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闪闪红星伴我行(闪闪红星伴我行)(1)

图片从上至下分别为:电影《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剧照,歌曲《红星歌》《映山红》傅庚辰作曲手稿,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竹排流水”场景。 制图:蔡华伟

核心阅读

红旗飘扬,歌声激荡。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风华,一路征程一路歌。

回首自己72年的音乐生涯,有一颗“闪闪的红星”始终照耀着我,为人民作曲是我的本分。这颗红星,铭刻于千万人心中,那个叫潘冬子的少年英雄,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

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3首歌曲《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传唱度很高。“红星闪闪放光芒”,理想之光从未褪色;“小小竹排江中游”,美的涟漪仍荡漾不绝;“岭上开遍映山红”,红色基因还在代代传承……它们的流行流传,得益于昂扬向上的精神内涵和富有民族性的音乐语言。

1973年春天,我接到为影片《闪闪的红星》作曲的任务。音乐“气质”是无形的弦,如何安放、是否顺畅、张力是否适度,与艺术表达直接相关,需要吃透电影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电影描写的是上世纪30年代江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故事,通过旁白进行倒叙,具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和深刻的心理描写。它区别于一般的儿童电影,是抒情性的正剧儿童片。因此,不仅要解决“唱什么”,更要思考情感如何抒发、怎样把握特定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分寸。

一首好歌,融合文学性与音乐性,更是革命的激情与抒情的统一。作曲的构思,要抓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红星,作为革命的象征贯穿全片。红星照红心,红心忠于党。斗争的风雨中,潘冬子常常捧出红星,体会党对自己的培养和期望。艰险的时刻里,他和椿伢子一起,将红星戴在头上,仰望北斗,向往延安。1973年10月,我带着剧本找词作家面谈,他们问我:“对主题歌有什么想法?”我提议,主题歌不如取名《红星歌》,短小点题,兼备三重气质,一是把握昂扬向上的进行曲风格,二是抓住儿歌好唱好记的特点,三是有时代感。

没过几天,词作家便拿来了歌词。当晚,我和影片摄影师之一的曹进云启程去往摄制组的驻地——江西景德镇鹅湖。40多公里的颠簸,我脑海中只盘旋着一段旋律,“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到了驻地,主题曲也构思完成了。

一开始,电影并没有《红星照我去战斗》这首歌,而是创作了一首名为《高山竹子青又青》的儿歌,原定在潘冬子准备将地主恶霸胡汉三引进游击队包围圈的场景中唱。我认为,在这样的情境里唱儿歌,分量轻了,不足以表现已成长起来的潘冬子的思想深度,必须要创作一首有力量的男高音独唱。

认真地读了几遍剧本,“竹排流水”这个场景让我产生了灵感。宋大爹划着小竹排,送小冬子去姚湾镇做我党的地下工作。剧本中用18个字这样写:“两岸青山,夹着一湾绿水,一叶竹排,顺流而下。”诗情画意,美妙之极!当晚的会上,我便提出在这一段加男声独唱的建议,展示主人公潘冬子搏击风雨的斗争精神和革命理想,得到了主创人员同意。“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旋律流淌而出。

那时,摄制组住宿条件很差,我借住在当地卫生院办公室的里屋,说是里外屋,但门上没玻璃,外屋说话,里屋都听得见。一张旧桌子,勉强放下谱纸,一张旧报纸,罩上灯泡,一张旧单人床,可供休息……就在这间鹅湖农村的小屋里,我通宵达旦地工作,写出了《红星歌》等7段歌曲的全部乐队总谱。11月,我带着总谱,回北京准备录歌。

就在即将交出总谱时,我无意中发现了《闪闪的红星》电影剧本第三稿。顺手翻开,《映山红》的歌词令我眼前一亮:“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我边看边念出了声,这歌词真好!随即,我又陷入了纠结。原剧本中并没有这首歌,再写《映山红》,便要放弃前面已创作的3首。怎么办?思虑了两天,终下决心:重来!把之前创作的3首歌否了,把小屋里颇费心思写的总谱也否了!

想通了!灵感和激情便喷涌而出,仅用两个小时,便把女声独唱《映山红》的旋律写了出来!接着,很快写完混声合唱的《映山红》和乐队总谱,交付录音。至今,我都对李俊导演心存感激,他很信任我,没提出任何让我为难的意见。

音乐的本质是美。用美的旋律,营造美的意境,传递信仰、信念和信心,给人以心灵的陶冶、奋进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创作《映山红》是偶然中的必然。歌词说的是“盼”,盼的是映山红花开、红军归来,盼的是江山变成红颜色。方向端正了,分寸把握住了,就要尽情抒发革命的壮丽之情。再深入想,“夜半三更盼天明”的情景下,角色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红军走了,潘冬子和母亲躲到山间茅草棚子里。潘冬子看着爸爸留给他的红五星,问母亲:“妈妈,我爸爸和红军什么时候回来呀?”母亲怎么回答?她知道红军什么时候回来吗?她说不清。但是,她相信红军一定能回来,革命一定会胜利。所以她说道:“等到满山的映山红都开了,去参加长征的爸爸和红军就回来了。”接着,她深情地唱出了:“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这既是回答儿子的问题,也是表达自己对革命胜利、红军归来的向往。

邓玉华唱这首歌之前,专门去植物园和美术馆,只为亲眼见见映山红。她说:“当时美术馆有幅画,画的是杜鹃花,就叫映山红。看的过程就慢慢体会到,映山红开满山时,人的情绪就是一种胜利的喜悦。再唱《映山红》,更有代入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闪闪红星伴我行。我深信音乐色彩的存在,它与生命体验相关,更与理想信念相连。“红色”,作为一种信仰的力量,形成了我音乐创作的底色。

我亲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边境反击作战,目睹和倾听的无数英雄故事,是我人生观、价值观沉甸甸的“压舱石”。我一直记得与人民军队、与音乐结缘那天发生的故事。1948年3月,我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报考东北音乐工作团时,唱了一首《解放军天天打胜仗》,当时的我并不知作者是谁。面试老师用手指了指自己,我才明白过来。这位老师,便是写出《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作曲家刘炽。我暗下决心,立志成为他那样的创作者。

后来,从延安来东北的革命艺术家为我们上课,教我们学政治、学文化、学音乐。第一堂政治课上,词作家晓星讲道:“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我们要永葆一颗红心,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音乐工作者。”

于是,我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了这项伟大的事业、这个崇高的理想,那就是为人民服务。几十年来,我践行着当年对自己的承诺,用创作抒发对党的一片深情,从《雷锋,我们的战友》《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地道战》,到近年来的《航天之歌》《中国梦》《歌唱新时代》……不少歌曲被广为传唱。欣慰之余,更感到作曲家责任重大。我们常说,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一首好歌,何尝不是如此?

新的时代需要更多更好的音乐。将时代的精神图谱融入笔下的五线谱,用多彩音符展现亿万人民的奋斗和创造,激励人民群众意气风发踏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是我们音乐工作者的最大心愿。

创作,踏着时代的节拍!放歌,唱出人民的心声!

(作者为作曲家,本报记者王瑨采访整理)

经典的回响

1970年

作家李心田创作的中篇小说《闪闪的红星》出版。

1974年

电影《闪闪的红星》公映,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潘冬子,争做党的好孩子”的活动。

1999年

上海歌舞团演出舞剧《闪闪的红星》,黄豆豆饰演潘冬子。

2007年

八一电影制片厂创作动画电影版《闪闪的红星》,原版电影中潘冬子的扮演者祝新运、胡汉三的扮演者刘江为其配音。电视剧版《闪闪的红星》播出。

2018年

上海芭蕾舞团演出舞剧《闪闪的红星》。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19日 20 版)

,