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最讨厌的事情莫过于看到「背诵」二字。需要背诵的课文中,朱自清的散文最是让我恨之入骨,一曰《荷塘月色》,二曰《背影》,一整段全是一小句一小句的白描,文字平白简素,毫无美感可言,当时背得我可是叫苦连天,心中暗想,不就是父亲到车站送别我上火车吗,何必絮絮叨叨地写出这么长的一番话。

到表姐那

想了还是没明白(明白还是不明白)(1)

复读的那刻,父亲搬起我的行李,扛着一蛇皮袋红薯,气喘吁吁地走在楼梯上。望着那一晃一晃的背影,脑海里又浮现出曾经死记硬背到滚瓜烂熟的那段话: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是啊,那时候我也不明白。

念过太多太多的诗词,读过太多太多的故事,哪怕已经深深地刻在脑上,可依旧是不明白。

不明白幽梦里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思忆之痛,不明白僧庐下夜听细雨点滴到天明的黍离之悲。

不明白项脊轩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不明白姑苏城外独对愁眠的渔火钟声。

课本的注释写得再清晰,老师的讲解说得再透彻,也只勉强读得懂词中意,奈何参不透话中情。

是啊,年少之时,又怎么会懂丧子亡妻,怎么会懂国破家亡,怎么会懂人鬼殊途,怎么会懂名落孙山。

直到一天,书里的故事变成了人生,莫名悲痛涌上心头,不能自已,醍醐灌顶,仿似大梦初醒。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是啊,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可有些事,等你明白了,已经太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