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灼锋同志是我的老领导。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中共韶关市委办公室第一秘书科工作,他时任中共韶关市委正厅级的副书记。他前后还任过广东省连县县委书记、清远地区行署专员、中共韶关市委书记,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省农委主任、省政协常委等职。前不久,灼锋同志拿来厚厚一沓书稿,要求在羊城晚报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嘱我撰写一篇读后感,老领导交代的, 我只得勉力而为之。

今年春节假期,我在家困守防疫,便趁此时日完成《冯灼锋文集》读后感的任务,我认真将文集通读一遍,文集收集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灼锋同志退出工作岗位后撰写的言论杂谈、散文、诗歌和政论文章,按此顺序,文集共分四章:第一章是“使命•担当”;第二章是“生活•闲情”;第三章是“人生•诗意”; 第四章是“未来•展望”。

这些文章体现了灼锋同志一辈子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无限忠诚和呕心沥血,有他对人生世事的深刻感悟和洞察,也有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眷恋和歌唱,还有他对年轻同志的谆谆教诲。有的文章读之令我拍案叫绝,有的文章读之令我产生强烈的共鸣,深以为之。羊城晚报原总编辑张宇航同志在其撰写的序言中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就是他的序言标题“好官与好文”。

人们常说:文为心声,知人论文,知人论世。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孟子•万章下》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结合当年随灼锋同志下基层调研往事的回忆,以及这次阅读文集的一点初浅的感受,来完成这篇“读后感”,不当之处,敬请灼锋同志和各位方家指正。

秋天感怀七绝诗词(秋风万里又重阳)(1)

春风桃李,化雨新人

灼锋同志几十年来一直注意培养教育年轻人和青年干部,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该文集的第一章“使命•担当”,首篇就是“为人还是谦虚一点好——兼与年轻同志谈谈心”,在此文中,他向青年朋友提出“为人是否谦虚,关乎个人成长,反映思想修养,体现为人品格。”在此文中灼锋同志对年轻朋友的思想修养和为人品格的进步和提升,言之谆谆,循循善诱。其在日常工作处事中则身体力行、谦逊坦诚、平易包容,有长者风度,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是1985年8月大学毕业从湖南南下到广东韶关,分配在市委办公室工作的,翻阅当年写的日记,记载我是8月21日报到的,在这段时间内,日记记载有两则与灼锋同志有关的内容:

“8月28日,晴……跟市委冯灼锋书记交谈,他是主管农业的,原来在连县工作,人很热情,勉励我好好干,还问我写过材料没有?……”

“9月3日,晴,……上午冯书记等在我们办公室谈天,他今年47岁,是个乐观开朗的人,喜欢到基层和实际中去。他说除了开会,他都要下乡……”

当年我是才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又是从外省来广东工作,人地生疏,语言不通,满口湘音,也听不懂韶关日常使用的粤语和客家两种方言,工作上又是新手,从学校门到机关门,没有党政机关的工作经验,灼锋同志虽是市委领导,不但没有半点居高临下的感觉,还与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干部亲切交流,勉励有加,令我当时感受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有一件事的发生,更令我感受到灼锋同志宽厚待人、化雨新人的品格和为人,回忆起来,至今心存感念。

1985年1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韶关召开第一次山区工作会议,吹响了在全省“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的号角,会议召开前夕,新上任不久的省委书记林若同志来韶关调研。11月8日,市委一位副秘书长安排我随灼锋同志陪林若同志到英德县(后改县级市),林若同志一行马不停蹄参观了大理石厂、淀粉厂、宝晶宫。第二天上午,还到该县所属的浛洸区、九龙区(后改镇)调研,分别听取了当时县、区主要领导人的汇报。这次随灼锋同志陪省委书记调研,确实是我职业生涯起点的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其间市委司机和市公安局警卫认真地我进行“处世哲学的教育”,指出我有两处做得“不到位”,一是在宝晶宫参观时因我先下车去联系接待,当时正下雨未能给冯书记打伞;二是去浛洸区,我因经验不足,未了解清楚车队出发时间、提前收拾行李候车,致未能跟上领导的车队。对他俩指出的这两处“不到位”,灼锋同志当时没有半点表示或是疾言厉色责备于我。但后来传回办公室,引起议论纷纷,科长还找我谈话了。我也反省工作上未做好,思想压力颇大。而后来灼锋同志一如既往,对我这个“新人”丝毫没有“另眼相看”,又带我下去调研,给了我难得的学习机会。

深入基层,作风务实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灼锋同志一有空就下基层调研,反映了其一贯深入务实的工作作风。

1985年11月初,我随灼锋同志在九龙区送别林若同志一行后,就马上翻山越岭来到广东贫困山区著名的“四大金刚”之一岩背区(现为镇)。当时全省有四个石灰岩山区乡镇乃最穷困之地,故称之。灼锋同志走村入户、嘘寒问暖、记得还到了当时德尚乡(行政村),这里真是极度贫困,人均年收入不到150元,调研时他认真与当地随行的干部探讨了脱贫致富的路径。这是我至今唯一的一次到访英德岩背镇,遗憾的是35年过去了一直没有机会再访岩背,看看那里新面貌和人民生活的新变化。

除了上述随灼锋同志陪同林若同志到英德调研外,我记忆的闸门大开了,记得第二年即1986年8月又有随灼锋同志下“三连一阳”地区的调研机会。当时灼锋同志已通过省里组织的统一选拔和考试,到华南师范大学行政学院读书,因为他早在五十年代初就参加基层政府的工作,错过了读中学、大学的机会,这次补上大学这一课,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即将上大学的他,尽管那段工作日程排得很满,但他还是安排出一周时间到广东最贫困的“三连一阳”地区调研。

当时我的日记记载的日程如下:

第一天8月4日,星期一,晴。上午接办公室领导通知后即刻出发,九点半左右到乳源县,由县领导陪同考察正在建设中的佛教名寺——云门寺,之后即到一六区铝制品厂调研,该厂是由南水水库移民八十多名员工为主力的乡镇企业,由于信息不灵,资金、技术缺乏,市场销售存在困难,灼锋同志了解后即致信市供销社领导,要求帮助基层企业解决技术、资金以及产品市场信息等问题。

我们还奔波来回10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来到“世界过山瑶之乡”必背区,这是一个典型的石灰岩瑶区,绿水青山、气候凉爽。但极度落后,村民住房破破烂烂,生活十分困难,灼锋同志与区委领导座谈,提出瑶族林区致富要靠多种经营,旋即赶到桂头区的烟花爆竹厂这家与东莞老板合资的新办工厂调研。

第二天8月5日,星期二,晴。上午灼锋同志应邀参加韶关市劳动学会86年年会暨全市劳动局长会议之后,就沿着往“广东第一峰” (天井山)的漫漫山路向连县出发,三、四百里蜿蜒山路当时尚未铺柏油,全是沙土路,尘埃飞扬。到连县后下午马不停蹄考察连州氮肥厂、造纸厂和复合材料厂等三家工厂。

第三天8月6日,星期三,晴。灼锋同志整天仆仆风尘翻山越岭,调研连县所属的龙坪、星子、瑶安、保安四个区(乡镇),在区公所与基层干部座谈后,深入到新投产的龙坪泥水厂、即将投产的保安罐头厂等企业考察,这几个区地处连县北部,邻近湘南,山青水秀,林木苍翠,灼锋同志一路上一边考察调研,一边结合基层的实践思考他的发展农村经济这篇文章,瑶安的区委书记说,林区以前靠砍树,但砍树只会越砍越穷、越穷越砍、恶性循环,他提出关键是要信息灵通,多种经营,灼锋同志深以为然,鼓励他照此路子探索下去。在星子区他还应邀参加市农委组织召开的全市水土工作会议并作讲话。

第四天8月7日,星期四,晴。我们一行离开连县到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山是广东最偏远最小的县,地处粤桂湘交界,有“鸡鸣三省”之称。像连山这样的“少山边穷”的县,如何发展山区经济?他一路思考一到连山,马上和时任县委书记一起召集县经委、农委有关部门座谈,提出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消化本地原材料,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走出连山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

第五天8月8日,星期五,晴。灼锋同志考察了连山毛制厂、民族服装厂、制罐厂、松香厂、明华电化厂、鹿鸣饼干厂,之后赶至连南瑶族自治县与县主要领导座谈。

第六天8月9日,星期六,晴。我们一行赶到阳山县与县分管党群和农业的两位副书记座谈后,顶着似火骄阳翻越“广东第一峰”(天井山)下午回到韶关。

我这次随灼锋同志下乡调研,耳濡目染,感受颇深共有三点:一是不怕辛苦。灼锋同志顶着高温酷暑,穿越高山峻岭,短短六天时间往返数百里山路,深入五个县五个区(乡镇)调研了13家企业,包括考察正在建设中的云门寺,参加了全市的2场专题会议并作指导讲话,组织了五个县领导和一个县相关部门的座谈会,帮助基层解决一些具体困难问题。

二是作风务实。灼锋同志长期在基层工作,联系群众、做群众工作很有一套沟通的方式,比如他很会与人沟通,他会多种方言,见到不同地方的人说几句当地方话,幽默风趣,就迅速拉近距离。他对山区基层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的疾苦非常了解,对企业调研中反映的困难和问题,不会敷衍了事,不怕麻烦,勇于担当负责,乐于为基层排忧解难。《文集》中收入言论 “少一点坐办公室,多一点下基层”也反映了他所提倡的多下基层务实为民的作风。

三是注重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灼锋同志调研大都是带着问题而来,这次调研在路上,给我们看他正在撰写的有关发展农村经济的论文,并探讨有关问题,同时与县区(乡镇)领导和企业的座谈也丰富他的论文内容。他善于学结,思维清晰,注重吸取基层发展农村经济丰富的实践,提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来指导全市以至后来他负责的全省的农业、农村工作。这方面,他在任省“农官”的岁月里尤为突出,他写的论文也多次在全国、全省获奖,特别是经他积极提议,得到省人大的主要领导支持,为省人大草拟《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这个条例1993年由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实施,尚全国首创。这是灼锋同志就任省“农官”岁月的得意之笔。还有他撰写的《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性意见》,是以广东省委文件下发全省的,以及公开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三农”问题的思考》等等,不一而足。上述这些情况,因我早已不在灼锋同志身边工作了,是近年通过阅读《重温那个年代》那本书和偶尔听他谈及才了解到的。

诗意人生,夕阳无限

我随灼锋同志自“三连一阳”调研回韶不久,他即将去华师大上学了,为此我特地在1986年8月12日那天赠给他一个日记本作临别纪念,扉页题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很高兴地收下了。我也在一年半后,即1988年初,也因工作需要离开韶关了。

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一晃33年过去了。去年底,我邀请年近82岁高龄满头银发的灼锋同志一同返韶关,参加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组织的公益赠报活动,我们行色匆匆,走了乳源县、韶关市区、仁化县、曲江区。他虽年登耄耋但精神健旺,一路欢歌。1986—1987年我曾参加连续两期广东省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县仁化工作组。在此期间,我也到过仁化县的城口和红山两个乡镇,灼锋同志也多次到仁化指导工作。这次我们重走当年“改革路”,参观了位于城口镇刚刚建成的粤北长征纪念馆,还登上了高海拔的红山调研,与镇领导座谈,考察红山茶叶扶贫产业示范基地、高坪水库和电站等,灼锋同志还兴致勃勃地赋诗一首,题为《重游红山》:云雾缥缈迎远客,满目茶园遍地香;驻足沉思忆往事,情浓横溢留山乡。

灼锋同志从1992年自中共韶关市委书记的职位上调任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省农委主任,1996年后任广东省政协常委,直到2004年正式退休,这一时期,灼锋同志撰写了不少调研报告和专题论文、还有散文,特别是农业、农村、农民“三农”方面包括咨政建言方面内容,对全省政策方针的制定实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退休后,他文思泉涌,撰写了不少杂谈、散文、诗歌等。虽然不在领导岗位了,但他既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在诗文字里行间充满着社会责任感,情系民生苦乐,又对祖国山河大地特别是粤北的山山水水充满深深的爱恋之情,洋溢着人生感悟,如新丰“三变”、清远新貌、赞连山,以及汶川地震十年有感,游湖南感悟等。

2018年10月13日,灼锋同志年满八十,特邀几个老友和老同事、老部下聚会,原任韶关市委、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同志,是灼锋同志在韶关工作时的老部下,应他的提议,灼锋同志即兴赋诗一首:“八十看似路漫漫,回首其实一瞬间,展望未来国强盛,中华大地更斑斓。”

灼锋同志老骥伏枥、壮怀不已,诗意人生、夕阳无限。他清廉自律、作风务实,关爱新人、言传身教,是我三十多年前人生职业生涯起点的一位好导师,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和明天,他仍然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

(作者系羊城报业传媒集团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原人民日报社华南(广东)分社主任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