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社会动荡,官场极度腐败,在这样的时代里,想要建功立业,光有兵马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擅长斗争。而一代名臣曾国藩之所以能在多次斗争中生存下来并铸就伟业,就注定了他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自古以来,曾国藩给我们的印象都是憨厚老实,做人做事极有原则,但是在他在17年的带兵生涯中,我们却见到了他阴险腹黑的一面。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经过(为了剿灭太平天国)(1)

在打仗的过程中,老曾同志就曾经“坑”死过恩师吴文镕,“干掉”过政敌王有龄,最终为了剿灭太平天国,甚至不惜滥杀无辜,屠杀俘虏。

一、“坑”死恩师

吴文镕,晚清名臣,当时担任湖广总督,正二品,大概相当于湖南湖北两省的一把手,妥妥的大官,同时他也是曾国藩的恩师。

我们再来看看曾国藩,官职团练大臣,相当于湖南省的民兵司令,没有品级,但是他手中却握着两万雄师。

在战争年代,官再大,钱再多,也不管用,手上有兵才管用。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发生了下面的一幕。

当时吴文镕在黄州被太平军包围,情势十分危急,于是连忙写信向曾国藩求救。如果那时候有电话,那么情形应该这样的。

吴文镕先向曾国藩打电话求援:“国藩啊,老师被长毛包围了,速救,速救啊!”

曾国藩回:“不行啊,老师,我这人还没招齐呢。”

吴文镕说:“国藩啊,你再不来,长毛就要打进城里了!”

曾国藩回:“不行啊,老师,我这炮舰还没到位呢。”

吴文镕:“国藩啊,长毛攻进来了......”

曾国藩:“老师啊,我这炮舰不齐,出战就是去送死啊,你还得自己想办法啊,老师,你得体谅我啊,还有啊......(此处省略八百字)”

吴文镕挂断......

事情的经过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结果却是清楚的:黄州城破,吴文镕自杀。一代名臣就此陨落。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经过(为了剿灭太平天国)(2)

大清二品官

不知道是不是曾国藩的言论起了作用,吴文镕在明知必死的情况下,他竟然写信劝告曾国藩:以后一定要保持高度谨慎,顶住压力,不得随意出兵。

吴文镕殉职后,曾国藩伤心欲绝,哭得死去活来,但是却没人理解他,大家都认为是他害死了恩师。

可是我们仔细捋一捋,就发现老曾同志完全没有理由这样做啊。他和吴文镕有着多年的情谊,而且吴文镕在片区还一直罩着他,帮他擦屁股。吴文镕殉职,对他来说根本没有什么任何好处啊。

此外,曾国藩购置的洋炮确实没有到位,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曾国藩同志是被冤枉的,他对恩师的见死不救更多的是一种误会。

如果说曾国藩对其恩师的见死不救是误会,那么接下来他对政敌的出手那可就是实打实地报复了。

二、“干掉”政敌

曾国藩的这位政敌叫王有龄,当时担任浙江巡抚,相当于浙江省省长,也是一方大员。那么,他们俩的梁子是怎么结下来的呢?

这就要从他们两人的地位说起了。曾国藩,湘军一把手,手握数十万精兵,但是没钱。王有龄,盘踞浙江多年,妥妥的土大款,但是无兵。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经过(为了剿灭太平天国)(3)

大清官员

于是,两人就打算合作一下,王有龄先去找曾国藩借兵。可是老王十分小气,是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他来求见曾国藩,却只谈借兵不提钱的事。

曾国藩便挤眉弄眼暗示了很多次,老王才支支吾吾地说,你先借兵给我,我再给钱。在这年头,翻脸比翻书还快,口头承诺更是屁都不值,更何况还是对王有龄这样的人。

曾国藩一气之下,便取消了借兵计划。

王有龄听后也有些郁闷,却无计可施,此时正值曾国藩的部下李元度被人弹劾。王有龄顿时就眼前一亮,与李元度一拍即合,然后不仅帮李元度摆平了弹劾,还保举他做了浙江的地方官。

由于浙江的赋税关乎全国,中央政府还是要给老王面子的,就允许了他的提议。

这一下子便惹恼了曾国藩,自湘军创建起来,已经自成体系,政府的人进不来,湘军的人也出不去。如果李元度真的安稳地抱住王有龄这只大腿,那么,这就是对老曾本人的侮辱,更是对数十万湘军的侮辱。

于是曾国藩发飙了,他向中央政府弹劾李元度,言辞十分激烈:如果你们不处理李元度,湘军必将纪律涣散,我以后怎么带兵,怎么剿灭太平军?

中央政府权衡多日,最终还是决定将李元度发配边疆。你以为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吗?

没有。

曾夫子对朋友那是敦厚的,但是面对敌人可就没那么友善了,即使他只是个政敌。曾夫子此时早已拿出他的小本本,为王有龄狠狠地记上了一笔,心里还默念道:小仔,千万别让我遇见你。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经过(为了剿灭太平天国)(4)

但是,历史就是这么偶然,两人又遇到了。

几年后,曾夫子时来运转,一下子升到了两江(包括江西,江苏,安徽)总督的位置,这时候慈禧又“大发善心”,让他顺便接管浙江军务,老曾同志摇身一变就成了王有龄的上司。

此时,正值太平军大举进攻浙江,而且势如破竹,兵锋直指杭州-王有龄的大本营,不过短短几日,便完成了对杭州的合围。王有龄这厮已经慌得不行,连忙向中央政府求救。

慈禧一看杭州可能有失,也不敢耽搁,立即下令曾国藩前去营救。可是曾国藩压根不想救,一则不一定救得出来,自己还可能损兵折将,二则万一救出来了,那岂不是给自己添堵嘛。

可是,曾国藩毕竟是跟着孔孟混饭吃的,他还是要面子的。他不能直接说不想救,这样影响不好,也不能拒绝的太肤浅,这样会有人说他公报私仇。那该怎么做呢?

当然办法还是有的。曾夫子一下子就把问题上升到了家国大义的高度,他向朝廷上书说:我和王省长都是大清之臣,理应同舟共济,互相扶持,可是我实在是没有能力去救啊,每每想到此处,我的心都会隐隐作痛。

后面他又写了一大堆理由,极力表明自己的有心无力。

这时,王有龄也得到了没有援兵消息,实在坐不住了,他亲自给曾国藩写信,字里行间哭腔十足,大有“拉兄弟一把,我为你做牛做马”的意思。

可是曾国藩却好像什么也没看到,还和部下一起品茶,聊人生,始终未发一兵一卒。不久后,王有龄战死,老曾同志这才慢慢消了气。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经过(为了剿灭太平天国)(5)

清朝官员议事

其实,曾国藩不救王有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想趁机举荐好友左宗棠为浙江省长,但是慈禧太后死活不同意,于是,曾国藩也没给慈禧面子,拒绝发兵。

就这样,我们的倒霉蛋王省长就这样被“合情合理”地处理掉了,曾国藩再次向我们展现了他腹黑的一面。

三、匪号“曾剃头”

老曾过去被人称为“曾剃头”,那可不是因为他会剃头,而是他喜欢剃别人的人头,那么,他的匪号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在湘军创立之初,曾夫子一直奉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攘外”呢,就是创立湘军,而“安内”本应该是文化育人。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经过(为了剿灭太平天国)(6)

但是当时处在非常时期,文化育人效果实在太慢,于是,我们的曾夫子就决定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屠刀育人。因此,他一到长沙,就向湖南各地发出严令,命令各州县火速剿匪。

他对当地的官员严肃地说:“自从长毛匪叛乱以来,各省一些刁民就开始坐观天象,跃跃欲试,不想种地而想做匪。对付这种人,绝不能客气。”

有人提出疑问:“县城还好,各个乡村都没有那么多监狱,该如何处置这些土匪呢?”

曾国藩回答说:“湖南这个地方,自古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多年来刑法不严,很多罪犯本该处以死刑,地方官却老虎念佛珠,假慈悲。现在是到了他们还债的时候了,一旦捉到土匪,不必审讯不必关押,就地正法!”

为了给大家做好示范,曾国藩决定亲自审案,说是“审案”,其实根本就不审。对于各地送来的“土匪”,他既不依照法律条文,也无需任何证据,只要有人说对方是土匪,曾国藩再看一下面相,就立马结案。

面相差不多的立即砍头,面相不好的可就倒了大霉—会被活活鞭死。老曾同志的审案方式对那些相貌不佳、贼眉鼠眼的人而言就是阎王殿。后来他以善于相面著称,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练就的本领。

自此,湖南的匪患情况一下子改善了许多,但是曾国藩却落下了“曾剃头”、“曾屠夫”的骂名。

如果说杀掉土匪还算事出有因,那么,屠杀俘虏却是真正体现出他残酷的一面了。

在一次与太平军的交锋中,他的弟弟曾国荃(quan)大破敌军,并接收了七千俘虏,然后满心欢喜地去向大哥报喜,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大哥严酷的军令:所有俘虏,全部斩杀。

短短八个字,便是七千颗人头落地,这使得在战场上杀人无数的曾国荃也有些犹豫。因为屠杀不仅耗费力气,还耗心神,杀人的时候你的良心无时不刻都在遭受着谴责。

你想想看,就在你眼前,鲜血从跪倒在地的人的胸腔里喷涌而出,映红日月,那是一种怎么骇人的景象,更何况,这样的情形要重复七千次,是个人都会崩溃的。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经过(为了剿灭太平天国)(7)

死亡战场

曾国荃就崩溃了,杀完俘虏后,他向老哥表示,此间战事一了,他就回家种地。

曾国藩听到老弟这不争气的话后,写信给他说,在敌我不明的情况下收容投降之人,是很危险的。你以后攻克城池后更要以多杀人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耽误大事。

你听听,这话听起来多么冷血,这是一个读书人该说的话吗?尤其还是出自于曾国藩这个大儒之口,更让我们觉到浑身冰冷。

谁说读书人心慈手软,不能带兵打仗,曾国藩的言行就向我们证明了:读书人打起仗来更可怕。

自古以来,人无完人,干大事者往往不拘小节,尽管曾国藩曾经做过一些阴险腹黑,屠杀俘虏的事情,但却并没影响到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我们对待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所在所为,而是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对于曾国藩,你还有哪些不一样的评价呢?欢迎留言评论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