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康乾盛世,不过是土豆地瓜的功劳尔尔”。

这句话说的可能有失偏颇,但从某种角度来看的确如此。明面上讲,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中极其辉煌的一个时期,百姓吃饱穿暖,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国土面积远超前代,就连数个王朝未能解决的民族问题,都在此处有了融合的趋势。

然,从深处看,从细处看,藏在这所谓盛世下的龌龊依旧不在少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好大喜功报喜不报忧,同样是这场盛世的代名词,而这其中更要数乾隆皇帝的这封致英国国书最为讽刺,而这也便是很多专家学者心生厌恶,将盛世的根源归结于新型高产农作物的原因所在。

康乾盛世文人的谎言(康乾盛世天朝上国)(1)

一、盛世表里不一

说是康乾盛世,却是经历了三代皇帝,康雍乾,康熙征西北、平三藩、取台湾,打下坚实基础;雍正大行改革、清明吏治、施行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遏制土地兼并。

前两位帝王堪称千古,这才给清高宗乾隆帝留下了充盈的国库、太平的天下。祖宗做事儿孙享福,而乾隆作为盛世里的最后一帝,政绩也算是卓越,在位六十年,四年太上,终年八十九,期间无外戚之干政,无宦官之擅权,无武将之谋逆,无文臣之结党,当真配得上“乾道昌隆”这份寓意。

“诸臣未起朕先起,诸臣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

这是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所作的“打油诗”,但这话用在乾隆身上也算是适合,在其统治期间,绝对当得起一个勤字,每日天还未亮便起床处理政务,夜半三更批阅奏折也是常有之事,尤其是在位初期,为了扫平其父雍正留下的“摊子”,以及那时连年的天灾人祸,乾隆本人更是费尽了心思。

旱涝频发、大水决堤,乾隆便总结前朝经验,将以工代赈的法子集大成,用到了极致;荒芜土地太多,百姓不愿耕种,乾隆就大拨银两,鼓励百姓开荒拓田。

康乾盛世文人的谎言(康乾盛世天朝上国)(2)

内政这般对外亦是如此,乾隆自称十全老人便是由此而来:平定准噶尔部、回部,扫平金川,靖台湾,令缅甸投降,解决安南问题,击败廓尔喀部。

这总计十次的功绩看似不大,但细细看来意义却是非同寻常,平定准格尔等西北部族,

此三役过后,新疆彻底回归我国的版图之内。

新疆也就是古人所说之西域,自大汉宣帝开始入中国疆域,后因战乱无奈放弃,明朝时期虽有心收复,却是有心无力。而乾隆皇帝的三次征伐却是将其彻底收回,令当时中国的国土面积达到了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此举当真是功在当代亦在千秋,大大巩固了中国的疆域版图不说,也为如今的华夏版图奠定了基础。

而其他七役虽不抵,却也是为国为民的好事,乾隆皇帝的功绩不可磨灭,但有一说一,功过不能相抵,到了乾隆中后期,那些龌龊便一股脑的钻了出来,归其原有也和乾隆本身脱不开关系。

腐坏往往是由内向外,由上至下,乾隆朝也不例外。先是乾隆本人被丰功伟绩迷了双眼,变得好大喜功,变得穷奢极欲。为得孝名,为彰成绩,办事花钱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也就算了,为了一己私欲便大兴土木,为了满足欲望便六下江南,消耗了数不胜数的财力人力,才是乾隆最值得诟病的地方。

然后是下层,那时的官吏在乾隆皇帝的影响下“中毒”颇深,以大贪官和珅为例,他真的是个十恶不赦之徒吗?或不见得,他确是贪污,确是助纣为虐大肆支持“文字狱”,可在为官处政之道上,却比什么所谓的“铁齿铜牙”纪大人要强上不止十倍。

康乾盛世文人的谎言(康乾盛世天朝上国)(3)

故而,和珅种种不必要的荒诞行径便很好理解了,他就好比是严嵩、魏忠贤之辈,是个十足的弄臣,是个只想投皇帝所好,一切专为乾隆的私欲服务的弄臣。

况且,和珅之流并非个例,乾隆后期官场之上大部分都是这类官员,不干正事,不谋实干,不顾百姓,只想着升官发财,而风气如此皇帝却洋洋自得,这便是盛世内在的龌龊。

二、不思进取,差距逐渐拉大

其实如此这般,在中国历朝历代并不算什么稀罕事,唐明帝李隆基,万历皇帝朱翊钧都和乾隆犯过类似的错误,然为何乾隆身上的骂名、争议最多呢?想来是和他夜郎自大,令中国错失变革之机遇,以至于未来华夏受辱百年息息相关。

美国总统华盛顿,这个称号听起来很“新”,可要知道他与乾隆皇帝却是同一时期的人物。

那时的西方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乾隆三十年,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珍妮纺纱机横空出世,二十年后,水力织布机与瓦特改良版本的蒸汽机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康乾盛世文人的谎言(康乾盛世天朝上国)(4)

乾隆三十九年,独立战争爆发,九年后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十五年后美国独立,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又两年后,著名的《人权法案》 宣告通过。

与此同时,法国、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列强皆开始学习英国,踏上了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改革的道路,甚至就连与清王朝相似,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沙俄亦在图谋进步,不论成果如何,这份心始终是对的。

世界两端两种文明,差异是有的却也殊途同归,西方有的事物,有些中国也有,西方没有的东西,中国或许比他们还强。这时的双方并未产生鸿沟般的差距,可以说若是当政者励精图治,开眼看世界,未必不能并驾齐驱,未必比不过那所谓的“日不落帝国”,但是很遗憾,在那时的乾隆看来,中国还是天朝上国,是该受到万国来朝,世人敬仰的宇内中心。

夜郎自大的典故世人皆知,讲的是汉朝时夜郎国王坐井观天,认定夜郎国为首屈一指的大国,最终却被汉朝使者用证据“打脸”,而乾隆的所作所为亦是如此。

1792年,时任英国国王的乔治三世眼光独到,他力排众议决定派遣使团远赴东方,带着纺织机、蒸汽机等先进机械,去与那“成名已久”的中国谈判交涉。在乔治三世看来,中国历史悠久国力强盛不可轻易与之为敌,只有和平相处,建立通商关系,双方开展贸易,将英国商品打入中国市场才是上上选择。

康乾盛世文人的谎言(康乾盛世天朝上国)(5)

当时的英国已然成为了海上霸主,殖民地众多,兵锋也未尝不利,如此强大却甘愿放低身段与中国通商,如此气魄乔治三世就算得上一位明君,而他所派出的外交使臣也是一样,此人名叫马戛尔尼,是一个中国通,他深知中国的辉煌,也清楚对于中国人来说面子是一顶一的重要。

因而,在国王提出要求的基础上,马戛尔尼又添了几笔,他将谈判改为了祝寿的名义,又将原本的队伍填充至七百余人,礼物也增至600多箱以示尊重。

经过了半年多的跋涉,马戛尔尼终于踏上了中国领土,他们辗转多地进入了四九城,在赠送精心准备的国礼后,呈上了印有国王印信的国书。

此时的马戛尔尼信心满满,他觉得己方的诚意很足,通商中英都可以大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乾隆皇帝陛下定不会拒绝,但显然他想错了。

马戛尔尼的使团队伍被带去了承德避暑山庄,而从这个地点就能看出乾隆对英国的态度,是轻视、是无所谓、是抱着休闲看热闹的心思。

那么难道说乾隆并不重视这场会晤?既然如此,他又为何接连颁发了数十道圣旨,搞出一副郑重其事的模样呢?

康乾盛世文人的谎言(康乾盛世天朝上国)(6)

其实不单是对待英国使臣,从古至今作为礼仪之邦,王朝接见外邦使臣都是郑重之至,但为的却不是互通有无,而是彰显上国的气度。

对待英国也是一样,乾隆自始至终都没觉得英国能与清朝同等对话,他只当这是个想要称臣纳贡的蕞尔小国而已。故而那些英王与马戛尔尼精心准备的礼物,乾隆只是草草看过,那些能够改变中国命运的枪支、火炮、机械,更是毫不在意,在他和一众王公大臣看来,这些东西只不过是奇技淫巧尔尔,哪里能入天朝的眼。

三、错失中国开眼之良机,罪在千秋

乾隆君臣在这场会晤中,看中的只有一点,那就是礼仪。早在乾隆召见马戛尔尼之前,礼部的大臣们便事先为其打了“预防针”,将接下来他们所需做的、说得悉数告知,包括三叩九拜的礼数、对乾隆的敬称等等。

这在中国实属正常,可西方人却不能理解,毕竟对待国王他们都不曾双膝跪地,岂能跪拜他国君主?所以马戛尔尼直接便选择了拒绝,表示最多只能单膝下跪以示尊敬。

康乾盛世文人的谎言(康乾盛世天朝上国)(7)

一个城市一个习俗,何况是两个相距万里的国家呢?马戛尔尼不愿下跪很正常,但这却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愤怒,以至于接下来的会晤,他想都没想便拒绝了英方的提议。

马戛尔尼提出,希望皇帝陛下能够允许中英通商,允许传教士入境传教,以及在沿海省份为英国商人划出一块土地以便互通有无。

最后一个要求乾隆不答应亦在情理之中,第二个为了“愚民”为了国家安定选择拒绝马戛尔尼也有心理准备,然,连通商都不允许就是他没想到的了。

马戛尔尼百思不得其解,他想着,或是礼物不够贵重,又或是自己没说清楚?可接下来经过打听,他却得知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真相。

乾隆皇帝之所以拒绝通商原因有二,第一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是祖宗之法,第二就是接连几次的见面马戛尔尼都没有做跪拜之礼。

这一刻,马戛尔尼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失望,又带着几分得意,失望的是并未完成既定的通商任务,礼物白送,英国的赚钱之路将无限期延长,而得意的是,中国如此腐朽,英国不用再对其抱有敬意,照此下去不出五十年,英国必将像殖民印度一样,用坚船利炮轰开这关、这国。

康乾盛世文人的谎言(康乾盛世天朝上国)(8)

马戛尔尼的预想是正确且精准的,因为就在47年之后,鸦片战争爆发,天朝上国最后的遮羞布被彻底揭开,英国不单完成了他未尽的“工作”,还获得了大量的财富。

不过这些,此时的清王朝还未有丝毫察觉,他们对于西方的工业发展、技术革命无动于衷,而他们的皇帝陛下在一众大臣的溜须拍马之下,也依旧在做着万国来朝的美梦,为了彰显威仪,他甚至还修国书一封,名曰《赐英吉利国王敕书》。

对你没有听错,就是那种皇帝用来慰谕公卿,诫约朝臣的文书,不难想象当乔治三世见到这封书信时的表情,是错愕、羞愤,还是不可置信。

该书全文共有976字,可谓是字字诛心句句讽刺。

从开头,乾隆皇帝便显得傲慢至极:

“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朕”与“国王”这是两个不同位置之人的称谓,一高一低尽显“王者”之风,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恭顺和嘉许,更是羞辱中带着一丝不屑。

再接下来,又是一句:

“尔等国王想派遣一你国之人居住在大清,管理买卖货物一事断然不行,因这违反了天朝上国的礼法。”

康乾盛世文人的谎言(康乾盛世天朝上国)(9)

如此拒绝还不够,为了贬低对方拉高自己,乾隆又解释道:

“若尔等仰慕天朝,想要学习接受教化,则天朝自有天朝礼法,却与尔国各不相同 .... 不能效法中国,亦属无用。”

大概之意便是我深知你国崇拜中国文化,但你我差距过大,纵是学,尔等蛮夷之国也未见得能学会,与其这样还不如断了这个念想。

这般态度怎一个嚣张了得,再加之后续诉说得赏赐,希望对方能感谢君恩云云,也难怪乔治三世会不合规矩的将此封“敕书”放入大英博物馆之中,当做笑柄供后世“瞻仰”。

当然,不单是嘲笑,自此之后英国乃至欧美上下也坚定了一个信念:

“中国这头雄狮已经沉睡,不要让他再醒过来才是上上之策。”

正所谓落井下石,故而之后的半个世纪英法等国才会加足马力,大力发展经济、军事,以求趁着中国未醒之际一击制胜,让其如印度般永眠,再不济也要趁此时机狠狠捞上一笔,以保百年之内东方都再无一战之力。

康乾盛世文人的谎言(康乾盛世天朝上国)(10)

他们成功了,1840年他们用坚船利炮轰开了神秘东方的大门,之后百年间,他们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地削弱瓦解中国的潜力,以至于时至今日,耽搁了足足近两百载,中国才终于复兴。

所以,对于华夏乾隆真的有功吗?或许是有吧,但显然过大于功。

乾隆在位后期,虽说中国已经走向了下坡路,各个方面都已经有了些许落后,尤其是经济上,英美等国大力发展贸易,积攒的财富已经达到了天文数字,而反观清廷,在乾隆的决策下闭关锁国,原先开放的口岸都从四削减为只留广州一处。

可即便如此,若是努力进取,努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用彼之矛结合国人的智慧,未见得不能追赶,再不济就算仍有差距,也不会落得个半殖民半封建的下场不是?

故而,“大清没落,中华沦丧始于乾隆”这句话看似偏颇,结合种种来看却当真如此。

不过怨恨已然无用,说再多也无法改变那段历史,我辈唯一能做得便是吸取经验,做到无论何事都不可盲目自大,时刻警惕一切看似不敌,却可能超越我们的国度,例如人们口中脏乱差的“阿三国”、经济下滑严重只能依附他国的“小霓虹”等等等等,因为只有这般,我们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才不会走上曾经的老路。

康乾盛世文人的谎言(康乾盛世天朝上国)(11)

一些看法

有人说,乾隆皇帝之所以拒绝英国使团的通商请求,放弃那些先进的科技,只是单纯的愚笨傲慢,按照历史记载的确如此,细细想来却还是有些片面了,其中或许有这部分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一条,便是“畏惧”!

清朝的封闭从来都不是统治阶级的封闭,下层的民众或许对外界的变革一无所知,可统治阶级却是心知肚明。这一点从一些零零散散的记载中就可取证,据载早在乾隆的祖父康熙时期,西方诸国便接连谴人来访,他们不是官方,大多都是传教士,想着前来东方散布教义。

这些人、这些事以朝廷的耳目必然知晓,因而自康熙始,历代皇帝必然清楚西方的情况,尤其是乾隆,以他早些年的手段能力,不可能不清楚那些科技、发明的重要性,可他为何还是不愿接受呢?问题就出在西方的思想上了。

接受新事物必然要接受新思想,然,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这些话题,别说乾隆任何一朝封建君主都不可能接受,毕竟已有先例,被送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就是最好的范例,一介国主被一群“乡绅”处死,乾隆岂能不怕?

康乾盛世文人的谎言(康乾盛世天朝上国)(12)

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乾隆皇帝非但不愚昧反倒是细细琢磨过西方的事情,他清楚那些科技的好处,然转念一想弊大于利,这才会闭关锁国,才会装作不知,继续做他的十全老人安稳皇帝。

大家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