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石头。

一个85后,酷爱解读《天道》与《天幕红尘》。

每日一更,喜欢的话,请点个关注。

《天道》解析,每晚十点,公号——煤球青年

全网首发

天道叶晓明和欧阳雪谈立场(叶晓明是聪明人)(1)

什么样的性格才算是聪明人?

我对聪明人的定义便是,四面动机,八面周到。那是我这一辈子都活不到的地方。

肖亚文和叶晓明都是丁元英眼中的聪明人。

前者知进退,有分寸。

后者是聪明人。

叶晓明有布局的能力,试图违背自身的文化属性,终究是一场空。

1

如果扶贫是一个骗局,那么叶晓明才是最重要的策划人

所谓的扶贫,不过是戴着扶贫的幌子,杀富济贫。

是功德还是是非,我们且不去论。

而今天我们要看的是叶晓明这个人。

叶晓明是发烧友,极懂音响!

丁元英的40万天价音响,在他看来不是因为音响多值钱,而是因为丁元英设计的音响理念让他叹服。

在叶晓明,所擅长的领域做出一个合适的判断,对这一点我并不感觉惊讶。

我惊讶的在于叶晓明竟然用小丹这个可利用的资源,来加大杠杆作用,试图撬动丁元英。

天道叶晓明和欧阳雪谈立场(叶晓明是聪明人)(2)

但我们都明白,最后真正让丁元英肯为王庙村做点事情的因果,是因为他送给小丹的那个神话的礼物。

但在有限的人际关系,有限的资源里面,我们用逆向思维的观点来看叶晓明的布局。

他的每一步都是高招。

如果没有丁元英与芮小丹后续的事情,或许他的局只能走个开头。

从小丹的音响制作完成以后,就再也没有路可以走了,

可叶晓明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便有了这样的企图和计划。

我们不能不叹服。

他布局走的每一步都很小心,但每一步都是人之常情。

我曾经在文章里写过,虽然他的音响店给开倒闭了,但并不可否定他没有能力。

他只是没有控局的思维观而已。

什么是思维观,思维观即是道。

2

叶晓明给小丹的那个唱片,是故意留下的破绽

丁元英变卖唱片的事情是谁告诉了小丹?

叶晓明为什么要这么做?

既然他这么做了,必然有一个为什么。

叶晓明知道丁元英与小丹只是熟人,不是朋友。那么他还是把丁元英变卖唱片的事变相的告诉了小丹。

目的是什么?

叶晓明在试探小丹。

丁元英是什么人,他比谁都清楚。

只要你拿不出正当站住脚的理由,你根本不可能去接近丁元英这种人。

如果不必拿出正当站住脚的理由,肖亚文便不必为了租个房子,还要来回折腾。

肖亚文都能明白的事情,叶晓明就不明白吗?

天道叶晓明和欧阳雪谈立场(叶晓明是聪明人)(3)

叶晓明告诉了小丹,丁元英穷到变卖唱片的事,如果他们关系不一般,那么小丹很快就会有所行动。

如果小丹与丁元英真的只是熟人的关系,那么即便小丹想帮丁元英,也轮不到她。

只要有了小丹的表态和具体动作,叶晓明便有了布局里的下一步方向。

丁元英的计划,是站在极高的思维观,如是观照后的条件因果。

叶晓明的布局,是步步为营,随机应变。

所以即便是丁元英也要评价叶小明是聪明人。

即便没有了小丹表态的这个条件可能,叶晓明还能利用借还唱片的方式,逐渐尝试靠近丁元英。

哪怕丁元英什么也不做,只要给他指一条路,就足够了。

当初老九在红川跟叶子农耗了一个月,就是为了听叶子农跟他说说话。

用肖亚文的话说:“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户,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 ,觉悟,这已经够了,其他还有很多,比如机会帮助,我不确定。这个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不重要,但我知道这个人很重要。”

叶晓明只见了丁元英一面,便能有了这样的认识,不简单啊。

3

若不以输赢论,叶晓明的文化,值得大众学习

叶晓明把一个音响店开倒闭了,只能说是他的经营理念不足以承载市场的生存法则。

并不能证明他没有能力。

求和失败,选择退股。是基于可想的想的条件,是基于可见的因果的因果。

唯一不可取的,便是他没有遵循游戏规则。

请高人便要承担,请高人的风险,如果不愿承担风险,就不要往前凑。

所以他不是输在没有文化,是输在一个控局的思维观。

文化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他跳不出自己的立场中的好恶,取舍,利益。

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因人的意志为体现。

可我还是非常欣赏叶晓明。

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很多有能力的人,但为什么却做不成事儿。

之前我们讨论道与术的用。

相对而言可能有过多空泛的讨论,没有引出实际的案例。

如果我们把道为方向,术为实施,引申过来,如是观照,再看。

当下的叶晓明格局再大一点,文化的底蕴再深一点,眼光再远一点。

或许结局就会大不一样。

天道叶晓明和欧阳雪谈立场(叶晓明是聪明人)(4)

很多人不缺布局的能力,但缺了控局的思维观。

肖亚文的那种思维观,不是住在官司输赢,不是住在官司赢了以后,公司值钱了,如何避免被瓜分利益。

而是看到了格律诗的前途。

看到了格律诗一旦胜诉,必将受制于王庙村。没有冯世杰的王庙村,是与格律诗走不远的格律诗。公司胜诉以后,必须预留一部分股份,邀请冯世杰加入。

……

事物的本质,不论你看见或者看不见都在那里。

不论你取舍是什么,判断是什么,都不能违背事物的规律。

而我们恰恰是迷在了这样的场里面,转圈圈。

学什么,都是知识和道理的储备,用的时候才有用。

觉他,不是知识和道理,是觉悟。

那是我们还没有能力触及的天花板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