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知

(1)知道,了解

【成语】

安分知足

安贫知足

不出户,知天下

不得而知

博古知今

一知半解

饱汉不知饿汉饥

不知大体

不知底细

不知高低

不知好歹

不知进退

不知就里

不知其详

不知去向

不知轻重

不知肉味

不知所措

不知所从

不知所出

不知深浅

不知高低

不知死活

不知所终

不知所以

不知所云

不知天高地厚

不知痛痒

不知虚实

不知自量

不知者不罪

达权知变

达观知命

察今知古

察己知人

达人知命

睹始知终

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睹著知微

妇孺皆知

众所周知

非知之难,行之惟艰

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足常乐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知子莫若父

知雄守雌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知书达礼

知荣守辱

知难而退

知过能改

知法犯法

知恩图报

早知今日

悔不当初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饮水知源

以一知方

一知半解

一叶知秋

一问三不知

燕雀安鸿鹄之志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言者不知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心知其义

先知先觉

无所不知

闻一知十

未卜先知

恬不知耻

天知地知

岁寒知松柏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数往知来

生而知之

神不知,鬼不觉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人事不知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疾风知劲草

尽人皆知

举世皆知

倦鸟知还

可想而知

略知一二

略知皮毛

迷途知返

明知故犯

明知故问

莫知所为

强不知以为知

全知全能

目知眼见

月晕知风,础润知雨;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例句】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

②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滕王阁序》)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④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⑤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⑥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

⑦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⑧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⑨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⑩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进,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⑪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⑫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乐羊子妻》)

⑬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含“问知”两字成语(古汉语中的知字义项详解)(1)

(2)知觉,感觉

【成语】

浑然无知

茫无所知

食不知味

三月不知肉味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例句】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也。(《祭十二郎文》)

②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

③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题惠崇<春江晚景>》)

(3)知识

【成语】

愚味无知

无知妄作

蒙昧无知

轻薄无知

求知若渴

【例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4)见解,见识

【成语】

真知灼见

(5)了解,赏识

【成语】

知遇之恩

知我罪我

知往鉴今

知人知面不知心

知人下士

知情不举

知情达理

知人论世

知人善任

知人之明

知命之年

乐天知命

知命不忧

知来藏往

知己知彼

相知恨晚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鲍子知我:春秋时管仲的话,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鲍叔牙对管仲非常宽容谦让。后来经鲍叔牙推荐给齐桓公,管仲得以重用。指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

【例句】

①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6)交好,相亲,交情

【成语】

相识相知

【例句】

绝宾客之知。(《报任安书》)

(7)知己,朋友

【成语】

今雨新知

故交新知

知己之遇

他乡遇故知

视为知己

士为知己者死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谬托知己

贫贱之知

得一知己,死无可恨(恨:遗憾)

【例句】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8)主持,管理

【成语】

七品知县

【例句】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9)读“zhì”,通“智”。聪明,智慧

【成语】

挈瓶之知:挈瓶:汲水用的瓶,它装不了多少水。比喻知识浅薄,不能深明事理。

【例句】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③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⑤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逍遥游》)

【语义提示】

“知”的本义就是“知道,懂得”,知道多了当然有“知识”,这种知识来源于“知觉”。“知识”多了,自然就会变得聪明,即“知识丰富,见解高明”(后来写作“智”)。聪明的人,常要“掌管”事物,与人交往,就会有“交情”,时间久了,就会成为“故知”。

【思维导图】

含“问知”两字成语(古汉语中的知字义项详解)(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