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背景与大学生就业有影响吗(就业和职业发展父母的意见值得参考吗)(1)

文/体制老司机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职业选择上,应该听听父母的意见。但这个道理没什么屌用,很多人在职业选择,尤其是刚从大学毕业出来准备工作时,都不怎么听父母的安排。

因为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像父母一样,过这么平凡的一生。

所以,往往只有我们到了三十多岁,四十来岁的时候,才会觉得父母说的,很多真的是对的。

当然,我并不认同盲目跟随父母的职业建议,因为父母也有其局限性。

比如我的父母,他们的人生经历,就无法给我职业选择提供更好的参考。

我的父亲只是小学毕业,母亲没上过学,都是农民,他们只有在我上大学那一年,来过北京一次,几乎一辈子都在农村。

我毕业后,留在北京,这决定了我的人生,和他们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甚至能想象的,都不一样,所以他们那些经验,对我的参考价值是比较低的。

其实从我高中从农村到城里走读后,父母基本上就没有再左右过我的人生选择了。

似乎这是一种逃离父母的控制,享受自由的幸运,但并非如此。

如果我的父母是市里或者县城里普通的公务员,在体制内混了几十年,甚至还当上了小领导。而我毕业后,又回到了老家发展,考进了体制,那我今后的人生,和他们的人生,很有可能是高度重叠的,这时候,父母的职业建议,对我们的参考价值就非常大。

因此,父母的职业建议,对我们有多大的参考意义,取决于父母的人生经历,与我们今后的人生重叠度有多高。

比如父母说,还是要结婚,找个人安安心心过日子,不要一天出去四处鬼混。

因为和父母一样,我们将来都要生活,都要生儿育女,都有享受家庭温馨,天伦之乐的感情诉求,这一点,我们和父母的人生,是高度重叠的,他们的建议,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

但是,父母说,你应该多生几个孩子,最好是两男两女。

对于身在北京,一个月两三万的你来说,养育一个孩子已经很艰难了,你将来要面对的孩子上各种艺术班,上小学要买学区房,高考要上各种辅导班,为了孩子作业被老师折磨得疯掉,这些经历,你的父母当年养育你的兄弟姐们的时候,是无法感受的。

这一点,父母和我们的人生重叠度太低,他们的意见,参考价值不大。

但我们不听父母的建议,尤其是工作建议,原因在于,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期望,与父母对我们的认知和期望,有巨大偏差。

父母可能认为,你就是考个公务员或者老师,慢慢提拔升迁,在地方当个小官,安安稳稳过日子的料,于是,他们会根据这种期望,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

大学毕业考公务员,26岁结婚,27岁当爹做妈,三十多岁当个小领导,四十多岁走上人生巅峰,一辈子安安稳稳,舒舒服服。

但你大学毕业时,认为自己应该是在一个行业打拼三五年,成功者掌握核心资源,成为行业标杆,三十五岁出来自己干,三五年成为亿万富豪,退休享受人生。

那自然父母给你选择的路,完全不入你的法眼。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是清晰的,准确的,知道自己的能力是什么,性格是什么,追求是什么,要做什么样的事情,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那么,根据这个准确清晰的认知,去选择自己的路,就是从容的路。

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的给出的建议,与自己选择的路有参考价值,就是值得借鉴的。

但是,绝大多数人,在毕业的时候,往往都会高估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是脱离实际的,选择的路,往往也是好高骛远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在社会的折磨下,伤痕累累。

当然,有一些人从这种社会的磨砺中走了出来,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有了非凡的人生。

但大多数人,还是回归于平凡,过着平平淡淡的人生。

此时,才发现,父母说的很多东西,真的是对的。

但以上道理,其实没什么屌用,认为清晰准确地认识自己,是需要去社会里磨砺自己才能获得的。

你不到饭局里混个几十次,你根本无法判断自己到底是否具备左右逢源,察言观色,体察人心,溜须拍马的能力,和从容自如应对这些事情的性格。

所以,趁年轻,我们可以不用管父母说什么,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努力,去真正地尝试,奋斗。

因为我们二十多岁的人生,允许我们犯错。

只要不是固执地执着于不切实际的理想,承受了社会诸多的磨难,混得一塌糊涂,依然对自己几斤几两毫无清晰认知,继续走在错误的路上,在年近四十的时候,一事无成,再幡然醒悟已经悔之晚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