姜昆夫妇有说不出的惊喜与激动。

1999年9月,姜昆把姜河送入西城第二小学读书,让他苦恼的是,姜河成绩平平,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老师三天两头向姜昆“告状”,说姜河一天到晚没有安静的时候,不是上树摘柿子,就是攀到楼顶上掏鸟窝……姜昆多次批评教育过姜河,但一直不见效。

关于姜昆的艺术人生:姜昆眼里常含热泪(6)

姜昆与姜河

12月中旬,姜昆的好友牛群来家里做客,姜昆与他边喝茶边聊相声,李静民在房间里督促姜河写作业。当她出来削水果时,姜河把书本一推,从屋里蹦出来,像只敏捷的小猴子,三五下就攀上了楼梯几米高的立柱,然后又“刺溜”一下滑下来。见牛群专注地看着姜河“表演”,姜昆苦笑着说:“这孩子太调皮好动了,对学习也没有什么兴趣,将来怎么办呀!”牛群一拍脑门:“你可以让他学杂技呀!瞧他这个头和身手,十足一个杂技演员的料子。”

牛群的提醒触动了姜昆,是呀,自己怎么不能因材施教,根据姜河的爱好和个性,发展他的特长呢?当天晚上,姜昆把姜河叫到身边,认真地问他:“爸爸想送你去学杂技,你同意吗?”姜河经常在电视里看杂技表演,对杂技非常感兴趣,姜昆的话让他兴奋得眼睛发亮:“太好了!爸爸,以后我也要像那些叔叔阿姨一样,在电视里表演杂技!”

这些年来,姜昆一直一直担任沈阳民族艺术学校的艺术总监,这里的杂技专业享誉海内外,张徳贞、刘玉泽等著名杂技大师都在该校任教。十几年来,学校先后培养出数十名世界杂技冠军,几乎每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亿万观众都见到他们精湛绝伦的表演。何不让姜河到这里学杂技?

2000年2月,姜昆夫妇将姜河送到沈阳民族艺术学校,让他接受专业系统的杂技训练。夫妇俩为孩子交了学费和生活费,还亲自替儿子整理床铺,把新买的被褥铺上。几岁的孩子就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独自面对一切,他们实在放心不下啊!夫妇俩打算在学校里住几天,待孩子适应新的环境后,他们再回北京。

关于姜昆的艺术人生:姜昆眼里常含热泪(7)

那天,姜昆去训练馆看儿子训练,当教练将儿子的脚掰到头顶时,姜河的骨头“嘎巴嘎巴”直响,剧烈的疼痛让姜河泪水直流。姜昆的心也像针扎一样疼痛,他很想把孩子带回去,不让他遭这份罪,但想到孩子将来要在社会上立足,没有一技之长如何生存?就这样,姜昆咬牙离开了训练馆。

父母走了,也将姜河的心带走了,此时的他在学校里度日如年。曾经,他以为学习杂技是一件风光有趣的事情,没想到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折磨,为练高空平衡动作,姜河摔得全身青紫,浑身骨头酸痛难忍。在这种艰难的环境里,姜河越发思念父母和家里安逸舒适的环境。每次在电话里,姜河都向父母哭诉,说训练太苦太累了,甚至隐隐流露出退学的念头。这让姜昆和李静民心里湿漉漉的,他们平心静气地安慰孩子,鼓励他坚持下去。

9月20日,是姜河8岁生日,姜昆和李静民赶赴沈阳看望儿子。出现在他们视线里的小姜河明显瘦了,面容有些憔悴,走路一瘸一拐,姜昆挽起儿子的裤管一瞧,孩子两条腿全是训练落下的大片青紫伤痕,夫妇俩心疼不已。晚上,姜昆夫妇为姜河买来生日蛋糕,点燃8根红烛,让孩子许愿。姜河轻轻地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跟爸爸妈妈回家,不在这里练杂技。”姜昆看看李静民,李静民又看看姜昆,两人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因为工作繁忙,姜昆夫妇只在沈阳住了一晚上,就返回了北京。令他们吃惊的是,第二天傍晚,当他们刚走进家门时,姜河就跟了进来。面对从天而降的孩子,姜昆惊讶地问:“你怎么回来了?”姜河怯生生地说:“爸爸妈妈,我是扒火车回来的,再也不回沈阳了!”

关于姜昆的艺术人生:姜昆眼里常含热泪(8)

姜昆与李文华

这孩子太不懂事了!姜昆非常生气,狠狠地把儿子数落一顿。第二天,他一大早就起来,准备送儿子回沈阳,姜河眼泪汪汪地坐在沙发上不肯走。姜昆强行将儿子拉出门,带着他登上了开往沈阳的列车。一路上,姜河板着脸不说话,姜昆轻轻地对他说:“孩子,别怪爸爸冷酷,爸爸这全都是为你将来着想呀,你长大会明白的!”

从沈阳回来后,姜昆与李静民商量:“姜河很孤独,要不我们在沈阳买套房子,经常过去陪陪他?”李静民同意了。她知道,在福利院长大的姜河,格外渴望家庭的温暖,好不容易过了一年多的家庭生活,现在又一个人孤独地在沈阳求学,他怎能不想家?

2001年6月,姜昆和李静民在沈阳和平区买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每隔一段时间,姜昆夫妇就去沈阳的新家与儿子团聚几天,让姜河享受难得的家庭温暖。一次,李静民从老师那里得知,姜河训练不怎么刻苦,她没有批评他,而是有意无意向儿子讲述,姜昆学相声时,也只有姜河这么大年纪,要是说错一个字,老师就用戒尺把他的手掌打肿。为了练习发音,老师把一颗石子塞到姜昆的舌头底下,把舌头都磨破了。她还告诉姜河,因为担心他学无所成,姜昆晚上经常睡不着觉……

李静民的话让姜河心生愧疚,与爸爸当年学说相声相比,自己这点苦算得了什么?爸爸妈妈给予了自己第二次生命,为他的成长提供了如此优越的条件,自己为什么不好好珍惜?

关于姜昆的艺术人生:姜昆眼里常含热泪(9)

姜河

心态变了,姜河开始一心一意训练,很快在一帮孩子中脱颖而出。2003年6月,在全国少儿杂技大赛中,姜河表演的《车技》荣获一等奖; 2004年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姜昆与姜河同台竞技,姜昆和戴志诚表演相声《坐电梯》,姜河表演杂技《空中转盘》。演出结束后,父子俩坐在一起吃剧组提供的工作餐,每见到一个熟人,姜昆都要把姜河隆重推出:“这是我儿子姜河,杂技演员。”话语里满是骄傲与自豪。

为养子寻找亲生父母,慈父的心胸像海洋

然而,姜昆和李静民心头的喜悦尚未消退,烦恼又像水一样渗进他们的心房。随着姜河杂技水平的提高,虚荣与浮躁也开始在他心头膨胀。以前,姜昆夫妇每月给姜河800元生活费,他常常花不完,现在涨到了1500元,他还不够花。渐渐地,他们还发现姜河喜欢穿名牌,喜欢攀比,有时还把姜昆是自己养父作为炫耀的资本。

2004年6月,姜河说要请同学吃饭,向李静民要钱,李静民给了他500元钱。姜河不肯接,嘟哝道:“500块钱不够,我们同学请吃饭花了800元呢,我爸爸是名人,我怎么能输给他们?”一番话,让姜昆夫妇内心五味杂陈。姜昆很想狠狠地批评他一顿,但转而一想,孩子的成长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只有正确引导,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才会少走弯路。

一个月后,姜昆和李静民去美国看望女儿姜珊,特意把姜河带在身边。此时,姜珊已从哥伦比亚大学影视制作专业毕业,在洛杉矶一家华人文化公司从事宣传策划。为他们接风洗尘时,姜河本以为姐姐会为他们准备丰盛的晚餐,谁知姜珊只点了4个菜!

关于姜昆的艺术人生:姜昆眼里常含热泪(10)

在美国那个星期,姜河发现姐姐非常俭朴,买菜回来,她常把用过的塑料袋叠得整整齐齐,准备下次买菜时再用;好几次买糕点和水果时,为了便宜几美分,姐姐常常舍近求远,多跑两站地。不仅如此,姜河发现姜珊非常低调,尽管她在美国生活多年,父亲在当地华人圈里大名鼎鼎,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是姜昆的女儿。

姜珊的行为像一面镜子,映衬出姜河心中的浮躁与虚荣,他羞愧难当。离开美国时,姜河含泪对姜昆夫妇说:“爸爸妈妈,与姐姐相比,我身上的缺点太多了,以后一定改正。”姜昆夫妇相视一笑,一切默契和欣慰尽在不言中……

在姜昆夫妇的雕琢下,姜河一天天用坚实的足迹完善自己的成长轨迹,他改掉了爱慕虚荣和与人攀比的坏毛病,变得懂事、有礼貌,心智越来越成熟。2005年初,姜河以优异成绩考入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成为一名专业杂技演员。姜河入伍那天,姜昆夫妇去北京西站送他。姜河转身上车时,姜昆依依不舍地看着儿子的背影,儿子的个子高了,肩膀宽了,腰板也笔挺了,姜昆百感交集,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遥想当年,儿子刚来他们家时,还是一只瘦弱的小病猫,弹指一挥间,儿子就成长为一名英姿勃发的解放军战士!那一刻,姜昆恍然如梦。

自从几年前担任中华曲艺学会会长,姜昆一直致力于各曲艺门类的融汇与创新,他非常痴迷俄罗斯、美国等著名马戏团的表演,早在2003年,他就郑重地告诉姜河,希望他能在杂技表演中融进相声的元素,把相声艺术和杂技表演结合起来,开拓出一条新路。这几年,姜河一直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与同事表演的《空中飞人》既诙谐幽默又惊险刺激,颇受观众好评。渐渐地,姜河成了广州战士杂技团的骨干演员。

关于姜昆的艺术人生:姜昆眼里常含热泪(11)

姜昆与何云伟

2006年10月31日,反映杂技演员生活的电影《我是冠军》在沈阳举行开机仪式,因为姜河是影片的男主角,姜昆特意赶去为儿子捧场。轮到姜河发言时,他动情地说:“我本是一名遗孤,是爸爸妈妈哺育培养了我,我才有了今天!我要告诉爸爸妈妈,一定会把角色演出彩,不给他们丢脸!”一旁的姜昆眼含泪花,哽咽难语……

2007年1月,姜昆控股的鲲鹏网络文化公司,由于种种原因,效益严重滑坡,原本准备上市的计划彻底泡汤,姜昆郁闷不已。就在这时,网上出现一条消息,说姜昆面临破产,生活都难以为继。姜河从网上看到这些,心急如焚,在电话里安慰姜昆:“爸爸,你别着急,再大的困难我都会和你一起面对。”第二天,姜河把自己这些年来积攒的3万元钱,打到了姜昆的银行账号上。

儿子的一片孝心让姜昆感动,他知道,这是儿子辛辛苦苦积攒的全部积蓄,他怎么好意思要儿子的钱?次日,姜昆将这笔钱原原本本地退给儿子,故作轻松地告诉他:“孩子,爸爸的公司是遇到了困难,但没有你想象得那么严重,这点困难爸爸能克服!”此后几个月里,姜昆想方设法融资,调整经营策略,终于让公司摆脱了困境。

尽管姜昆夫妇对姜河视如己出,作为遗孤,姜河也享受到了一般孤儿奢望的父爱母爱。但这些年来,姜河内心深处一直有个揪心的烦恼困扰着他,那就是他的亲生父母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模样?生活还好吗?随着年龄一天天增长,寻找亲生父母的念头像野草一样在他心头疯长。因担心姜昆夫妇责怪自己,姜河一直没敢把这个念头表露出来。

关于姜昆的艺术人生:姜昆眼里常含热泪(12)

姜昆与戴志成

这年6月1日,在北京社会福利院的邀请下,姜昆和姜河来到这里与孩子们联欢。姜昆给孩子们说相声,姜河表演杂技,父子俩的精彩演出,给孤儿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离开孤儿院时,姜昆发现姜河靠在榆树上抹眼泪,他走过去,轻声问道:“孩子,你怎么了?”姜河红着眼眶看了姜昆一眼,张了张嘴,又把话咽了回去。姜昆知道孩子一定有心事,亲切地搂着姜河的肩膀:“孩子,爸爸妈妈一直把你当亲儿子看待,如果你也把我们当亲人,就把心事告诉我们。”

姜河的声音很轻很轻:“爸爸,我今天才知道,福利院一些孩子找到了亲生父母,他们回到了父母身边。要是我也能看一眼亲生父母就好了!”说完,姜河低着头,不敢看姜昆。那一刻,姜昆心里充满难以言说的滋味,他一言不发,怀着惆怅落寞的心离去。

回到家,姜昆把姜河的想法告诉了妻子。毫无心理准备的李静民非常激动:“不是自己生的,终究不会贴心。当初不让你收养你偏不听,现在把孩子养大了,他却要去找亲生父母!我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当天晚上,姜昆久久难眠,一番心灵的挣扎,他烦乱的心绪渐渐平静下来。虽然感情上,他一时难以接受,但理智上,他知道姜河的想法并不过分!孩子从记事就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生父母,想看看他们也情有可原。

第二天,姜昆耐心地做妻子的工作:“当初,我们收养姜河就没指望他报恩,现在把他培养成材了,目的也就达到了。当年父母狠心抛弃了他,现在姜河却要寻找他们,这恰恰说明他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孩子。因此,我们不仅要支持他,而且要帮助他圆梦,别让孩子留下终生遗憾。”李静民是个豁达宽容的女人,当初想不通,只是因为对姜河的感情太深,一时对儿子的想法难以接受。丈夫的一番开导,让她迷茫的心境云淡风轻。李静民决定和丈夫一起,帮助姜河寻找亲生父母。当姜昆在电话里告诉姜河,自己和妻子要帮他圆梦时,电话那头,姜河感动得泣不成声……

关于姜昆的艺术人生:姜昆眼里常含热泪(13)

姜昆

2007年12月,姜昆夫妇根据北京福利院提供的线索,经过多方查找,与河北固安县一对谢姓夫妇取得了联系。他们提供的情况与姜河的身世有许多吻合之处:十多年前,新婚不久的他们来北京打工,因为生活窘迫、居无定所,加上孩子身体虚弱,担心养不活,于是将出生才几个月的孩子遗弃在崇文门地铁口……

29日一大早,姜昆带着姜河冒着大雪,开车赶到固安县,找到了谢姓夫妇。姜昆仔细打量这对夫妇,发现姜河长得还真与他们有几分相似之处,但他们还是不敢贸然相认。于是当天下午,姜昆将谢姓夫妇带回北京,出钱让姜河与谢姓男人在积水潭医院做了亲子鉴定。一个星期后,结果出来了,令姜昆和姜河失望的是,姜河与那个谢姓男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看着姜河脸上写满忧郁和失落,姜昆坚定地说:“孩子,别难过,爸爸一定想办法帮你找到亲生父母。”

2008年2月春节刚过,姜昆又打听到内蒙古赤峰一对谢姓夫妇,曾在北京遗弃了一个孩子。姜昆风尘仆仆地赶到那里,发现对方不仅长相与姜河没有相似之处,而且,他们提供的孩子年龄也与姜河有出入,姜昆知道,这对夫妇与姜河也没有任何关系。

关于姜昆的艺术人生:姜昆眼里常含热泪(14)

姜昆与宋丹丹

回到北京,姜昆在短信里把这次内蒙古之行的结果告诉了姜河,姜河尽管有些遗憾,但更多的是感动。他知道,一些养父养母得知收养的孩子要去寻找亲生父母,不是极力反对,就是横加干涉,设置重重障碍,而姜昆和李静民不仅没有说一句阻止的话,还竭尽全力帮助他寻找亲生父母,这是怎样一种博大无私的爱呀!姜河含泪给姜昆回复短信:“不管日后能否找到亲生父母,您和妈妈都是我最伟大的父母!我会永远爱你们,孝敬你们!”

-END-

原创不易,敬请点赞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