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人著作《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之二《乱世卷》之《曹操篇》第一节。
在讲曹操之前,要先介绍曹操的祖父曹腾。
曹腾墓
曹腾在范书《宦者列传》中有个人传记,在东汉帝国的历史上算是个著名的宦官。
曹腾是豫州沛国谯县人,他的父亲名叫曹萌,唯一的记载来自于司马彪《续汉书》。
陈志《武帝纪》裴注引《续汉书》做“曹节”。梁章钜曰:《艺文类聚》卷九十四引《续汉书》“曹腾父萌”,节(節)、萌字形相近,或本作“萌”,而误作“节”欤?
另《太平御览》卷930引《续汉书》亦作“曹萌”,故本文从之。
故事内容是说:曹萌的邻居丢了一头猪,找到曹萌家来,把曹萌家里的猪当成是自家的。曹萌见状,也不辩解,任凭邻居牵走。等后来,邻居家的猪自己跑回来,邻居才知道误会了曹萌,十分惭愧,于是将猪送还给曹萌并道歉。
曹腾墓介绍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很可能是编造的。因为史书上能够找到好几个相同版本的故事,只不过丢失的东西变成了马、牛、金,故事主人公分别有卓茂、刘宽、刘虞等人。
卓茂、刘宽等人因出身世家,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养名,而曹萌一辈子都没做过官,他需要养什么名?最合理的解释是:这个故事是曹魏政府编出来用来美化曹萌的。
至于曹萌故事中丢的是“猪”,我想大概是暗示其家世出身微寒、低贱吧。
范书《吴佑传》:(吴佑)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因为猪的价值低于牛、马,所以我说有可能暗示“贫贱”。
曹萌生了四个儿子,表字分别为:伯兴、仲兴、叔兴、季兴,老四季兴便是曹腾。前面三个哥哥名叫什么,由于史料缺失,我们无法得知,我们只能知道,其中一人名叫曹褒。
联系曹萌的家境,我更愿意相信,曹腾是生活所迫才进入皇宫做宦官的。
曹腾墓
曹腾跟他爹一样,为人老实。当然,在皇宫里做事,最重要的还是运气。
永宁元年(120年),皇太后邓绥下诏选拔敦厚谨慎的小宦官陪同皇太子刘保读书,曹腾就被选上了。从此,曹腾与刘保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
刘保继位皇帝也颇有周折。
延光三年(124年),汉安帝刘祜的乳母王圣、大长秋江京、中常侍樊丰构陷刘保,刘保被废掉皇太子身份,改封济阴王,居住在德阳殿西钟之下。
次年(125年)三月,刘祜驾崩,大将军阎显等人掌控朝政,选拔北乡侯刘懿继位。刘保作为曾经的合法继承人竟然得不到皇位,眼巴巴的看着皇位给了别人。
终于事情发生转机,到了十月二十二日,刘懿竟然病死了。中常侍孙程等十九名宦官趁机发动政变,迎接年仅十岁的刘保成功继位,是为汉顺帝。
然后刘保封孙程这帮宦官功臣为列侯,史称“十九侯”,而曹腾等小伙伴们也自然是刘保的心腹,随着曹腾长大,曹腾的家族才有了飞黄腾达的机会,他的哥哥以及侄子们都成功进入东汉帝国的权力机构,将家族带入了社会高层。
例如:曹腾之兄曹褒担任过颍川郡太守,侄子曹鼎担任过尚书令,曹炽担任过侍中、长水校尉。这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写照。
曹腾得势引来“十九侯”中的黄龙等人的不满,他们仗着自己的功臣资格,便去诬告曹腾、孟贲。永和二年(137年),刘保把黄龙这帮人都赶出朝廷,送回老家养老去了。果然还是曹腾在刘保心目中的地位高啊。
范书《孙程传》:黄龙、杨佗、孟叔、李建、张贤、史泛、王道、李元、李刚九人与阿母山阳君宋娥更相货赂,求高官增邑,又诬罔中常侍曹腾、孟贲等。永和二年,发觉,并遣就国,减租四分之一。宋娥夺爵归田舍。
永和四年(139年)正月,又有中常侍张逵等人与曹腾、孟贲争权,诬告曹腾、孟贲与大将军梁商合谋叛逆,刘保听了,根本不信:“大将军父子是我所亲近之人,曹腾、孟贲也是我所亲爱之人,你们说的肯定不是真话,应该是你们这帮人嫉妒他们罢了。”
张逵等人见皇帝根本不信自己的话,干脆矫诏行事,将曹腾和孟贲逮捕定罪。刘保听说变故后,龙颜大怒,立即派人去解救曹腾、孟贲。最终,张逵等人事败身死。
《天文志中》:其四年正月,祀南郊,夕牲。中常侍张逵、蘧政、杨定、内者令石光、尚方令傅福等与中常侍曹腾、孟贲争权,白帝言腾、贲与商谋反,矫诏命收腾、贲,贲自解说,顺帝寤,解腾、贲缚。逵等自知事不从,各奔走,或自刺,解貂蝉投草中逃亡,皆得免。范书《梁商传》:永和四年(139年),中常侍张逵、蘧政,内者令石光,尚方令傅福,冗从仆射杜永连谋,共谮商及中常侍曹腾、孟贲,云欲征诸王子,图议废立,请收商等案罪。帝(刘保)曰:“大将军父子我所亲,腾、贲我所爱,必无是,但汝曹共妒之耳。”逵等知言不用,惧迫,遂出矫诏收缚腾、贲于省中。帝闻震怒,敕宦者李歙急呼腾、贲释之,收逵等,悉伏诛。
以上是宦官集团中的内斗,曹腾的遭遇可谓有惊又险。
后来(约141-144年间),曹腾又被士人给弹劾了一次。益州刺史种暠宣称拿到了益州本地官员向曹腾行贿的证据,并向朝廷上书弹劾曹腾,但是刘保仍然信任曹腾,直接把此事压了下来。
范书《曹腾传》:帝(刘保)曰:书自外来,非(曹)腾之过。自建康元年(144年)八月刘保去世后,历经冲帝刘炳,质帝刘瓒之后,大将军梁冀牢牢掌控东汉帝国的朝政大权。
梁冀毒杀刘瓒之后,太尉李固等人又建议拥立清河王刘蒜为帝,而梁冀却有意于蠡吾侯刘志,因为刘志是自己的女婿。
曹腾曾经拜会刘蒜,而刘蒜没有给曹腾好脸色看,因此曹腾耿耿于怀,担心刘蒜继位后自己会受到排挤。曹腾连夜拜会梁冀,表示支持拥立刘志。
范书《李固传》:(李)固、(胡)广、(赵)戒及大鸿胪杜乔皆以为清河王蒜明德着闻,又属最尊亲,宜立为嗣。
范书《刘蒜传》:(刘)蒜为人严重,动止有度,朝臣太尉李固等莫不归心焉。初,中常侍曹腾谒蒜,蒜不为礼,宦者由此恶之。及帝崩,公卿皆正议立蒜,而曹腾说梁冀不听,遂立桓帝。
次日,梁冀在朝会上与李固等人唇枪舌战,胡广、赵戒“临阵倒戈”,只剩下李固、大鸿胪杜乔固执己见,梁冀气得罢会。
随后,梁冀动用太后执政权罢免了李固、杜乔二人,刘志登基的事这才确定下来,是为汉桓帝。
建和元年(147年)闰六月,曹腾因参与策立有功,被封为费亭侯,加位特进。七月,曹腾返回费亭侯国养老。
曹腾在皇宫中任职三十余年,服侍过四任皇帝(安帝刘祜、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瓒),去世时间不详,应该早于延熹三年(160年)【因为《水经注疏卷23》提及曹腾碑为延熹三年(160年)立。】。
《隶释·卷15》曹腾碑阴:惟建和元年(147年)七月二十二日己巳,皇太后曰:其遣费亭侯之国……费亭在豫州沛国酇县。
原文为“历事四帝”,卢弼:安、顺、冲、质四帝。至桓帝时,为五帝矣。案《曹腾碑》所述,曹腾在拥立刘志登基后,即就国(至费亭享受爵位),所以曹腾并未服侍刘志,故言“历事四帝”。
曹腾墓的金缕玉衣
《续汉书》对曹腾的记载已经算偏向褒奖,比起前面提到的顺帝(刘保)时期的“十九侯”(孙程等),桓帝(刘志)时期的“五侯”(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以及灵帝(刘宏)时期“十常侍”(曹节、王甫、侯览、张让、赵忠等)的记载,曹腾简直是个好人了。
按《续汉书》所说,曹腾在朝为官时,就热衷与名士交往,从不中伤别人,他所举荐的名士有:虞放、边韶、延固、张温、张奂、堂溪典,以此养名。
陈志《武帝纪》裴注引《续汉书》: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其所称荐,若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溪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范晔在《宦者列传》中评价曹腾:借誉贞良,先时荐誉。
按说曹腾任宦官职务,并无举荐权。所以我怀疑原文用词不当,顶多是曹腾帮这些人入朝为官时说过好话,行个方便而已。
例如虞放,他年轻时为太尉杨震门生,延光三年(124年)杨震被中常侍樊丰等人陷害致死;永建元年(126年)汉顺帝刘保登基后,虞放为恩师杨震鸣冤,刘保批准为杨震平反。结合曹腾的记载,虞放能成功为恩师翻案,这和刘保关系很铁的曹腾有出过力。因此,史实真相莫过于此。
但是后世王鸣盛怀疑曹腾的记载是曹魏帝国政府润色的结果,写道:
曹腾,宦者中之最奸狡误国者,而范书传中不著其恶,反多美词。以《三国志》注校之,乃知皆司马彪之文,而蔚宗袭之。司马氏或因《东观记》原文,或魏代人润色也。
这里,批评曹腾误国的事便是“曹腾参与拥立桓帝刘志”,王鸣盛立意的根据是范晔在《宦者列传》首的评价:
自曹腾说梁冀,竟立昏弱【李贤注:谓立桓帝也。】。魏武因之,遂迁龟鼎。所谓“君以此始,必以此终”,信乎其然矣!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史书中的“因果论”不值一驳。仅就事实而言,与刘志利益牵涉最深,并拥有决定权的只能是梁冀,而曹腾也只不过是出于私利帮助梁冀巩固信心而已。
我也不知道范晔为何对桓帝刘志评价为“昏弱”,后来刘志能一举铲除盘踞东汉朝廷二十余年的梁冀,怎么看,也不会觉得刘志是个“昏弱”之人啊!
在《隶释·卷15》曹腾碑阴的桓帝诏文中又有“进贤纳”(推后字为“士”)这三个字样,可见范书《曹腾传》提到曹腾亲近士人的事并非虚言,王鸣盛恶意推测成“魏代人润色”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